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峦寺传说故事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龙口泉的来历

在封峦寺的南山崖下有一处活水泉,后人称此泉为龙口泉。此泉天旱不干,雨天不满,四季澄澈,清凉甘甜,人如干渴之时,饮上一口沁人心扉,妙不绝伦。

关于龙口泉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

有一年的春天,大安山来了两个一老一小的和尚,他们围着长芦草的地方转了转,然后只手向下挖了一下,不一会便涌出了水成了泉眼,于是,师徒俩在距泉眼不远的地方,选了一块平坦而能避风雨的朝阳山坳,在此搭了一个窝棚住了下来。

有一日,老和尚到处化缘,留下小和尚在此看守,忽然听到泉水池处有响声,小和尚但急忙去看,只见一个女人赶着一头牛,背上驮着两只水桶向西南的鸡冠山走去。过了一会,老和尚也回来了,就问小和尚:“今天有没有人来?”小和尚如实把女人用桶驮水的事告诉老和尚,话还没有说完,只见老和尚急切的跑了出,一看泉水已经滴水不流了,水池也见了底。忙站到高处一望,见那个女人已经上了鸡冠山顶,只见老和尚快步如飞转眼间追到了山顶,上前揪住牛缰绳对那个女人说:“我们下山时,师父有言在先,让我们各选风水宝地谋生建业,为何你来我这里将泉水偷干,破我风水,真是无礼。”那女人回答说:“要想好,大让小,不就是两桶水吗?为此师兄难道还不讲妹情谊了吗。”老和尚见这女人花言巧语,便上前去夺水桶,师妹紧揪着不放,急夺间将水桶“哗啦”打翻在山梁上,桶里的水一半向南流到北盆水村,一少半向北流到了白庄大安山下的龙口泉,老和尚见此放了手,回来建了寺院。这也就是封峦寺。

而从山梁上流下来的这股水年年岁岁,日日夜夜,祖祖辈辈也没完没了的流,至今仍在哗哗的流,供寺院僧众和白庄村民生产生活使用。

千里音神钟

封峦寺不知修建于何年何代,最早封峦寺的“封”不是敕封的“封、,而是山峰的“峰”。后来到了宋代的时候皇帝敕额为“封峦寺”。

皇帝敕封后,封峦寺在龙王庙和上大殿之间建了一座钟楼,钟楼建的很大,也很宏伟,但建好钟楼之后,却没有合适的钟,因为这么大的钟在当地没有人能铸。

有一天,来了一个和尚说能给寺里铸钟,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多长时间就建起了铸钟的高炉,火烧起来,铁水也溶化了,就是不见这和尚铸钟。而是在观音殿前挖了好大的坑,众人也不知怎么回事,也没有人去敢问。第二天,这个和尚就去观音殿前上香,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香炉掉了下来,连同水盂的水扣到了大坑里,只见那炉铁水“哗”的一声也倒入大坑,这时刻殿前一片红光。钟铸好,大家都看呆了,都跪了下来,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派罗汉给寺院铸钟。

大家把钟挂在钟楼上,铸钟罗汉说:我现在要走了,但是你们不要去撞钟,等我走远了再去撞。说完铸钟罗汉就不见了。

大家等啊等啊,可是这敲钟的时间怎么还不到,此时有个心急的和尚急着想听新钟的声音,于是自作主张敲响了大钟。

此时,那个铸钟罗汉刚刚走到距封峦寺二十里处的石岗岭一带,听到钟响了知道糟了,心里想,“千手观音千里钟,只是人间不识物。”原来是这口钟如果等到罗汉和尚回到观音座下再去敲,钟的声音可以传到千里之外,因为这是天机不可泄漏,人们又急于敲钟,所以这口“千里神钟”只能音传二十里。

后来,在此地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东至石岗岭,西至小西天,北至奶奶顶,南至塔塔山,封峦寺敲钟,四处可听见。”

金香炉的故事

封峦寺自开山以来,传承有续,有“普悟清净广,湛智显性通,正续能仁慧,宽镇永维宗。”二十字宗派字辈。到1949年代时已经传至第十一世。

据封峦寺第十一世正明和尚说:

