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秦食膳议温州--沙河市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沙河滕牌阵

沙河市位于河北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平原西缘,全市总面积982平方公里,东与南和县交界,北与邢台市、邢台县为邻,南与永年、武安两县毗连。沙河市人民政府驻褡裢镇,距省会石家庄140公里,辖区内设15个乡镇、办事处,29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市域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约三分之一。山地群峰耸立,最高峰老爷山海拔1437米,山川有渡口川、柴关川和孔庄川,丘陵低缓谷地开阔,台地多为冰川泥砾组成。境内有自然河流大沙河自西而东横贯全境,市内段长86.4公里。平原区为冲积而成,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处于山西、河南交界地带,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高铁四条动脉从市域穿过。沙河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文景点重多,自隋代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古老的沙河城

今沙河市在禹贡时期为冀州之域。商代时为井方之古苏国,西周为邢国,春秋属卫晋,战国时属赵国。秦统一后为襄国地。北魏时曾设易阳郡,沙河地载属之,不久撤废复归襄国。隋代曾属南和县辖,后析于开皇十六年(596)龙冈南境与南和西置沙河县,并以境内有沙河横流而得名。唐武德元年(618)曾在此设置温州,四年废州复县延至民国。

历史上的沙河县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知道,但从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明代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三大才子之首。当代在路过沙河县里写下《过沙河县诗》:“空碛少人烟,孤城大道边。平沙盘马路,残雪射雕天。野日三竿上,河冰百片穿。条风将变柳,客思感流年。”明代大学士王应熊过沙河县城时也写下:“劳劳车盖梦方残,又挂孤城在树端,沙上数村常似雪,春到三日干消寒。虽无烟火催花胜,赖有清光压野鞍。尽是古来争角地,可怜步步拟邯郸。”

隋代设立沙河县后,于沙河老城东一里建立城池。五代时开挖运河间移到老城址。因明代初年被河水冲圯,于弘治四年(1491)迁至去县三十里西山小屯,即今天的沙河市新城镇新城村,弘治十八年(1505),沙河知县张瑾重筑旧城后又迁回。此后,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沙河知县崔钟对城墙加高五尺。清代乾隆十五年,知县孙凤立又加版筑,在旧城的基础上增五步,高节三尺。形成了清乾隆《沙河县志》描述:“县城在之北,系土城,周围五里二十三步,高二丈七尺,砖雉堞一千四百一十有二。水道九十,炮台二十,城楼二座;四隅角楼四座,奎楼一座,南北二门,南门曰迎薰,北曰拱极。隍深一丈有奇,阔二丈,有池无水。”沙河城中有十字街,有南街、北街、学道街、东街、西街、仓后街、营右街七条,和张家巷、寺巷二条,在城外有南关街和北关街。在这街巷中建有承宣坊、毓秀坊、紫诰重封坊、鸿胪坊、节孝坊、贞烈坊、母节子孝坊、贞节坊、劝善坊九座。

在沙河县有庙宇坛祠阁亭庵寺院等建筑,其中有文庙、奎星阁、宋文贞祠、苏秦亭、梅花亭、梵爱寺、漆泉寺、封恋寺等最为有名,为沙河县名胜。

在沙河城中的十字街西建有县署,门前有影壁一座,有县衙大门,其上设谯楼三间,两侧设有八字墙。大门后为仪门三间,仪门内有戒石亭,两侧有皂隶房六间,再其后两侧为东西吏曹十二间,轴线上建有大堂三间,题名为中正堂,中正堂左为库楼一座,右侧为赞政厅三间,中正堂后为忠爱堂,过前轩至北三槐楼,楼东则为东思补斋、西侧为西借树轩。另有典史署、后宅、书斋、关圣祠、汛防署、察院、僧会司、道会司、阴阳学、医学、接官厅、常平仓、社仓义仓等。

在县治的东南侧建有学宫,重修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学宫大门前有义路、路东设崇圣祠三间、进礼门有戟门三间、大成殿五间,另建有文昌祠、乡贤祠、名宦祠、敬一斋、尊经阁及东西祖述宪章坊、上律下袭坊。

