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月21日 历史上的今天

 三北文体 2021-07-28

由于审核的原因,很多史实没有列入,请见谅!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追踪热点问题,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

688年6月21日(农历688年5月18日),武则天于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圣”。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国政。她的侄子武承嗣深知武后有称帝之野心,于是请人在一块白玉上凿“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说是在洛水中发现的,恭恭敬敬地献给了武(则天)后。武后得到此石后十分喜欢,就称该石为“宝国”。下诏:“拜时治神(水);朕受'宝图’,当告谢天地”。

武则天便于688年6月21日(唐垂拱四年五月十八日)给自已加尊号为“圣母神圣”。

六月,作神皇三玺。

七月,将“宝图”更名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治水”,祭祀比江、淮、河、济四渎。又改嵩山为神岳。

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

1047年6月21日(农历1047年5月25日),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庆寿公主出生。

鲁国公主为宋朝公主,又称庆寿公主(1047年6月21日—1133年),宋仁宗第十女,母昭淑贵妃周氏,嘉祐四年五月戊午日(五月廿五日)生于东京潜龙宫,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于越州府(今浙江绍兴),享年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长寿的公主之一。夫彭城王钱景臻。

鲁国公主肖像图

鲁国公主是千古仁帝宋仁宗赵祯的第十个女儿,这个鲁国公主称号的全称是秦国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期,汴京被称作是东京。

公元1059年,鲁国公主出生在了东京的皇宫之中,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宋仁宗49岁得的女儿,4年后宋仁宗就挂了,宋仁宗挂的时候,鲁国公主才4岁。鲁国公主的妈是宋仁宗的贵妃啊!贵妃生的娃,即使是女儿也应该和别人不一样,因此,我们猜测,鲁国公主还是很受宋仁宗的宠的。

公元1126年,此时当政的已经是宋钦宗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事变——靖康之难。在这次靖康之难中,东京被洗劫一空,除了金银财宝,与赵氏皇族有关的一干人等,上到老头,下到刚出生的毛娃娃都被金兵所截,带到了金人的营地。

但是鲁国公主幸免于难,被金兵漏了,其实不是金兵不知道有鲁国公主的存在,还以为鲁国公主很老,带不带去都一样,毕竟是宋仁宗的女儿啊。(PS:宋仁宗之后有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可想而知,在金兵的眼里,鲁国公主就相当于一个老太婆了,谁还有兴趣对一个老太太做什么,因此,就忽略不计了。)

到1126年,鲁国公主已经67岁了,确实有些老了。

这个鲁国公主一生命途多舛,是政治的产物。并不是说鲁国公主需要去和亲。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南宋建立后。鲁国公主经常仗着自己是宋仁宗的娃,给自己的儿子去想宋高宗讨要官位爵位,宋高宗还是每求必应的,最后在鲁国公主80多岁的时候终于爆发了,训斥了老太太一顿,不要得寸进尺。老太太也安省了。

最后,公元1144年,鲁国公主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

按照史料记载,鲁国公主出生在公元1059年,丧于公元1144年,也就是说鲁国公主活了整整85年,当然按照从母亲的怀孕那个时间段算起,鲁国公主则整整在人世呆了86年,对于平均年龄才40来岁的古代,实数难得,而且在有记载的中国古代公主中,鲁国公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

1582年6月21日(农历1582年6月2日),日本本能寺之变。

1582年6月21日(日本天正十年六月二日),威震日本的头号大名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驻扎时,突遭怀有怨恨的家臣明智光秀率兵袭击,信长率领近侍奋力抵抗,但无力回天,信长自杀,其尸身与本能寺一起葬身火海,此为影响日本历史的本能寺之变。

事发前,光秀率领13000名士兵以接受“信长公检阅”为名,向京都移动。当日凌晨,光秀向士兵们大喊“敌在本能寺”,遂领兵向本能寺发动进攻,发动叛乱。

信长的嫡子和继承人织田信忠此时恰巧也在京都,结果也在此事件中遭叛军围攻,自杀。

本能寺事件后,信长另一得力家臣羽柴秀吉(绰号猴子,也就是日后的丰臣秀吉)火速回军,击败了明智光秀,并力挺信忠之子、信长之孙三法师(年仅2岁,成年后名为织田秀信)为织田家当主,从而获得了实权,为日后建立控制日本的丰臣势力打下了基础。

