分享

企业治理三层次

 精益管理人 2021-07-28
            导读本文长度为5000字,建议阅读10分钟。同时,读完本文你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这么忙?企业凭感性管理是什么样子?企业用科学治理是什么样子?企业如何做到无为而治?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使企业经营业绩做到行业领先水平,或起码是一个产业分支中的隐形冠军什么的。但往往事与愿违,事情反而向相反方向发展。

企业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凭感觉治理,是管理最低阶层次,属于“术”的层面,就是来什么事处理什么事;第二层次就是科学的管理,是管理中阶层次,属于“法”的层面,就是正确的做事;第三层次就是哲学治企,是高阶层次,通过文化、理念经营企业,即无为而治,属于“道”的层面,就是做正确的事。

企业治理第一层次---感性治理


这种企业一般还处于初创期,正在为生存而奋斗,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推进一些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有普遍在刚改革开放时期成立的企业,跟着几千年来老祖宗做生意传下来的法子,遇到问题见招拆招,不知道何为销、研、产、供的科学管理方法。

进入这种状态的企业,问题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了花样地层出不穷,每天面临铺天盖地的问题(图1):产品质量问题不断,用户投诉;部门之间隔离墙太高,对待问题推诿扯皮,不能主动向前一步,缺乏主人翁和利他意识;研发人员新产品研发没有成本和时间概念,新产品发布一拖再拖;销售缺乏新领域拓展意识和强烈的进取心,市场份额只能维持甚至萎缩;供应商关键时候掉链子;员工工作好像不太上心,全公司只有老板一个人急……

以至于现在企业运营举步维艰,产品成本下不来,交付速度上不去,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账面上看似赚了一点钱好像都交给库存了,就这样,市场合同还拿不到......,不做,死,做,也死,百病缠身却一筹莫展!企业管理层倾巢出动,今天灭了这个火,明天灭那个火,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这样的企业,看似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千头万绪,实际上归根到底是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出了问题。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例子,刚成立没几年的华为,任正非有时自己扛着交换机到处推销,困难时减肥产品也卖过;产品质量问题此起彼伏,那就换呗,不停拜托研发人员仔细设计;各地营销办事处林立,账务管理混乱,但也无心管理;干部提拔也是随意,有刚工作7天就当上高级工程师的研究生实习员工李一男等等。

这时的华为应该就处于凭企业高管的感觉进行管理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不是不想科学治理企业,而是为了生存无暇顾及,或是还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科学管理。        

                   图1  管理第一层次---感性治理

在特定历史阶段,处于第一层次的企业合同、利润、现金流等还行,否则也活不下来。但小指标就一定不会太好看了:库存周转率、按时发货率、应收账款、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客户满意率等。

企业经营者们可以对照一下,凡是天天纠结于以上小指标,天天招架于(图1)中的一些问题,那你的企业不折不扣地处于凭“感觉治理”阶段,事务不是管理,而是处理。

还用华为的例子,1993年-1997年,华为C&C08万门交换机至少推出了10个正式版本,发生过花费数亿去更换交换机板卡的事故,有个研发人员1个月打了6000元电话费,那可是在1997年,工资才几个钱?

华为当时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业界平均水平94%;库存周转率3.6次/年,而国际业界平均水平9.4次/年;订单履约周期20-25天,而国际业界平均水平10天左右。研发人均效率是IBM、思科的六分之一……,等等。

任正非曾经将研发呆死物料和大量售后服务的飞机票当作奖品,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当场“奖励”给研发人员,可见研发管理问题之严重。

第一层次的企业,利润错进错出,管理大开大合,大把的赚钱,大把的撒钱(产品问题灭火),本来可以活得更好,却偏偏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因此很是怀念中国加入WTO以前的日子。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残酷的今天,GDP微增长或停滞已是常态,每个企业都是在小指标上一一锱铢必较,全球对手不会再给你这种错进错出的机会,不改变治理方式,就是死路一条。

企业治理第二层次---科学治理


企业解决了温饱问题,自然会追求小康生活。中国企业管理受益于改革开放,毕竟工业文明发端于欧美,外资企业雨后春笋般开办在中国,中国人学习欧美日企业的研发及生产管理、组织管理、领导力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业绩指标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套路,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极大地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所谓科学套路(图2),就是实实在在的提升销、产、研、供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它们之间的协同协作水平,这也不是一句话说提升就能解决了的,必须依靠科学流程。

销售代表客户,代表需求源头,也是企业内部市场运营的根本,必须加大销产协同、销研协同,这里面用CRM、S&OP和IPD科学管理流程去解决;加大研产协同,从源头管理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用IPD流程去解决;加大销、产、研、供的协同,从客户、研发、制造、供应商整体出发,要有集成供应链ISC理念,当然还有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莫不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流程在支撑,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去创新,国内外有许多著名的企业已经成功实践,我们不要质疑。

学习一套科学流程,要有华为削足适履的意志,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企业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拍拍脑袋下下指令就可以的。