明清时的沙河县共有里社十六。即北阳、杜村、善下、南王、兴固、福益、下郑、下解、白塔、渡口、册井、固坊、洛阳、九家、坊关、籽粒。有大小村庄二百有七十处,分东路、南路、西路、北路。

 沙河的古地名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历史文化进程不可多得的资料,特别是研究地方与村落文化时,古地名是最好的实证。古地名属于史源学的范畴,考证地名的来源并研究地名的发展和变迁,可以梳理出一个地区和村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个“井”字,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是邢台最早的古地名,这个字延用到西周,西周时期的邢侯簋、作册麦尊等器物上的“邢”都是写作“井”。这个文字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有人在“井”旁加了一个“邑”和“土”字,形成古“邢”字。望文释义的表述就是“井”为一个地方的名称,而且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城邑,因为当时的城邑都是用土筑成的,为此用“井”“邑”“土”三个单体字合为一个“邢”字。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才规范成今天使用的“邢”字。 

沙河最古老的名字就是沙河了,不过在很久以前沙河也不叫沙河,而是称为“湡”,在《汉书》、《说文解字》与《水经注》中都有明确记载。《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中提到“湡水,俗称沙河,源出太行山,合山西辽县诸山之水,分二支而东流,会于河北省沙河县,又分二支,一支为澧河,历南和、任县,一支名普通河,历永年、鸡泽、南和、任县,俱入大陆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湡水。出赵国襄国之西山。东北入濅。赵国襄国,二志同。今直隶顺德府郉台县西南有襄国故城。商祖乙迁于郉,周时郉国皆在此。前志襄国下曰。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广平国任县入。按渠水当是湡水之讹。一统志曰。沣河源出郉台县东南。东流迳南和县西南。又东北迳任县东。至隆平县入胡卢河。卽百泉水也。方舆纪要曰。百泉水,葢卽沣河之上源。引志云百泉水,一名湡水。又名鸳鸯水。隋志以为㴲水也。鸳鸯水在南和县西。见魏都赋注。从水。禺声。噳俱切。古音在四部。颜师古音藕。又音牛吼反。”随着千年历史的变迁,湡水水量不断减少,而在汛期河水咆哮带有大量泥沙,直泻平原,使沙河两岸沙多土少,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沙河了。

考证沙河的古地名有许多,如建筑类的有苏秦亭、梅花亭、白塔镇、寺庄等;地理类的有良峪、石盆、石岩沟、渡口等;姓氏类的有上申庄、王硇、孔庄、张峪、潘庄、葛村等。在这些古地名中都有传说故事,也说明了村落历史的发展。如御路这一地名,相传当地原有地名称胳膊湾,又叫曹家湾。清代因胳膊湾一带常有白莲教活动,此事传入京城,皇帝在此私访,却发现此地的曹氏女子相貌出众,次年在选妃时将曹氏女选入宫中,因村临靠大路,皇帝曾来过此地,后便将地名改为御路。再如九家铺,今天的东九家村子也临近御路。相传村子不远处有一处泉水十分甘甜,泉水上有一古亭名叫“德泉亭”,过往客人都在此歇脚饮马。此时东九家村的薛姓人家见此情况,认为是一个谋生的好去处,便搬到这里开设饭馆和食铺,当时挂的招牌就是“九家饭铺”,后来人们聚居生活在这里,当地就称为九家铺。

□ 苏秦亭与食膳铺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争霸。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侯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们,被齐国收买的刺客刺杀,死后葬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南苏村。苏秦少时学习十分刻苦,成语“刺股悬梁”就源于他刻苦学习的故事。此外在历史上记载苏秦也十分聪明,又有成语“走马观碑”的故事,说是苏秦和老师鬼谷子一起到东都洛阳拜访名士,苏秦却一边看着路边的石碑一边走。鬼谷子说你要看的话那看完咱们再走吧,苏秦却说我已经看完了,老师不相信,苏秦就把石碑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鬼谷子惊叹道:“季子啊季子!真是神人!”苏秦走马观碑的消息不胫而走。