图为反映本能寺之变的艺术作品图。

1612年6月21日(农历1612年5月23日),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逝世。

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意见是说,我从小就立志要像古代的伟人那样做出大事业,但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且一事无成。然而我怎能去考虑自己的生老病死呢?一息尚存就当奋然进取。这位病人就是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矢志求学 关心国事

顾宪成,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9月17日)八月初七,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6月21日)五月二十三日。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他的父亲顾学开了爿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要向人借贷,他家住的房子很破旧,不蔽风雨。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激发了顾宪面奋发读书的决心与进取向上的志向。他6岁就进私熟读书,即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颜回,是孔子著名的学生,家里十分贫穷,但他不以为苦,师从孔子,刻苦好学,以学为乐。顾宪成以颜回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苦乐观和贫富观,希望做一个知识的富翁。

知识是海洋。顾宪成既不拘守于一家一说,也不厚古薄今,视野开阔,博览群书,涉猎百家,还读了大量宋代人的近作,如周敦颐的《太极图书》、程颢的《识仁篇》、张载的《西铭》以及朱熹、陆九渊、邵雍、王阳明的著作。他善于掌握全书的主旨大意,不沉溺于训诂章句之类,所以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思想。顾宪成在读书中,非常仰慕前贤先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品德很不端正,没有是非观念,注重私利,见风使舵。顾宪成对这种状况愤愤不平,时时想找出矫正的办法,做到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习书经》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时人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顾宪成从此名闻遐迩。万历八年(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当时,得中进士的人就可进入官场,顾宪成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

持正为官 反遭削职

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皇帝明神宗和宦官、王公、勋戚、权臣结合成为一股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窥败,财政拮据,而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州贵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是日非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仁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时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权倾天下的张居正病情加重,举朝官员深谙张居正喜欢别人恭维、歌功颂德的心理,便联名醵金到东岳庙为张居正祈祉禳灾。顾宪成认为现在全国官场风气日下,一切不问是非,一味迎合顺从,朝政败坏到了歙人忧心如焚的地步,自己不能同流合污。这样,他便拒绝参加。同事担心他日后因此遭到打击,便好心地代他签名出钱,顾宪成得知后立即骑马前去将自己的名字抹掉,表现了不附权势的耿直性格。不久,张居正就去世了,他才没有受到追究。

张居正去世后,继任首辅王锡爵只知道在朝中一味迎合神宗,不能听取君臣的合理意见,弄得人心离异。一次,王锡爵对顾宪成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意思是责怪官员百姓心不向着朝廷。顾宪成针锋相对地回答:“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定认为是对的”,指出国事搞不好的责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一语道破了朝廷当权者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时逢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不徇私情,拒绝请托,根据品望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不由分说,指责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5个字,就把顾宪成文选司郎中的职务给撤掉了。陈有年作为吏部尚书,上疏引咎自责,认为有责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属,恳请恢复顾宪成的文选司郎中职务。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疏申救顾宪成,奏疏共达几百封。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将有些上疏申救的官员外放、降调、削职,顾宪成则被革职为民。从此,顾宪成结束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无锡。

顾宪成孜孜国事,反而获罪罢官,朝野许多人士为朝中失去这样一位正直无私的官员扼腕叹息,也对顾宪成的品格十分钦佩,顾宪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

主持东林 讲学议政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九月,顾宪成从北京回到家乡泾里。顾宪成在朝中因公务繁忙,积劳成疾,再加遽遭削职,冤屈难伸,因此在长途跋涉回到家中后体质极弱,病痛频发,好几次生命陷入垂危。然而他绝不放弃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尽管已不能在朝中实现自己的志向,也要在故乡做些有益的事。顾宪成认为:讲学,可以传授知识,风范人物,扶持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和自己重人才、重舆论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于是便把精力集中到讲学上来,顾宪成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此展开。

