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巨埋儿的考证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金提店的故事

《内邱县志》有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里面盛满了黄金。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当时,郭巨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纪念。周边村落的村民都为郭巨的孝举所感动,以金店镇驻地金店村为中心二十多个村庄因郭巨埋儿而命名,比如黄釜、大留村、武文孝、西文孝、侯文孝、东文孝等;"金提店,留孙村,郭巨埋儿获黄金……"的歌谣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郭巨的祭日,这一天,金店村及邻村村民都要到金店赶庙会,以示仰彰孝德善举。

下面我们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上面的文字仅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发生地历史上已经不是十分清楚了,只是在内丘县一带流传很广吧了。

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吧?

郭巨埋儿发生于那个时期?

一是汉代说。《孝子传》是汉代刘向编写的道德教育读物,含虞舜、郭巨、董永三传。但是此书早已经亡佚了。到南北朝时期,《孝子传》有很多的版本,这可能是那个时期还能看到刘向的《孝子传》或根据刘向的书而传下来的不同版本。如陶潜的《五孝传》,萧广济、王韶之、周景式、师觉授、虞盘佑、郑缉之、徐广等诸家的《孝子传》。后来,梁元帝萧绎又集合众家辑成《孝德传》。由此看来,郭巨埋儿故事已经发生了很早的时间,记载于刘向那个年代。后来在《太平广记》中转载了这个故事,并说是原载于刘向的《孝子传》。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件带,推说没有看到过刘向的《孝子传》,说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故事来源于东晋的干宝所著《搜神记》。

干宝(280―336),字令升,汝南郡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人,是东吴丹阳丞干莹的儿子。东晋时期大臣,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此人博览群书,参与国史《晋纪》修撰,著有志怪小说《搜神记》。被人称“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郭巨埋儿》的故事就记录《搜神记》卷十一·郭巨埋儿得金之中。原文是这样说的: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用赁,以及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后来这个故事更为广泛的传播。如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还发现了敦煌《孝子传》(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的记载。到了元代时期,有个叫郭居敬的编了一本《二十四孝》,就把郭巨的故事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郭巨埋儿在邢台记载

我们当前能见到最早的邢台地方志书就是明代成化年间的《顺德府志》.

成化版《顺德府志》。现藏于宁波天一阁,十卷,林恭纂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修,弘治二年(1489)刻印。现仅存二、三、七、八、九、十卷,缺一、四、五、六卷。

林恭,陕西宝鸡人。据乾隆版《顺德府志》职官记载:“林恭,字子敬,宝鸡人,举人,二十一年任。”据平度《重修州城池记》:林恭,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初任直隶阜平知县,成化九年(1473)升任平度知州。林恭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根据《成化重修平度庙学碑》说,出任知州,“下车之初,首以新庙学为己任。”并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林恭自平度知州升任顺德府知府,时间应为成化二十一年(1485)。林恭到任三年即开始修纂《顺德府志》。到弘治二年(1489)刊刻,前后时间进行了三年才完成。后来,林恭因有官绩升于京城,官终参政。

成化版《顺德府志》是当前所能见到几部府志中最早的版本。原本藏于宁波天一阁,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有胶片。十行十六字,开本23.2×15.6厘米,二册一函。因时间久远保存较差,文中多残损,计380页。邢台市地名办公室曾根据胶片进行誊写后复印成册(此本因手少而成,存有很多错误)。

成化版《顺德府志》采用分县编的方法,卷一应为郡志,现残存有六卷,计卷二邢台县、卷三沙河县、卷七鉅鹿县、卷八唐山县、卷九内丘县、卷十任县。每卷分建置沿革、邑名、疆域、城池、形胜、风俗、山川、土产、贡赋、坛迹、公廨、学校、台榭、寺观、祠庙、古迹、桥梁、名宦、仕官、人物、科第、岁贡、武职、孝子、义民、碑记、题议、杂录等二十八类项。

郭巨埋儿记录于卷九内丘县祠庙中,说:“郭巨庙在城西三十里金提店。”成化府志记载仅此而已。在明代地方志书中的嘉靖版《顺德志》亦有记载:“郭巨塔,在金堤店”。此后的清代版本府志记载大同小异。

《内丘县志》所揭露的信息

《内丘县志》我目前所能见到的版本为康煕、道光及民国版本,更早版本的《内丘县志》尚未见过。所见县志中的郭巨埋儿的记载,康熙本是这样说的:郭巨塔,在金提店西,巨获金处,巨生于河南林县,获金于内丘,卒于山东肥城西小村,有巨祠。

此文虽短,却信息量很大,不仅讲述了郭巨的祖籍,还说明了故事的由来和地点,同时还指明郭巨还迁于山东。

清代《肥城县志》记载:“山上又有古墓,或云即巨墓。”说是当地有座山名称为享堂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官员到孝堂山游玩,联想到二十四孝故事,于是认定山上的古墓是“郭巨埋儿”中的孝子郭巨墓,并派人在享堂石壁上刻了一篇《感孝颂》。

清嘉庆二十年《肥城县志》卷十七人物志还说:“郭巨,家贫,事母至孝。妻生一子三岁,母常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不能供亲,共汝埋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妻不违,遂掘坑,三尺余,忽的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人以为孝德所感云。”