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这一年是公元1792年,襄平(今辽阳)举子蒋攸铦出行时写了一篇日记,书名为《黔轺纪行集》,其中记载他进入沙河县境时说,“十二日,行六十里,内邱县。又六十里,顺德府宿,即晋时襄国,为石勒所据者。十三日,行四十里,沙河县,十里,有亭名“苏秦亭”,为秦激张仪入秦处。”

苏秦亭位于十里亭村。《后汉书》载 “襄国有苏人亭”。襄国即邢台,当时沙河尚未置县故称襄国。《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沙河有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尽黑貂之裘氅即此地,今有亭存”。明《一统志》载“苏秦亭在县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由文献看来,沙河苏秦亭的历史十分悠久。清代诗人丁克懋有诗《苏泰亭》:“堂下招来激辱年,暗资车马及金钱。苏君谁说倾危甚,已视听谗楚相贤。”

知道梅花亭的人多,但知道食膳铺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十里铺原为食膳铺。食膳就是饭食菜肴,如《汉书·贾山传》里有“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衞卒。”就此我们通常理解为,古代时候从邢台南行十里有一饭铺,名子叫食膳铺,聚居后成为村名,因距邢台老城十里,后人又改食膳铺为十里铺。

为什么在这里设食膳铺?从资料上可以知道古人设亭设铺都是交通要道上,沙河十里铺就是位于一个古道上,古代长安(西安)至巨鹿(平乡)的古驿路从村北经过,东京汴梁(开封)至幽洲(北京)的古驿道也从村中间穿过,从古至今古驿道上车辆不断。这个古道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古御路。古御路就是官道,如同当代的106国道、107国道一样,因皇帝出巡也是走这条道路,老百姓也称官道为御道。为了管理这条古道,顺德府地段设立了管理机构,在十里铺设立铺司,这个机构是负责官文、书信传递的邮驿机构。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凡官文、书信都是通过人马来传递,其中人力步行传递称之为“邮”,骑马传递称之为“驿”。因此,各地主要干道旁每隔数十里便有一个驿站,并备有马匹以供来往传递信件之用。当官文、书信紧急不容延误,驿夫不能当天返回自家时就在驿站休息过夜,这些驿夫休息的地方即为驿站,又称之为铺舍。铺司同与驿站,另有一意是负责附近居民的治安事务。据民国《沙河县志》铺司引《清会典》“县设四铺司,铺司兵二十六名,总铺北十里到食膳铺,又十里至邢台县属康庄铺,南十二里至普通铺,又十里至南中铺,又十里至永年县高寨铺。”又说“在城铺与食膳铺各设铺司一名,铺兵六名,普通与南中二铺各铺司一名铺兵五名。”由此分析,在食膳铺所设的铺级别与顺德府城的级别是一样的。

食膳铺这个名字起源于何年?现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可以知道这个村名的来历与宋璟的祠堂有关,是因常常在此祠堂举行飨礼,并用飨礼招待来这里祭祀的人们,因而有名为食膳村。

何为飨堂?在《诗经》里有“钟鼓既没,一朝飨之。”清代有一个文人朱骏声,是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说“飨,受食亦曰飨。”古代有飨礼,是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周礼》说“饗礼九献。”又是对先人进行祭礼的一种礼仪,也就是用美食祭献于先人的意思。食膳应该是某些人对“飨”通俗的解读,与铺连用,往往被误解是饭铺的意思。