由于顾宪成在学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顾宪成不顾病体,不管其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欢迎接待。后来,他看到前来泾里的人很多,小小的泾里镇上,连祠宇、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还容纳不下,就与长兄性成、次兄自成及弟弟允成商量,在自己住宅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使学生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日以继夜奋发攻读的景象。即使许多已有功名、才学亦高的学者也争相前来求教。

顾宪成在居家讲学的同时,还经常到苏州、常州、宜兴等地去讲学,经常与苏州、松江、常熟、太仓、嘉兴、宜兴等吴中学者聚会于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畔研讨学术。在讲学活动中,顾宪成迫切感到必须具备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从而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对吴地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重建工程开始于这年四月十一日,至九月九日告竣,共用了1200多两银子。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又去策动吴地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出了大力。顾宪成又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的讲学活动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时期。

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举起来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愿意,均可参加,还提供食宿方便。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主讲者还随时回答提问。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东林讲学博采诸家合理之言,去短集长、不执门户之见,讲学内容也较为广泛、丰富、适用,主要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但也兼及并包括一些必要适用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具体实际的应用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内,还与评论政事得失、乡井是非连在一起,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由于东林讲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学人云集,每年一次的大会有时多至千人,不大的书院竟成了当时国内人文荟萃的重要会区和江南讲学者遥相应合。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便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那时所谓的“党”,不同于今天的政党,而是指政治见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动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批人。东林党与朝廷中的fǔ朽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则以其卓越的思想气度成为东林党的精神领袖。

顾宪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这种救世精神本是儒学祖师孔子、孟子的传统,但在汉以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儒生,不但多数沉溺为科举功名之士和从事考据、词章之士背离了这种精神,只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猪取名利的手段,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地空谈玄理。顾宪成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各家的学术观点,从现实和封建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沉溺功名或空谈心性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两种学术思潮都将导致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具体学问的漠不关心。他认为如今的政治形势已危机四伏,如同把干柴放到烈火之上那么危险,因此顾宪成强调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社会国家民生所用,他认为如果眼光短浅,营营于一己之私,即使功名很高、学问很深、修养很好也不足挂齿,提倡士人不管是作官为民,身处何境,都要明辨明非,注重气节,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就挂上了顾宪成在青年时代写的那付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顾宪成也以一庶民身份积极参与事务和评论朝政,将注意乡井民情和关心国事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万历三十二年,以贩粮谋点微利的赵焕在江阴长泾(今江阴长泾)为税棍俞愚、金阳暗下设计,被活活打死,并将尸体沉入附近河内。他的儿子赵希贤多次为父讼冤,由于乡宫相互包庇,一直得不到申雪。顾宪成为此一面写信信巡抚江南的地方官周怀鲁,请他代呈灾情,上达朝廷,以便量情及时给予救济。顾宪成又写信给漕运巡抚李三才,向他反映灾区情况,恳请他尽力通融接济灾民。顾宪成对朝局的败坏十分关心,但他鼓励东林这员不管时局千难万难,一定要坚守职责,直言敢谏,jīng诚谋国,“即使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天下有一分不可为,亦不可犯手”。意思是说,只要天下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坚决地干不去,切不可知难而退,归居林下,使一邦宵小奸党全面控制朝政,同样,只要有一丝一毫不该做的,也绝不参与插手,绝不能同流合污,使政局更为糟糕。

