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南(邢台)古村落历史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十里亭村梅花亭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及东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东西长约185 千米,南北宽约80千米,总面积12350平方千米。地势自西而东、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西部山区和山前丘陵区,为太行山余脉,海拔在100--1800米之间,山脉南北走向分布于邢台、沙河、内丘、临城四县市,主要山峰有太行山支脉的不老青山、沧眼山、大寨山、夷仪山、摩天岭、凤凰山、北武当山山脉;主要山峰近百座,其有名的如沙河的北武当山(老爷山)、广阳山、赫山、秦王寨、西五指山,邢台县的不老青山、凌霄山、马岭、云梦山、黄榆岭、孤山、夷仪山、白云山、大峡谷、天河山、紫金山、仙翁山、雷公山、棋盘、马鞍山、冯山等。最高峰为邢台西北向的不老青山,海拔高度1822米。中部以山前冲积平原为主,东部则为子牙洒和古黄河系冲积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平原区缓岗,洼地较多,平乡、威县、巨鹿、广宗、临西、清河、新河、南宫东部八县属黑龙江港流域,地势低洼平坦,有大陆泽洼地(任县、隆尧、宁晋),最低海拔仅20米。

邢台下辖沙河、南宫、邢台、临城、内丘、柏乡、隆尧、任县、南和、宁晋、新河、巨鹿、平乡、广宗、威县、清河、临西17县市。全市共有89个镇,84个乡,23个街道办事处,313个居委会,5078个行政村。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回、苗、蒙、壮、藏、朝鲜等20个。

1.村落的历史渊源

邢台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华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有3500年的建城史。据考古资料证明,在二十万年前邢台区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在沙河市、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远古的邢台先民以临近河流的阳坡选址居住,形成最早的村落聚居址形态。如邢台县的雀寨遗址、张安北遗址、北小庄遗址等,沙河市的樊下曹遗址、西赵村遗址等,内丘县的郭家庄苇地沟、柳林东岗、西刘庄南,临城县的东竖桥南等遗址,这些旧石器遗址代表邢台村落文化的起源,尤其是邢台县的北小庄旧石器遗址,专家研究说,这个遗址距今约20万年。属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类型,文化层中各时期遗物丰富,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意义重大。

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在邢台区域内有较多的发现。主要分布在邢台、沙河、内丘、临城、隆尧、柏乡、任县、南和、临西等县市。如邢台市的柴家庄遗址,邢台县的张安北、八方东、八方西、西黄村、喉咽东、南青山遗址,隆尧县的北小霍东南、丘底、杨村、齐村、北村、北村东南、田村东南遗址,内丘县的近郎东南、王交台遗址,柏乡县的小里村、南滑遗址,临城县的南磐石、小瓷窑沟、沙岗地、北台、补要村、西台、岗沿遗址,南和县的宋台村遗址,沙河市的白塔、章村、天生、东户、高店村西遗址,任县的卧龙岗、沙岗、任城镇、西北村、旧周遗址,临西县城东南等遗址。通过个别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进行发掘揭示,当时的人们在居住时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为了防止潮气对身体的侵蚀,采取了大量的红烧地面的作法,以柏乡县小里村遗址为例,遗址位于在柏乡县城西南10公里的小里村东汦河道第一台地上,遗存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已考古揭露面积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00厘米—350厘米。已发掘灰坑49个、窑1座、建筑遗迹3处,窖穴2处。出土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主要器物组合有:釡灶、钵盆、鼎盂、支架、壶罐及石磨盘、石磨棒、石铲、骨锥、骨针、骨刀等。陶质以细泥磨光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灰、黑陶少见,从发掘出的居住址房屋建筑结构分析,建筑为半地穴式。部分房屋地面经过火烧处理,柱洞密集排列周围,有的单体建筑周围有排水设施。在房子及周围遗迹中还出土了较多鱼骨、狗、鹿、鸟(鸡)、龟、牛等动物骨骸。非常重要的是在遗址中出土一枚完整桃形指甲纹红陶埙,陶埙有1个吹孔,2个音孔,可吹出3个完整音阶。经吹试,音色悠扬浑厚,美妙动听,陶埙的发现,对研究我国6000年前古代音乐和村落建筑及环境考古均具有重大意义。

