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五毒日!冀南一带还有这样的习俗?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端午节种种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在南方的这一天还举行赛龙舟活动,又称龙舟节、龙节等。在先秦时期,端午节与天象崇拜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苍龙飞升的日子,故易传里有爻辞曰:“飞龙在天”。正阳、天中,都是说在这一天,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为此端午节又包涵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与名人

这个节日与许多名人有关系?

最常见的说法是端午节与屈原有关。

当时,屈原为了楚国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一些贵族的反对,他们迫害屈原,将他去职流放,后来有一天,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写下了绝笔《怀沙》,然后抱石沉江自杀。屈原死的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划着船到处找屈原的真身,还怕他的身体被鱼龙所伤,还纷纷将饭团投入江中,还有的向江中倒雄黄酒,说是用酒降服水兽。这样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风俗就形成了。

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在浙江一带,端午节说与纪念伍子胥有关系。说伍子胥本为楚国人,由于父兄都为楚王所害,伍子胥便投了吴国,助吴伐楚,后来楚平王已死,伍子胥还掘墓鞭尸三百,以报其仇。待到夫差即位,伍子胥建议灭掉越国,夫差不听,有人还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以为真,赐死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死后,将眼睛挖出悬挂在城楼上,要看着越国入城灭吴。夫差听后,便将伍子胥装入木箱投入江中,百姓知道后,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后来形成了端午节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一个叫曹娥的有关系。是说东汉时期,有个叫曹娥的孝女,他的父亲不幸落水而亡,曹娥沿江寻找父亲,在岸上找不到父亲,便在投江寻父,五日后抱父而出。这个故事成了一个神话传说,后人将与之相关的风俗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

端午风俗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在北方还有说端午节与“不祥日”有关。

端午这一天,五月初五日太阳正值正午,位于天中。从这一天起,由于气温的变化,有利于蚊虫的生长与繁殖,毒虫叮咬也导致疾病的传播,使人的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称这一天为“五毒日”或“不详日”。所以在,《夏小正》中说:端午“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还有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如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为五月初五生,为此他自生下来就寄养在宫外。

端午与防疫

北方的端午节与防疫有关。

在地方志书对此多有记载。如乾隆版《平乡县志》风俗篇记载:“五月五日,箸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 艾虎,是用艾叶包裹成虎形的东西。艾叶是一种中药,有很强的气味,主要生长于河北、山东、湖北等地,《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传统药典中都记载,中医认为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内服外用均可,更多的供灸治或熏洗用。古人为什么以艾叶包成虎形?虎为四灵之一,常常用以人的“护身符”如孩子着虎头鞋、玩布老虎等,以虎为瑞,用艾叶为味以达到避虫驱邪目的。

在冀南地区,这一日还饮用雄黄酒以驱邪,插艾于门口以避百邪。

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端阳节,包角黍馈节,悬艾虎饮雄黄菖蒲酒,小儿臂缠五彩索曰辟。

乾隆版《临清州志》风俗志:“五月一日至五日,饮菖蒲酒,插艾,以纸剪葫芦遍贴门窗,以雄黄涂小儿耳鼻,客各悬五雷符,箸佩各小纸符,妇女头带五毒王瑞花草,小儿项各系彩垂金镯,若钱者,若鎻者,曰端午,索戚属相馈果醴,,必冠以石榴花。”

嘉庆版《广宗县志》风俗:“端午日送角黍,泛蒲酒,儿女系命缕,箸艾叶榴花”

嘉靖版《威县志》岁时:“端午,亲朋馈角黍,几童带彩索,门悬艾虎,佩符禳毒。”

民国版《沙河县志》岁时:“端午,门悬艾叶,儿童手腕系彩缕,食角黍(俗名粽子)。”

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为什么饮雄黄酒呢?古人以雄黄为解毒剂、杀虫药。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为此在河北及冀南地区的端午日,形成了大人饮雄黄酒,小孩子用雄黄涂在身以避邪的风俗。

以上是志书记载和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其中的活动都与防疫有关系,更有一些地区直接形象化地解释为避驱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是冀南地区传统的疾病防疫的节日。

端午与冀南

端午节在冀南地区称为“五月单五”,有吃“角黍”的习俗。

“角黍”即为粽子,只是其中的原料不同,南方以江米为主,北方以黍为料。

黍,《说文解字》中说:“黍,禾属而黏者也。”在冀南地区特指为黄米,其粒大于小米,其性粘,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黍亦称为“稷”,中医对黍有医病的功效认识,说味甘,性寒,无毒,补中益气,可以治疗咳嗽哮喘、霍乱,止泄痢,除热,止烦渴等。

以黍为主料加入大枣增加了粽子的口感,尤其是以冷水镇之后更为爽口,加之角黍外的苇叶更加清香,形成端午节冀南地区特色,这也是与南方的粽子所不同的地方。

地方志书说,明清时期邢台区域在五月五这一天,“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粽,亦曰“角黍”。用黍包成 “角黍”,形成北方端午节特色。有诗人写下这样的句子:“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诗中的“香黍”就是“角黍”。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叫艾蒿,

艾蒿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节时人们总是将艾蒿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蒿可以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

端午节还是邢台酒坊制曲的日子,唐人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一诗中,有“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醽。雕镌制玉盏,烘透内丘瓶”的句子。

端午节以前称端五节,为什么要端五改端午呢?这与我市的一个历史名人有关系。

宋璟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即原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宋璟少年博学,擅长文学。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729)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在当时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他们的名字。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宋璟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从这以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