政局反复 不改初衷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因言行举止,竭诚坦荡,赢得了朝中一些正直官员的钦佩,而顾宪成的许多学生也已走入官场,这样就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政治势力。许多东林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顾宪成为了实现自己的救世理想,便奉旨动身前往南京赴任,由水路放舟至丹阳附近,不料因头痛毛病复发,无法坚持,只得作罢,弃官折回,继续从事讲学议政。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朝局反复,廷臣之间因东林官员李三才能否入阁发生了激烈的党争。掌京畿道御史徐兆奎攻击朝廷内有许多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勾结一起,结成“东林党”。这样东林书院公开卷入政治漩涡,许多士人惧怕因与东林书院有瓜葛而罹祸,因而对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产生戒畏之心并抱回避态度。但顾宪成认为东林讲学不能因心有人攻讦,不能因为政局变化,就改变讲学议政的初衷,一年一度的东林大会也要按原定计划进行。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是朝廷规定的京察之年,即对朝廷官员进行考察调整。主持此事的东林官员叶向高等希望积极设法解除以往纷争,秉公办事,澄清吏治,使政治朝局焕然更新。但不料其他派别的官员联合起来栽赃陷害,把目标集中在东林官员身上,全部意图就是想将朝中正人搞倒,由他们来控制内阁大权。徐兆奎更是将朝廷纷争的全部责任推到东林官员头上,说国家吏治、人品、学术都因顾宪成的东林讲学而弄得败坏不可收拾,污蔑东林借讲学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将功名利禄与学术气世统统混为一谈,弄得吏治人心大败。明神宗看了徐兆奎的奏疏后,对东林官员的提议不予采纳。这次京察,东林官员的努力没有实现。相反,一帮jiān党因祸得福,都纷纷挤到各要津重地,不遗余力地捏造借口打击排挤朝中正人。从此,国家政治更加枯稿。被指控为“讲学东林。遥执朝政”的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景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只有“二三真正如苍然隆冬之松柏”的君子前来听讲, 讲事也逐渐凋零。

次年,一生忧国忧民的顾宪成走完了他62岁的人生历程。留下的著作有《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证性篇》、《东林会约》、《东林商语》、《南岳商语》、《仁文商语》、《虞山商语》、《经正堂商语》、《明道商语》、《质疑篇》、《桑梓录》、《朱子二大辨序》等。

顾宪成一生,早年立志把求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中年以后把讲学与议政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知识分子议政的风气。他的高风亮节和爱国至深的精神也一直在鼓舞激励着后人关心国事,热忱报国。

1813年6月21日(农历1813年5月23日),维多利亚战役。

1813年6月21日爆发的维多利亚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举打败俄奥联军,使拿破仑所统治的帝国包括北意大利、亚得里亚海东岸、莱茵河以西的一切地方。拿破仑为了使附庸国西班牙能够由自己直接统治,强迫西班牙斐迪南七世放弃王位,立其兄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王。这一事件,引起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1806年,英国爱尔兰事务国务大臣惠灵顿,奉命以英、西、葡盟国联军总司令的身份,与拿破仑法国作战。

在西班牙作战初期,双方有胜有负。1812年,拿破仑因对俄战争的需要,把法国的军队一批批调去参加对俄国的远征。惠灵顿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乘法军之虚,采取积极攻势。他依靠准确的判断,于1813年6月21日,在西班牙境内的维多利亚城区对法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一举全歼法军,直插马德里,迫使法军放弃西班牙,逃回法国。惠灵顿因此被晋升为元帅。

惠灵顿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将领。从1827年开始,一直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称他为“拿破仑的战胜者”,“铁腕公爵”。恩格斯对他的评价是:“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十分标准,但却没有一件是卓越的……他有他自己的伟大,也就是说,可以算作伟大,而仍然不失其为平庸。”

1945年6月21日(农历1945年5月12日),冲绳战役结束。

从登陆艇卸下的美军坦克隆隆地开过海岸后面的农田

1945年6月21日。在美国陆军、海军登上冲绳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岛的83天后,终于以美军的胜利宣告战役结束。这个位于东京以南300英里的岛屿成为迄今为止太平洋战争中流血最多的战场。

日军有组织的抵抗以其通常的形式结束。冲绳日军司令牛岛满将军在黎明时分走出他的山洞,在其下属面前剖腹自杀。

4天前,冲绳美军司令西蒙-博利瓦-巴克纳将军在指挥海军第8团的最后进攻时被敌人的榴霰弹击中。他是美军在作战中牺牲最高级的官员。

冲绳血战在开始时,也就是在海军第1、第6师和陆军第7、第96师在该岛登陆时,是较为平静的。但接着美国攻入了苏里防线,这是牛岛满在该岛的南部中心一片满是崎岖的岩石的地方建立起来的防御工事。