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先后六次出巡江南,多次过直隶省。第一次南巡时为乾隆十六年(1750),乾隆皇帝过沙河梅花亭,顺德府知府徐景增进献了《顺德府志》乾隆皇帝御书宋文贞公《梅花赋》并写梅一本,制诗二章,刻石于梅花亭内。

据传说有一次南巡时,跟随南巡的贵妃病了,御医们使尽浑身解术,病情不见好转。后来放出皇榜,说谁能治好贵妃的病,要官给官,要钱给钱,但终无结果。

乾隆皇帝因此忧心重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面让御医继续寻医求药,一方面派大臣到封峦寺降香求佛,以祈祷贵妃早日病愈。到封峦寺降香后,天凑巧合贵妃的病不治而愈,,这样把乾隆皇帝乐坏了,又派大臣到封峦寺还愿,并御赐封峦寺纯金香炉一个。

这件事让封峦寺的名声远传中原,古刹香烟缭绕,一些达官贵人来此降香络绎不绝,四方善信更是来来往往,封峦寺再一次达到兴旺的高峰。

妙禅督僧刚的传说

据说,封峦寺始建于宋代,那是埋葬着一位佛教历史上的名僧——“督僧刚”。

相传,督僧刚俗名孬儿,原籍广平府永年县界河店人。孬儿幼年丧父,性情顽皮,常喜惹是生非。九岁那年,一次与同伴玩耍,孬儿竟失手将财主家的小儿子打伤。孬儿娘害怕吃官司,又感到自己一个妇道人家,的确无办法管束好孩子,于是就把九岁的孬儿送到界河店寺庙当了小杂役。谁知,小孬儿在界河店寺庙仍不安分,不到半月,竟动手打伤了寺庙里的僧人。界河店老方丈见孬儿桀骜难驯,就把他转送到大安山封峦寺,让封峦寺主持觉安和尚为小孬儿剃度受戒。从此,小孬儿便在封峦寺做了小沙弥,法号“妙禅”。

佛教中最讲一个“缘”字,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如果有缘,搅海蛟龙能为马,任你骑来任你打;假如无缘,绵羊也会变成虎,咬你吃你难缚住。自从小孬儿削发受戒作了沙弥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一改昔日难驯放荡,顽皮捣蛋的秉性,变的谦和知礼,勤劳肯干起来。只见他每天不仅早诵夜念阿弥陀佛,还把打扫庙堂,秉烛燃香,生火造饭等佛事和杂役全都承揽下来,做得有条不紊,却从来没有喊过一个累字,研修佛经时,小妙禅更加勤奋,日修夜学对佛教经卷常常是过目不忘。为此,他在封峦寺苦修五六年后,不仅能熟背百部佛经,对佛教典籍戒律精通娴熟,尤其对《金刚经》、《坛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更是神悟其中奥妙。此外,在老和尚觉安和尚的指导下,妙禅还精学了诗词、法器和真、草、隶、篆等各种书画艺术。

这年秋天,京城法源寺一位高僧云游到封峦寺挂单借宿。这天,作罢晚课,高僧携妙禅在封峦寺前的三泉和槐碑处散步。是夜,正值中秋,一轮满月悬挂中天,远山近岭在月辉的映衬下,显得影影绰绰神秘无限。蛐蛐在坡前灌木丛中弹琴,夜莺在绿槐枝头啼唱。两位僧人迈步调角三拱桥头,静听桥下流水叮咚作响,如歌如叙。法源寺高僧不禁诗兴大发,遥望中天明月,吟诗一首:

山空秋风凉,古寺融月光。

  佛性如明镜,揩拭更清朗。

法源寺高僧吟罢,回头让妙禅吟对一首唱和。妙禅稍一深思,开口和诗一首:

山空亦非空,风凉亦非凉。

  万物皆心生,无心何有相。

听罢妙禅的和诗,法源寺高僧暗知这位小和尚已经具备了禅宗明心见性的品行。不久,这位高僧回到法源寺,便极力向法源寺主持举荐妙禅担任僧团组织中专事戒律督察一职--督僧刚。