                     图2  管理第二层次---科学治理

1997年以来,华为发展迅速,各项成绩虽然喜人,但任正非清醒地意识到,这点业绩都是靠员工白加黑、5加2(996)牺牲大量个人休息时间苦干出来的,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干出来的,当时华为没有一个人曾经干过大型的高科技公司,从开发到市场,从生产到财务,……,全都是外行,虽然企业上下一腔热血,但掩盖不了它幼稚的本质。

任正非显然看到了内部粗犷的发展模式不能为继,一篇《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立即引起内部大讨论,向先进企业学习成为当时任正非意欲统一的思想方向。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营好,不是不努力,一定是销、产、研、供机制、流程或者考核体系出了问题,即以上所构成的管理体系出了状况。记的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产品、技术、人才上,在于管理。

要学就学最好的、最正宗的,1997年华为邀请合益集团开展人力资源体系变革;1998年开始,华为花1亿美金邀请IBM帮助开展信息技术战略和规划、集成产品开发变革(IPD),随后又开展集成供应链体系设计(ISC),2004年邀请美世咨询公司开展组织结构设计,2007年邀请IBM、普华永道、毕马威开展集成财务体系变革,2007年邀请埃森哲开展销售管理体系变革(CRM),还有任职资格体系来自于英国国家职业任职资格体系,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是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做的,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做的,股权是韬睿做的……

近10年内,华为光花在管理变革上的费用就有300亿人民币之巨,仅支付给IBM的咨询费就高达十数亿美金,1998年1亿美金相当于华为2年的利润总额。以IPD、ISC为核心的六大管理变革,使华为的研发、生产、营销、供应、财资、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走向了科学管理的套路上。

正确的路径必然导致正确的结果:IPD实施以后,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研发费用下降50%,产品故障率由2001年的17%下降到2006年的1.3%,产品维护成本下降200%;ISC实施以后,库存周转率提高40%,产品成本降低35%,订单履约周期缩短40%,客户满意度提高20%,等等。不学苦中苦,哪能人上人,从此,华为的发展一骑绝尘。

企业治理第三层次---无为而治


有了科学管理体系,若企业没有鼓励真做事、真协同、真奉献和真向奋斗者倾斜的分配机制等,不能从全员企业文化和共识即哲学管理上予以保障(图3),再科学的套路,也禁不住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的打击。

前面所说的CRM、IPD、ISC、ERP等,与其说它是一套流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行事的思想。科学管理就是正确地去做事,追求的是效率优先,经营理念属于哲学管理范畴,要求企业去做正确的事,追求的是大道至简,静水潜流顺便带来滚滚效益,这是企业经营最高层次---无为而治。

一个企业运行从辉煌滑向亏损,看似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千头万绪,归根到底都与人有关,但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思想、习惯的只有这个企业的文化。当今经营先进的企业一定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反之经营亏损乃至倒闭的企业,企业文化一定好不了,或是变得糟糕起来,概莫能外!同人一样,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个可恨指的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内在出了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中说到:每一个企业都拥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无论是弱势还是强势,都在整个公司内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期另外三本著作《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可口可乐的总裁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夜之间,假设我所有的设备与厂房都被大火烧掉,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因为拥有统一价值观的员工还在,可口可乐很清楚,支撑它现金流最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强大的员工企业文化。

既然知道了文化在一个企业经营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呢。认为要想企业运营有效,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必须抓住关键文化要素,应该主要从薪酬、人才、变革三个方面做起,通过对其制度流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特色的文化。

制度流程是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是理念、情感和力量,它属于道,它所散发出来的氤氲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华为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经营理念,是它无往而不胜的核心之所在。

华为现在在外人看来,既神秘又艳羡,神秘的是不是上市企业做到这么大,又是民营企业,艳羡的是其核心能力在全球顶呱呱,产品做什么成什么,方方面面简直完美无缺。

诸多企业因此把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有的企业甚至提出要成为某某领域的华为。学习华为没有错,但以为学习华为的当下,不如先好好理解华为的过去,学习华为,不是学习其当下各种靓丽的结果,而是学过程,学习其成长路径,学习其背后看不见的东西。

有谁知道,华为光鲜的背后,实际上有诉不完的辛酸史。用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回复一位政府领导的话说,华为创业三十年概括四个字就是“欲哭无泪”!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拿不走,就像西门子、丰田公司敢于欢迎外部企业任意去现场学习、参观,而不怕我们偷师学艺。

                    图3  管理第三层次---无为而治

企业处于什么层次没有关系,不可能一步到位,它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一把手思想、员工意识和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只怕的是企业管理者自以为老子管理方式天下之一,实则井底之蛙。

我们时刻要有一颗努力学习、认真改进之心,不做假学假做、真学假做,要有削足适履意志般的决心和毅力。

中国企业家须高度认识中国比西方企业落后的不是技术,是管理,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下一篇文章预告:KPI还是OK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