接踵而来的是为期3周的山洞与山洞之间的苦战。最后防线终于被攻破,日军失去了它在该岛南端的最后一块立足之地。与此同时,神风飞机对冲绳岛海外的美军战舰进行疯狂的轰炸。

美军的枪支、飞机和大炮夺去了冲绳10万日本人的生命

一位神风飞机驾驶员设法向一艘停泊在冲绳岛旁的美国航空母舰发出最后一次俯冲

1945年5月11日,日军对集结在冲绳岛附近的美军战舰发动了一次神风自杀机的袭击。美军第五十八特遣队的旗舰“班克希尔”号航空母舰被神风飞机击中,第一架神风飞机冲入停在“班克希尔”号甲板上的飞机群,立刻引起了一连串的爆炸声,硝烟腾空而起。30秒钟后另一架神风飞机几乎是垂直着向航空母舰俯冲下来,冲入航空母舰甲板室内。

消防队员们正在航空母舰上灭火,30架飞机和所载1.2万加仑燃料使火势更猛,天空中弥漫的黑烟与舰上蒸汽安全阀中泄出的白sè气浪织在一起。远处,高射炮手们坚守阵地,终于击落了第三架来犯的神风飞机。

“班克希尔”号遭到巨大人员损失。352名士兵的尸体被裹上帆布后投入海中,海葬仪式从中午开始,直到日落才结束。之后,“班克希”在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激战的海域,开往1200英里以外的乌利西环礁。

1945年4月1日上午8时10分,满载美军士兵的水陆两用登陆艇队向冲绳的羽具志海岸驶去拉开了冲绳岛登陆作战的帷幕。在登陆艇后面的“田纳西”号战舰以排炮掩护进攻。

这是美军首次空袭冲绳岛期间拍摄的照片,摄于1944年10月10日。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岛上的一切:被炸的永田机场、卡德纳机场、羽具志海岸(上左)、以及整齐得像镶嵌而成的农田。

1991年6月21日(农历1991年5月10日),德国决定迁都柏林。

1991年6月21日,德国众议院以338票对320票,达成历史性的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

决定要迁都后,一些德国搬家公司都以为他们将发大财了,事实上,他们的算盘却打错了。首都是要迁移,但是大部分的行政单位及人员却仍留在波恩,2万名的行政人员中只有7000名前往柏林,3年中的搬家,24辆卡车就够了,搬家公司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其实,真正一定得搬去柏林的行政单位算都算得出来,包括国会、总统府、总理府、外交部、内政部、财政部、法务部、经济部、交通部、建设部及家庭与妇女部,而留在波恩的行政单位仍有二三十个,包括教育部、邮电部、环保部、健康部、经济合作部及国防部等,都不需搬家,难怪有人说,德国不是迁都,而是首都一分为二。

很多德国人同意,德国的未来在柏林,但大多数人却打从心底不愿迁都。根据民意调查,从统一那年开始,年年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德国人不赞成迁都,最主要的顾忌便是搬家费用,虽然德国政府预算中的搬家费是200亿马克,但大家知道,到时600亿马克恐怕还不够。而且这还不包括迁都的周边建设费,如在柏林建设地下通道、地下铁、改善行政单位之间的交通问题等。至少还得再花上400亿马克。

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还不只是搬家费,而是提供行政人员的搬家补助费。举例来说,一个必须迁往柏林的行政人员,他可以获得(一)折合5000美元寻觅新家的中介费;(二)3年中波恩至柏林的飞机票费用共2万美元;(三)搬家安抚费1.2万美元;(四)搬家费6000美元;(五)搬家的个人交通费1000美元;(六)原波恩住家租金损失费4万美元;(七)柏林新家的过渡住宿费5000美元;(八)子女照顾费2000美元;(九)厨房补助费3000美元。