食膳村的村名最早见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方豪所写的《续宋文贞公神道碑记》一文中,这篇文章是这样记载的:“……前六日,豪自郡返至食膳铺……。”看来这个村子在明代已经称为食膳村了。方豪,字思道,号棠陵,生卒年不详,开化人,即今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明正德三年(1508)考中为进士,正德十二年任沙河县知县,后迁任刑部主事,因谏南巡被杖,后任湖广副使,著有棠陵集八卷等著作,并收《四库全书》中。方豪在任沙河知县时,做了很多善事,对沙河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他修复了宋璟碑,为宋璟重修了祠堂,民国《沙河县志》说“宋文贞祠在县北留客村西北,祀唐宋文贞公璟,有颜鲁公真迹碑记,岁久倾壤,明正德中知县方豪觅遗冢续断碑,封丘垄筑圩墙,建正厅三楹,塑公像,厅之左曰梅花亭,右曰长松亭,康熙十七年知县徐人龙重修。”

梅花亭不仅因梅花赋闻名二而成为千古绝唱,千百年间历代文人骚客还在此凭吊先贤写了许多的诗文,如唐代的刘禹锡、元稹、皮日休,宋代的苏东坡,金代的周昂,元代的王恽、黄谏、朱禋,明代的宋琰、束英、归有光、方豪、高壁,清代的魏裔介、陈廷敬、袁枚、丁克懋、陈志源等人。清乾隆十五年,皇帝巡查河南时,专门在此停留写下了《御书梅花赋跋》。梅花亭与宋璟碑是沙河县八景之一,清道光鲁杰所编辑的沙河八景《宋墓烟树》就是说的食膳铺一带的景色,其记“食膳铺西里许,有唐宋文贞公墓,前为飨堂,四围茂林,云烟弥漫,堪入画图。遥瞻华表竖平冈,草色青青老树苍。指点浓烟深护处,开元丞相旧祠堂。”

□ 洛阳梨花马场梨

沙河的洛阳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考古工作者曾在村子周围发现许多石斧、石镰及古人用的陶器残片,有人说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在这里定居,还有人说是在夏代,无论是什么观点都说明这里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厚。

在进行文化调查时,在村子的关帝庙发现一块石碑,碑文说在明代初年这个村子称为北洛阳,而南五里处还有一个南洛阳,中间还有一个太玉村,后因洪水两村迁到了一地,改名为古洛阳。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置洛阳镇,后改今名为洛阳。

为什么称为洛阳,当地的老人说,过去的沙河曾称为洛河,故将在河之阳的村庄称为洛阳,还有学者说在西周时这里曾建有洛阳宫以祭周公,后将洛阳一名延用至今天。这些说法的真与假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洛阳村的名子并不是因历史悠久而闻名,却是以梨乡梨花而盛传于世。

洛阳是梨的故乡。每到艳阳三月时节,这里的梨花盛开,方圆数十里成了花的世界,空气中到处飘着花香。

洛阳村马场秋梨,是沙河市久负盛名的特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在大沙河北岸洛阳村西一带给皇帝牧养御马,到了中秋时节,他从马场附近摘了几个甜美异常的梨子,献给了崇祯皇帝,皇帝尝后赞叹不已,说道:“奇果誉天下,无过马场梨”。从此,马场梨就成了专供皇帝享用的贡品。

马场梨品种有很多,主要有鸭梨、秋梨等。这些梨品性不同,各有千秋。鸭梨形如鸭蛋,色如翡翠,成熟期最早,皮薄肉细,汁多甘甜,可以从梨把处分成几瓣。秋梨是马场梨中的上品,皮薄透明,酸甜可口,这种梨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治热嗽、止渴,治咳热,伤寒发热,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小便,肺凉心,消痰降炎,解疮毒、酒毒,是避瘟祛寒,体弱多病之人常用的补品。

清乾隆沙河县县令谈九乾陪同郡司马韦斋先生到洛阳村观赏梨花时,用放翁大雪歌韵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以下几句“昨岁冬暄仅微雪,寒过寒食雪已绝。沙村梨花赛雪开,赏花喜插角巾折。”道光二十一年(1841),沙河知县鲁杰春游观洛阳梨花,曾赋写一首诗“梨花本数洛阳(河南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香风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妆。”