妙禅当上了督僧刚,曾多次回到封峦寺讲经说法,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后来成了全国闻名的高僧。

数年后,妙禅法师圆寂了,永年县界河店寺庙主持和尚以妙禅法师在界河店寺庙呆过为由,抢先一步赶到长安,将妙禅的法体拉运回界河店,并打算建塔安葬。封峦寺僧人得知这件事后,认为妙禅法师未出家前虽然在界河店寺中当过小杂役,但其剃度出家的寺庙应该是封峦寺。于是封峦寺方丈便率僧众赶到界河店寺进行交涉。界河店寺的僧众当然不允。两寺便将纠纷争端告到朝廷,让皇帝给下评判。后来皇帝派大臣查清此事,并颁旨,御批天下僧团:“妙禅督僧刚原籍广平界河店时为俗,出家大安山封峦寺为僧,僧体应葬佛山,敕令督僧刚遗骸建塔葬于封峦寺。钦此!”有了朝廷御批圣旨,永年县界河店僧众自然无话可说,遂同意让封峦寺僧人将妙禅法体拉走。无奈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连天,封峦寺僧人与界河店僧人为争妙禅的法体,前后打了一个多月官司,等到皇帝圣旨下来时,法体已开始腐烂,再难长途运送。万般无奈,经过充分协商,封峦寺僧人同意让界河店寺僧人将妙禅法体在界河店寺就地建塔安葬。同时,让界河店寺依照妙禅的真人大小,用黄金铸成一具妙禅遗像,派专人护送到封峦寺大安山深挖洞穴,掩埋起来。后来,曾有人在当初掩埋督僧刚黄金尸身的地方盗过坟墓,企图将金尸身盗走,但大都无功而返。

解放后,曾有一个人来此处盗挖妙禅的墓,这个人在墓基处点燃了十几个装满炸药的炮,但都是哑炮。最后一次,盗墓人亲自点燃了炸药,等他跑出很远后,却一直听不到炸药的爆炸声。盗墓人以为又是一枚哑炮,便跑到督僧刚妙禅的墓前,打算看个究竟。谁知盗墓人走近墓穴不到二十米远时,本来已深埋进途中的炸药,突然在地面上爆炸了。一时间漫山遍野尘烟弥漫,炸飞了碎石冲着盗墓人砸来。吓得盗墓人调转身子,抱头鼠窜而去。

白龙洞竖碑

在大安山的半山腰有个白龙洞,洞高二至五米,洞身有五六十米,当年塑成白龙菩萨像后,人们为了记录这件事要在洞口立一通高大的石碑,碑料选好了,工匠们经过精雕细刻后,碑顺利的完工,可以新的难题来了,因白龙洞处于陡峭的山崖的中间,人们平常去白龙洞时还如同登云梯,而要竖一通石碑上去,这更是难上加难。

这件事难坏了立碑的人,他们四方奔走,遍访名人,请来了许多人一看,没有一个不摇头的。

这一天,正当人们围着大碑发愁的时候,一位衣服破烂不堪的大汉来到眼前,开口便说:“我是远途而来,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求求大善人赏口饭吃。大家看到此人,十分同情,便纷纷回家取来各种饭菜让他吃。这位大汉也不说三四,接过饭菜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吃完了还说不饱,人们又去回家取来饭菜给他吃。直到他吃饱为止。这时,人家看这个大汉红光满面,精神头十足,躬身和众人施了一个礼,说:“谢谢各位大慈大悲,我看你们愁眉苦脸的,莫非有什么难处?”众人忙说:“难处是有,就怕难办,我们想把这块碑立在白龙洞洞口,但谁也搬不动,上也上不去,现在正在想办法呢。”大汉笑了笑,说:“这丁点小事还用发愁?”说罢,只见大汉不慌不忙,挽了一下袖子,紧了一下腰带,双手把石碑就挟在腋下,行走如飞,两脚如走平地一样登上了白龙洞,然后轻轻的的碑放在洞口,大碑不偏不斜竖在洞口一旁,

山下的人都看的目瞪口呆,感谢的话还没有说出来,那个大汉已经不见踪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