2014年12月11日,联合国第69/131号决议宣布6月21日为国际瑜伽日,2015年6月21日为第一个国际瑜伽日。

设立国际瑜伽日的决议草案由印度提出,受到175个成员国支持。该提议最初由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2014年9月7日的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瑜伽是我们古老传统的宝贵礼物。瑜伽体现了心灵和身体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这种整体方法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瑜伽不仅仅是锻炼,它是一种发现自己、世界与自然三者合为一体的方式。”之所以将夏至日6月21日定为国际瑜伽日,莫迪总理表示:“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该决议指出,个人和全民作出更健康的选择和采取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在这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敦促成员国鼓励国民多进行身体活动。

目前,身体活动不足位列全球十大导致死亡原因之中,也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但瑜伽不仅仅只是一项身体的运动。在对决议进行投票之前,大会第69届会议主席萨姆·库泰萨强调:“数世纪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修习瑜伽,认识到瑜伽独具令人身心合一的特点。瑜伽实现了思想与行动的和谐统一。”

瑜伽(Yoga)起源於5000年前古老的印度,神秘思想的倾向很浓厚,绝大多数是以口诀的方式,由师父传给徒弟。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瑜伽第一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帕坦伽利被尊为印度瑜伽之祖。

瑜伽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印度文明,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学者,无论冬夏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要想长寿而健康的活下去,就必须面对“疾病”、“死亡”、“肉体”、“灵魂”及人与宇宙的关系,这些都是瑜伽者研究了好几个世纪的问题。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看它们如何适应自然的生活,如何实施有效的呼吸、摄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病。根据这些资料,结合人类的身体结构、各个系统,解析jīng神如何左右健康,研究出控制方法。瑜伽的目的在於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开发人体潜能、智慧和灵性。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一般认为他诞生于公元前约莫200至500年间的印度拉尔(Ra'r'h)地区。传说中,帕坦伽利的母亲哥妮卡(Gonika')是个饱学的瑜伽行者,她一直希望将所学传给一位贤能之士但未能如愿。哥妮卡心理想说她的生命所剩无几,她就向太阳神祈求,希望刘能赐给她一位所寻觅的贤者。她双手捧水闭眼向太阳神祷告,正当她要献水给太阳神时,她睁眼看到手中有一条小蛇,小蛇瞬间化成人形,向她说:“我想做你的孩子。”哥妮卡答应了,并为他取名Patanjali。Pat的意思是掉落,an'jali的意思是双手合十,因为帕坦伽利就像由天掉落至她手中的人,所以就取名为Patanjali(印度文:???????)。传说中帕坦伽利是蛇王Adisesa为了撰写大法和献身神圣之舞在主湿婆(Shiva)的祝福下转世人间成为瑜伽之祖。

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四个时期:

前古典时期: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古典时期: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

后古典时期:由《瑜伽经》以后,为后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二十一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练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印身印尚师之结合,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

瑜伽的现代发展:瑜伽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锻炼修习法。从印度传至欧美、亚太、非洲等等,因为它对心理的减压以及对生理的保健等明显作用而备受推崇。同时不断演变出了各种各式的瑜伽分支方法,比如热瑜伽、哈他瑜伽、高温瑜伽、养生瑜伽等等,以及一些瑜伽管理科学。

瑜伽与其他运动一样在不正确的练习下是会给身体带来一定伤害的。特别是作为练习者,应随时遵循瑜伽练习中自然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和他人相比。许多人在练习初期总是认为练习瑜伽需要很好的柔韧性,看到身边其他练习者或者教练能做得比自己更伸展或者更高难的动作,就会急功近利得想做到那样,这样往往会因为着急而伤害自己的关节和肌肉,练习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2015年6月2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数万印度人在总理莫迪的带领下做瑜伽操,庆祝首个国际瑜伽日。印度官员称,这一数字创下新的吉尼斯纪录。在我国有多个省市以不同的方式迎接第一个国际瑜伽日的到来,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全球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阿联酋,远至欧洲,美洲、澳洲等有超过亿人以各种瑜伽活动同步庆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