洛阳梨花后来成为沙河八景之一。

□ 历史名村王硇

一家一族一世界,三山二塘皆文章。这是对一个沙河王硇村的总结和概括。

王硇村位于柴关正西3.3公里处,此处峰峦迭嶂,沟壑幽深,弯曲的山路里面通向高山的石硇。硇,也称垴,是山岗一种叫法。这一带以“硇”为名的有许多,如康硇,刘硇,陈硇,杜硇等。在硇的中部一片平缓的山地上,相传明代王姓在此开荒种地置产为庄,也因村庄座落在高山石硇上,故取名为王硇。

    走进王硇村,发现这个村庄是一座值得研究的古村落。村庄的周围有三座山体,红枫山、官印山和笔架山。三山一坡,居阳坡之上就是王硇村,在村东的裸露山岩上有两个水塘,使村庄显得更加灵秀。

    王硇是一个以姓为聚的血缘村,全村基本上都姓王,这对于研究王姓在本地区迁徙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

    从历史上看,邢台是一个多血缘、多民族、多姓氏的聚居地。春秋之戎、后赵之胡,元代之蒙,促使了民族的团结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姓氏文化的内涵。而今日发现的王氏聚落群,或从四川迁此,或从山西徙来,都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王硇村的聚落形态与大家所熟悉的英谈村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藏在深山的村庄,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王硇这里有成片的枫树林,平缓的山地以使家族“避喧就肃,择胜寻幽”。

    明清以来,王氏家族在此“族众繁衍,敬业乐群,雍雍眭眭”,正应合了古人所说“居山水间为上”,突显了王氏一族追求田园生活的“乐山”情趣。

    王硇村落的居住形态,从布局上看依山就势,营建村庄的结构比英谈村相比更具有严谨性。家族式的大院落,分区明确,传统的四合院多进式建筑,配以高大的卷棚顶耳房,使村落格局脉络更为合理。弯弯的石板路,曲曲的小路沿着街巷通往另一个院落,石头墙体上青灰布瓦,形成了红与青灰对比,使建筑本体色彩更为丰富,可以看出中国乡土文化对王氏家族的影响。

    在王硇村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色彩,村庄的堂局更为神秘,无论是公房社楼,还是祭祀龙王的殿宇,或追思前贤的家庙,佛、儒、道三家结合一体,使来到这里的游人在此得以充分体味。

走进街巷,乡土气息扑鼻而来,无论是街前的碾房,院落中水窖,村旁水塘边的洗衣女,还是正在转动的吹糠风车,都能看到这里村民劳动、生活的身影。与街头八旬老人交谈,可以得一种在城市里没有过的身心放松,从中得到乡间“生活禅”中“吃饭睡觉”这种平凡中的不平凡,城市中不可常见的放松生活,可以让人暂时放下当下,去体会生活的本真。

2012年11月,王硇村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1013年12月,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014年3月, 国家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在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评选时,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山中名刹漆泉寺

沙河境内有很多古寺院,民国《沙河县志》寺观辞条下有建于唐代的梵爱寺、漆泉寺,唐天宝年间的延庆寺、葛泉寺、建福寺,宋太平兴国年建的温泉寺、广教寺和宋元佑年建的封峦寺,元代时建有祥华寺、安庆寺、石佛寺、圆通寺,明代洪武年以后又建有中阳寺、重阳寺、迎恩寺、兴善寺、东阳寺、长庆寺、功德寺、双泉寺、黄岩寺等。