村落是一种相对于城邑而言的社会单位概念,也是城市的组成的基本元素,即指城邑外人口较为集中由众多个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地域,最早为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口聚居群落,所以说村落与聚落为同一概念,商代时村落又称聚落、村墟、墟聚等等,而村落的高度集中也表明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程度。聚落是原始的居住址,人们在废弃后形成考古学发现的遗址。

到夏代的后期,在太行山东麓兴起一只部落组织,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先商族。

文献中记载,商代在立国前有八次迁徙,立国后有五次迁徙。八次迁徙中有“昭明自蕃迁居砥石”和五次迁徙中的“祖乙迁于邢”都与邢台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砥石”学术界有许多争论,而学者根据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在宁晋、隆尧间,先商文化权威学者邹衡先生通过对河北漳河中游的邯郸、磁县、邢台地区的先商文化的研究认为:今河北省石家庄以南、邢台以北一带即为契之子昭明迁居的“砥石”。

在邢台区域发现大面积的先商文化遗址,如葛家庄、尹郭村、邢钢南生活区、洛阳村西、内丘南三歧等。尤以葛家庄、尹郭村、邢钢南生活区面积最大,也较为集中,这些先商文化遗址显示出当时的聚落居住址较为集中,人群活动也高度的密集。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说“祖乙迁于邢”,虽然目前尚没有找到都城的城址,但在文化调查中发现邢台区域内有大面积的商代遗址,有学者说仅在七里河流域就有商代遗址200余处。根据研究,每一个遗址代表着一个村落聚居址,这样也就是说在七里河流域商代时有200多个村落址。

20159月,考古工作者在邢台柏乡县赵村村北发现一处商代古村落遗址,清理灰坑56座,墓葬6座,动物坑7座,灰沟一条和多处与建筑有关的生活遗迹。这处村落遗址是商代中晚期古人类居住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相同的发现在20144月,文物工作者在邢台隆尧县固城镇乡观村发现一处村落遗址,根据已经发现的文物遗存,这处村落遗址对研究商代本地先民的居住、生活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当时的生态环境、食物结构和动植物遗存的文化含义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夏商时期的村落选址,在凿井技术没有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天然的水源,村落址也一般选在河流或泉水的附近。而凿井技术发明之后,先民对村落选址的余地有所扩大,多选在台地的阳坡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特别是在交通通道的聚落址往往成为中心,大的聚落区分作坊区、居住区、墓葬区,带有政治中心的聚落址还有城壕等设施。

西周时期,邢台为邢侯国。先秦时期的聚落址以家族为单位,所以说遗址和墓地是研究这个时期的村落聚住形态和家族的第一手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对社会学进行研究时说:“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这种社会形态的村庄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村落的主要特征是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和农民家庭,聚落明显小于城邑,早期的村落以农族为主体,有着自己的祭祀、信仰、宗法和血缘等社会体系,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细胞。

汉唐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聚落不仅分布在城市的周围,也广泛出现在远离城市的山间与河谷地带。并采取了“乡里”制度的管理。当时的村落称之为“聚”“落”或“格”。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聚”的,“聚,会也。从乑取声,邑落云聚。”段玉裁进一步注解说:“邑落,谓邑中村落。”聚在篆文中是形声字,三人并立(yín)为形,聚的本意就是指会集,而且特指人的聚集。做名词时即指人聚居的村落(聚落)。

古人还说:“一年成落,三年成聚。”《广雅》说:“落,谓村居也。”格是汉代人对村落的别称。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注解说“一作'落’。古'村落’字亦作'格’。”此后村落的名称更加丰富,不仅称之为“村”还称之为“庄”、“屯”、“川”、“寨”、“丘”、“店”、“堡”、“铺”等等。

 邢台在此时期的村落有着不同的发展,这主要依赖政治的稳定和自然护佑。《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说,汉代襄国属邯郸郡,有五城,即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有“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到了隋代,设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县七,有龙岗、南和、任县、平乡、沙河、巨鹿、内丘,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唐代时邢州的人口并没有大的增长,史书记载说唐代改襄国郡为邢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宋代邢州人口没有大的增长,到“崇宁户五万三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五千五百五十二。”金元之际,邢台百废待举,经过邢州大治后,人口增长至十万户。文献中虽然没有对村落的情况进行记载,但从以上数据也可想象到在广袤的邢襄大地上,人口稀少村烟渺渺。

