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石板路 千年磁器口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一条石板路 千年磁器口

重庆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西北部嘉陵江畔,距市中心14KM,距沙坪坝区中心3KM。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临石井坡,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

磁器口原名白崖场,人类在此的居住史已有1800余年,商埠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明朝发展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清朝初年,因生产青花瓷而得名磁器口。清末民国时期达到极盛,有“小重庆”之美誉。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发展历史,形成了磁器口街区典型的山地传统文化特色。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

磁器口的建筑只是一般的西南民居,没有山西大院的华丽,也没有皇家庄园那样富贵,但体现出当地的风俗和居住特色。现保存下来历史街区包括清水溪、嘉陵江、凤凰溪和渝碚路所围合的区域,面积32.5公顷,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保存完整。其中磁正街、横街及黄桷坪巷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

磁器口的巷道宽1.54.5米,依地形灵活布局,随高就高,随低就低,随弯就弯,不拘一格,表现出对自然用地条件的充分尊重和适应。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商业服务设施,沿巷道两侧布局住宅院落,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

沿街分布着大量的民居建筑,其建筑特色鲜明,建筑分为二大类。

一是祠庙会馆,历史上磁器口有“九宫十八庙”之说,现存宝轮寺和宝缮宫,特别是宝轮寺座落在磁器口嘉陵江西岸的白岩山上,又名白岩寺,是重庆历史名刹,现存大雄宝殿和药师殿两幢建筑,其中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重檐歇山,台梁式构架。重檐下斗拱硕大,有明显的明代风格特征;上重檐是呈网状的如意斗拱,极富地方建筑空间特色。

二是民居建筑,这类建筑可分为5种:

1.前店后宅式,这是最为典型的城镇店宅,前面临街设店铺,往后是生活起居的居住空间。这种建筑以窄面阔大进深为其特点,以小天井划分空间层次,这种建筑多置于较为平坦开阔的主街。

2.下店上宅式,下层临街是商店,生活起居的空间往上发展,由于地形坡度陡峭,空间进深较小,建筑则垂直往上发展,形成二层三层的商业店宅,在磁器口最繁华的正街与横街交汇地带属这种类型。

3.上店下宅式,即临街面是商店,下面是生活起居空间,这种建筑多在陡峭的临江崖地,磁器口横街沿嘉陵一带的建筑属这种类型。

4.院落式民居,背街小巷,这种建筑空间环境幽静,多为商贾和达官贵人宅邸,以院落式空间为特色,空间尺度较大,迥廊环绕,空间流畅,雕刻精美,是艺术、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较高的民居类型。

5.加工作坊,是传统的工业建筑,如糖、酒、酱油等加工作坊,反映了传统的地方经济文化特色。

抗战遗址这里还有遗留建筑乡公所,《红岩》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写成的,小罗卜头已经成为这里的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多,是西南文化活态博物馆。在此可以欣赏到地方戏剧,品茶聊天生活悠闲,除此还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手工业和手工艺。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如今的磁器口古韵十足,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景区。浓郁的民俗风情对各地游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灰瓦粉墙下的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满镇洋溢着各种名特小吃的香气,有每年一度的磁器口春节庙会、沙雕艺术、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川剧、杂技和木偶戏、南部皮影戏等精彩文艺表演及巴渝民俗文化艺术品展销等。在千年石板街上品尝到以“磁器口三宝”――毛血旺、烩千张、椒盐花生为代表的数百种巴渝名特小吃。

 

(照片虽然有些像素低  绝对原创历史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