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将心比心,愿悲剧不再发生

 亮影请您看 2021-07-29

2020年第039期 

关注我,更精彩

近期看到有公众号发文为被学生用砖头砸伤,近几天去世的黄老师鸣不平,我也有所触动,写了一篇
为了不应忘却的记忆


和这些文章的观点相似,认为这样的伤害事件不应该让老师成为受害者,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有文章认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是否会让他们伤害他人而肆无忌惮?认为应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使他们有所顾忌。

当然,修订法律不是简单一回事,国家之所以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其慎重考量。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思想、心理的不成熟,在一定意义上是弱者的角色,国家出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让其能够健康成长。而如今,这样的事件发生,是人人不愿意看到的悲剧,这其中的是非对错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如今,时代发展迅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法律或许会滞后于当前的现实。但换个角度思考,面对这种现状,老师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变了,他们不再是家庭里的几分之一,而是唯一了。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众人瞩目之下戴着光环降临的宝贝,一路长大,爸爸妈妈爱护,爷爷奶奶呵护,姥姥姥爷保护。

在家里是王者,自然很荣耀!

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需求应该是及时会得到满足的,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即使受了委屈,还是有爱他们的人姑息、退让、妥协,甚至没有原则的哄其开心一笑。(有点走神,想到了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取冷美人褒姒一笑的周幽王)俗话说:隔辈亲,爷爷奶奶们估计也不比周幽王强多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说:自己的儿子出生,他爸爸高兴得不得了,过去自己犯的错,到儿子身上都是对的,是爷爷怎么看怎么对的欢笑与宽容,而不是过去对自己严厉的批评和男子单打。

当这些无比荣耀的王者脱离家庭要开始读书之时,家里会兴师动众,找学校,搞后勤,有接送,颇会费一番周折,且持续好几年。

问题来了,都是王者,如果在学校里王者之间发生矛盾怎么办?自然会有背后强大的亲友团前来较量,作为第三方的学校必然要尽力协调解决,对学校来说,有原告和被告,自己尽心尽力调解,还不至于背什么责任。

一旦是王者和学校面对面,这事情就不同了!

孩子在学校摔伤了,被老师批评了等等,亲友团怎能放得下,想得开?必须和学校讨个说法!如果学校解决不好,不是还有上级有关部门吗?

相对处于弱势的校方只得迫于方方面面的压力只求尽快息事宁人,还能怎么办?你耗不起,熬不过,且责任无法推脱,天天过得如热锅里的蚂蚁一般。被家长问,领导责,上级训的当事人老师更是心绪不宁,寝食难安,脆弱无比……

前段时间新闻里不是有遭遇责难的老师想不开而投江自尽的么?有的人回忆起来说:现在都是怎么了?过去老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一句话:老师,孩子就是你的了,错了就打,没事……如果老师要请家长,孩子心里知道家长的态度会很明确,你不犯事老师就罚你了?敢回家来坦白是不会从宽的,也会来一顿惩罚。

如今,亲友团的态度不会这么“野蛮”了。

我含在嘴里,捧在手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宝贝怎么能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呢?我在家骂一句都会难过的流泪呢……

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之常情,2爷爷奶奶+2姥姥姥爷+2父母+N亲戚的团队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就是这样一个现状么,生活过好了,老辈人吃过苦,受过罪,如今怎么忍心让孩子再受什么罪呢?过去的孩子只是家里的几分之一,有时候你玩的没回来,估计半天也没发现你不在,如今的孩子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放个没声音的屁都得忙活半天量量体温的。

面对新情况,为人师者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能再用自己受教育时的印象来教育教学了,按官方的说法就是要依法执教,要加强师德修养,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要用侮辱性的语言等等。

这些方针是正确的。身为教师要心领神会,尽力落实到行动中。

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不能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要将心比心,多些关怀,多些理解,多点冷处理,不要着急上火,难以自控而生出不必要的事端,给自己带来摆脱不掉的麻烦……

学生是未成年人,所以有毛病是正常的,不成熟是正常的,几次也做不好也是正常的,犯错误也是正常的,老师要正视这些正常的存在,不过分苛求,更不要过分指责,更不要用讽刺、挖苦、侮辱性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挨训更容易积聚怨恨,一次可以忍,次数多了再懦弱的人也会有忍耐的临界点,一旦到达忍耐的极限,做出非常举动也是有可能的。你觉得黄老师的事件里有这种多次积聚而爆发的可能吗?

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反抗力,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把他们真正当人看待。正如医生对病人不能过分苛求一样,病人真是有各种毛病才来医院求健康,学生正是因为不成熟、不懂事才来学校受教育,老师必须正视这个前提,将心比心,因为老师也是家长,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老师曾经也是个孩子。

上述建议是为了让老师能避免使用不理智言行来刺激学生的怨恨,从而滋生事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正如《论语》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是将心比心最好的注解吧。

愿我们真的能将心比心,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陈 亮 写于2020年2月20日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