在对邢台汉唐村落建筑进行研究时,建筑以大木为框加,墙体平原地区多以土坯房为主,一些地区以青砖为基础,基础上用土坯垒砌,上覆板瓦或茅草。2016年南宫市南宫湖清淤时发现汉代时期的古房址,房屋以青砖为基础,砖作采用立铺一行,顺铺三行的作法。山区多以石材为原料,如青石、红砂岩石、毛石、条石等。板瓦和瓦当汉代时已经开始大量使用。

2.明代之前村落

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村,原名叫八里庄,因位于南和县城八里而名。是唐代名相宋璟的故里,原有宋璟故居,废弃后形成了一个高台,人们简称为宋台,后宋氏后裔以此为居住址形成村落,并改名为宋台村。清乾隆《顺德府志·古迹》记载:“宋台,在城东南八里,唐宋文贞公故里,其宅基在台南里许。”明代嘉靖《顺德志》记载说:“宋台,县东南八里,唐相文贞生于此。”由于可证宋台村早在唐代已经形成。

张相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明代嘉靖《顺德志》记载:“张相村,县西八里,后赵右侯张宾故宅”从记载可知,在后赵(319351)时,张相村已为聚落点,今已经约有1700的历史了。

隆尧县郭园村是五代周太祖郭威的故里,明代嘉靖《顺德志》记载有:“郭园,在县志东北隅,五代周太祖龙兴故地,后为邺都庙遗址,尚存。郭尝为邺都守也。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个郭巨埋儿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据地方文献记载“郭巨塔在金提店” 郭巨塔位于金店村。[5]  金店村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孝母”故事的原生地。这里有大量有关郭巨的历史遗迹,金店村有慈仁寺、郭巨庙、郭巨塔、郭巨墓、汉孝子郭巨获金处石碑等遗址。以金店镇为中心二十多个村庄因郭巨埋儿而命名;“金提店,留孙村,郭巨埋儿获黄金……”的歌谣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郭巨的祭日,这一天,金店村及邻村村民都要到金店赶庙会,以示仰彰孝德善举。 郭巨塔在金店村西二百米,相传就是郭巨获金处。乾隆版《顺德府志》中记载:塔高六米,含座共七层,上窄下宽呈四方形。底层一点五米见方。塔身由青石砌成,座南面凿有一洞,洞内刻有佛像。文革中,郭巨获金处石碑断壁成残骸、郭巨塔所幸保留支离破碎的七截塔身躺在镇政府院内,石雕精美。2008年,为弘扬郭巨孝文化,镇政府组织村民在古塔原地修建了一座水泥新塔,并竖立一通“汉孝子郭巨获金处”纪念碑。

3.明清村落变迁

从调查中得知,邢台古村落许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这些村落的形成大多与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有关。元代后期,由于黄河泛滥和连年的战争,使河北地区人口大减。

据《元史》记载:元末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飘没民庐,死者众。”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元史.五行志)。黄河溃堤后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使中原之地人烟绝迹,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

元朝末年,持续十数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这一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靖难之役后,为了迅速恢复河北地区的经济,实施了移民政府,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料的记载,这次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在河北区域就有142个县市。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向河北实施移民屯垦。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建文帝时期,再次迁民于北平地区。

据文献记载,永乐年间(14031424)就组织向河北移民15次。时间分别是在永乐二年、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移民主要迁居到河北真定、大名、广平、彰德等府和北平州县,也就是集中在今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地。根据河北省1980年代对全省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河间、真定、永平、顺德等府,接受官方移民较多。其中南宫市(明代属真定府)430个自然村中,明代移民创建的村庄200多个;邢台县的604个自然村,有190个创建于明代。

除明代大移民创建村落外,明清时期,军屯建村立庄的也不少,今村名为屯的村庄多数与军队驻扎有关。在经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后,社会也逐渐安定下,人民生活稳定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并且不断加快,人们在不断寻找新的居住地,村庄分化时有发生。如村名以方位“前、后、大、小、东、西、南、北”等命名的村庄,以不同姓氏命名的村庄等等。这些村庄在分化中大多相互之间存在着血缘和历属的关系,可以从村庄演变史或家族传承等资料中追踪各自的渊源,在邢台各县市区内有不少的实例。

内丘县神头村

邢台县道沟村

邢台县北尚汪村

邢台县英谈村

沙河市里王硇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