在山东肥城至今还保存着郭巨祠。

当地的学者说:郭巨祠,整体为石材建筑结构,坐北朝南,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高2.63米。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陇,勾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墙壁用20厘米厚的石板砌成。前面正中置三根八楞形石柱,高0.86米,上下端刻成斗形,与后墙间跨度2.03米的三角石梁负载屋顶,分祠为两间。前檐东西角各有一石柱支撑。山墙和八楞形石柱大斗与瓦当上刻有蕨纹,菱纹等简朴装饰。祠内墙壁和三角梁上雕刻有精美图案。有内容广泛的神话传说,雕刻多为平地线刻法,风格劲力,在汉画像中独具一格。

在祠的石室内石墙上有东汉永建四年的题记,可见石祠在这个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陇东王胡长仁留下的《感孝颂》。字数之多,篇幅之大,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享堂山古墓经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发掘后,认定为大型的汉代墓葬。山上的石祠及墓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现郭巨埋儿

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和不断发现,郭巨埋儿的文化和信息不断被丰富。

很早之前我们就发现了有郭巨埋儿的文化信息。比如说现已经流传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文物,上有郭巨埋儿的线刻画像,其时代应该在北魏时期。

1957年,在河南省邓县兴修水利时间,发现一座魏晋十六国时期彩色画像砖墓葬,文物部门对其进行清理,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以特制的浮雕画像砖最为珍贵。这些画像砖对缝紧密,并用石灰镶砌,四壁如新。

画像砖的砖型和纹样很多,有劵顶用的楔形砖、墓底用的花纹砖和墓壁用的各种彩色的画像砖,发掘和收集起来的共60种。彩色画像砖构图紧凑、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共发现有34种不同类型,每一块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郭巨埋儿画像砖就是其中的一块。

郭巨埋儿画像砖其背景树木葱郁,郭巨位于画面左侧,身着长衫,手拿锹做挖土状,画面右侧是郭巨的妻子怀抱幼儿,两者中间绘有一釜黄金,上有红色“金壹釜”三字。画面上的文字和图案使我们认为是 “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

1989年,在山西省壶关县发现一座宋代砖雕墓,出土了一块“郭巨埋儿”砖,砖面刻二人,一男子戴软脚幞头,着翻领开襟半衫,双手合拢下垂。男子身后刻一梳髻的妇人,怀中抱一孩童。审视图案,画面中的男子双眼下视,似乎在看地上什么东西。后来这块砖的内容被专家学者认定郭巨埋儿的故事。

在2001年,在山西省沁县也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墓葬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在墓葬的西壁下有一块刻有郭巨埋儿内容的砖雕。砖为模质,24厘米见方,上刻有郭巨埋儿内容。郭巨埋儿砖用砖模制作,可以反映出其文化在此地区的影响之大。

2015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长治县文物博物馆联合对长治县贾掌镇镇里村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一青石质的石棺,棺盖已经被盗墓分子打碎、破坏丢弃于地表,考古工作对石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座石棺是为青石质,由盖和棺两部分组成,长2.2米,宽0.8—1.24米,高约1.1—1.4米。棺盖整体呈弧形,前后挡都巧雕为云形,盖面满雕缠枝花卉。

在石棺上刻有二十四孝图,每幅图均有榜题。内容为:郭巨埋儿图、王祥卧冰求鲤图、郯子鹿乳奉亲图、元觉劝父图,丁兰刻木事亲图、赵孝将小替大图、鲁义姑抱侄弃子图、曾参向父图、杨香扼虎救父图、伯俞泣杖图、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图、陆绩怀橘遗亲图、刘殷行孝图,孟宗哭竹图、曹娥哭江图,董永卖身葬父图、田真行孝图、姜诗行孝图、闵子骞芦衣顺母图、舜子感天动地图、刘明达卖儿图、老莱子娱亲图、鲍出背母图、蔡顺拾葚异器图。专家研究说,在山西地区曾发展大量蚯砖雕墓,而出土石棺的二十四孝的墓葬还很少。

埋儿的翻版和无奈

郭巨埋儿可能发生于汉代,流传于魏晋,兴盛于宋元与明清。自汉代到宋代已经有千的历史,此时期又有故事的翻版。此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没有郭巨的幸运,没有挖到金子,真的把自己的儿子给埋了,这件事记载于《宋书·孝义传》中。

原文是:郭世道,会稽永兴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后母,孝道淳备。年十四,又丧父,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妇生一男,夫妻共议曰:“勤身供养,力犹不足,若养此儿,则所费者大。”乃垂泣瘗(埋)之。

用现代的话就是说,当时间有一个叫郭世道的人,母亲早早的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不久父亲也死了,他就与继母共同生活,早早的出去打工养家糊口。他长大后娶了一个妻子,妻子很争气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当时间家里的负担太重了,可以说有上顿没有下顿,无法去养这个孩子,于是他就给妻子说,他挣的钱养活母亲都不够,现在还加上一个孩子,就更不够了。最后夫妻俩人决定把孩子埋了。

现在很多人在骂郭巨和这个郭世道,包括鲁迅也 骂他们,说他们没有人性,还专门写文章说:“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现在人考虑问题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说,实际上如果你把事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怕就不再这样骂了,郭巨埋儿也好,还是郭世道埋儿也好,这都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环境所逼迫的。如果再读读历史,那个在灾荒年,发生“人相食”的事还少吗?有的父母还算仁慈,但为了不被饿死,不得已只能与别人换儿而食了。

为此说,埋儿养母也应该算是一个大孝了。


点个在看,传播优秀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