  但在众多古寺中敕建寺院却为数不多,志书记载仅有两座,一座是大安山的封峦寺,这座寺院建于宋代,另一座则更早,建于唐代初期,是位于沙河境内刘石岗乡寺庄东北的漆泉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后,为永久镇住鬼魅超度天下亡灵,命尉迟敬德在唐军打过仗的地方建一所寺院,以祈天下太平。漆泉寺就是当年为超度亡灵,祈求太平,由尉迟敬德监造的一所寺院。明代万历二年《沙河县重修漆泉寺殿宇记》记载,“距县西八十里许故有漆泉寺古刹也,创建不知何时,考旧重修于大唐间,尉迟敬德监工为之尔去今盖千余岁。”  漆泉寺保存下来的唐碑说的更具体,《沙河县志》录采访册说,“唐,漆泉寺碑,广阳山漆泉寺,贞观五年(631)敕建,检校兵部郎中兼邢沙刺史侍御史元谊撰碑,前凉王府参军北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少康正书。”这块唐碑后来被人发现,经学者们释读后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漆泉寺的开山住持是一个从新罗入唐的求法的高僧慧觉禅师,入唐后注册僧籍邢州开元寺,后前去东都洛阳向神会大师学习顿悟法门,成为荷泽神会大师的弟子,开山于沙河漆泉寺。这有力的证明了唐时禅宗南北论辩时,邢州开元寺成为荷泽神会的传法道场这一事实。

漆泉寺位于沙河市刘石岗乡寺庄东北二里许,周围群山环抱,其后为漆泉岭,春季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因为很少人来到这里,使古环境依然存在,千百年来没有被破坏,从树种上看,有松树、柏树、榆树、楸树、石榴树等十余种树木。

漆泉寺旧址前共有三个台地,每一级台地上都有一些建筑基础,在第一级台地上可以看有二十多间房屋的断垣残壁。走进这个区域,在院内有许多建筑构建和石料,如台基石、柱础石、绳纹大砖、瓦等,还有碑首和经幢,当地老乡介绍说这里分东跨院和西跨院,还有一中跨院,中间是一座大殿,现在大殿中间还有当地百姓供奉的佛像。

  在佛像前完好的保存着一块明代的石碑,石碑立于明万历二年(1592),石碑上说,“在距县西八十里许有漆泉寺,创建时间不可详考,是古刹也”,旧记重修于唐代,尉迟敬德所监工建造的,后来已经荒废,到了明代隆庆五年(1571)寺僧净渊发愿大修,建成大雄宝殿五间,天王殿三间。

  从第一级台地向上行可以看到有一个宽大广场,在地面上已经看不出什么痕迹了,只是在断崖处可以看到有二米厚的砖瓦层,西侧有一石碑座和碑首,从雕刻手法上看是唐代的遗物,同时在西侧还有一些石幢的基础,断崖上发现尺余见方的石碑料,石上有行书,字口清楚,字体刚劲有力,行气流畅,堪成书法上品,有唐人风格,应有唐碑的残块。

除此寺院内还有宋、元、明、清时期的遗物,石构件雕刻十分精美,刻工艺讲究,构图合理,可以说是石雕作品中的上品。

在漆泉寺周围有许多泉水,其中漆泉仍是当年的模样,为什么叫漆泉,有百姓说是因泉井里有七个泉眼而名的,也有说泉水黑亮如漆而名。

  漆泉寺有许多文人曾到此游览,其中有明代沙河知县方豪来寺院时的碑记,碑文说“候缺僧官清吉上石:侯谦观、(侯)子堂、王英、石强、吴钺、刘辅、(刘)语,正德丁丑(1517)十二月二十一日,沙河知县开化方豪以公务至……”,并作五言诗《登漆泉岭》一首:

酌酌漆泉泉,上上漆泉岭。

倦来隶作舆,险处僧为挺。

天寒乐转凄,日出酒初醒。

柏根发古香,塔尖堕清影。

上可扪九重,下可瞰千顷。

游览岂无人,无人来此顶

  方豪(1482-1530),《明史》有传,据说他四岁能联句,有神童之称,又说方豪曾高中状元,因貌丑皇帝不喜欢,终不得状元及第。方豪是个才子,善书法,书法遒劲,风格清新雅致,有唐韵。他重视文化,一生著述甚多,有《老农篇》、《珍忆录》、《昆山集》、《养馀录》、《见树窗稿》、《洞庭烟雨编》、《蓉溪书屋集》、《性理集解》等十余种。其中《棠陵集》、《断碑集》于清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

  方豪还是个孝子。在方豪的家乡还有一个传说,在其任福建刑部副使时,为母亲选百株杉木制作寿棺,请了最好的木雕能手花三年之力精制而成,民国初年,因“用其地而掘其墓”,棺木如新无损,可见当时方豪对母一片孝心。

  正德十一年(1516),方豪出任顺德府沙河知县,十三年(1518)八月,升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在沙河任知县期间,下乡走访,所至之地,称誉有声。他重视民生,不辞劳苦,保护文化,特别是在任时重新对唐名相宋璟墓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漆泉寺除有与方豪相关的文化遗物外,还留了许多文人的题诗,如明代巡按御史刘良卿的《过漆泉寺》,史与禄的《游漆泉寺同陶魏二学博》,张时的《游漆泉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畿南三才子之一申涵光的《漆泉寺》等。

□ 广阳山上老君洞

  到沙河不能不游广阳山,广阳山是一座佛道名山,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前有渡水,后有温泉,左有罗汉洞,右有漆泉寺”。

《畿辅通志》记载,“广阳山,在县西七十里,盘礴高耸,诸峰罗列(《康熙志》)。上有泉曰漆泉,泉右有漆泉寺(《大清一统志》)。是山绵亘数里,有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在其上;山阴有狮脑砦,亦名秦王砦;其下即秤钩湾(县志)。”《沙河县志》说,“按是山崇隆百仞,绵亘数百里,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及漆泉皆在其上。”

广阳山主峰海拔718米,山高耸立,云雾缭绕,风景独特,古人说,“云封洞口、雾锁玄门、草木先春、樵歌牧舞,使游者心旷神怡,荣辱皆忘,堪称一方圣地也。”圣地是指广阳山。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沙河广阳山第一次发现华北第四纪冰川泥流的痕迹,他在日记里写道:“1924年,我在太行山沙河发现了一些砾石,有擦痕。我说,这可能是华北第四纪冰川泥流的痕迹……”。

历代文人在游览广阳山时留下了许多对广阳山唱赞的诗歌。明代史与禄就写了《登广阳山》:

一啸穷崖万木巅,

何来鼓吹入风烟;

穿云磴坼丹梯隐,

漱石飞泉玉乳悬。

三晋峰阴摇剑外,

二漳练影落尊前;

狂来莫漫谈冲举,

瑶草纷纷古洞边。

沙河知县肖泮游览到此,题诗赞曰:“万仞当空壁立秋,水声山色自悠悠,何如谢却人间事,赤脚骑牛洞口游。”两首诗中所提到的“古洞”和“洞口”,均是指广阳山的老君洞。民国《沙河县志》上说,“老君洞在广阳山,罗汉洞西,洞前有石牛一,相传老聃曾驻此”,老聃就是通常说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就曾向老子请教上古的礼法制度,老子那时在都城洛阳担任守藏史,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时老子乘青牛西去,留下了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后人评说他是中国的哲学之父,与古希腊哲学构成哲学思想两大体系,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并同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老子后来被神化,《列仙传》里老子被尊为神仙,在古典文学中老子被塑造成玉皇大帝身旁炼仙丹的太上老君。据有关学者考证,广阳山可能是老子写就《道德经》的地方,具体所指的地方就是老君洞。

  广阳山上不仅有与老子相关的老君洞、老君台,还有与佛教有关的罗汉洞和千佛洞,广阳山千佛洞历史可以说更为悠久了。据《大清一统志》说,千佛洞在广阳山,老君洞西,昔人凿琢佛像千尊。“曰石勒据邢时所造”,这样看来,广阳山不仅仅是一个道教名山,更是一个佛教道场。元代时,广阳山上曾建一广阳庵,后来在明代又改扩建为三教堂,儒、释、道三教汇聚一起,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县志记载的沙河全境图

广阳山老君洞

沙河境内的古长城

沙河的祭龙神

沙河漆泉寺

曹国舅修行处--沙河封峦寺

历史文化名村王硇村景

窑坡古民居

历史名村上申庄

关注点滴斋书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