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赤峰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1-07-29

内蒙古赤峰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卷面分值150分,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答题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谷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2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对人而言,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hán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zào的厚重起来。

(选自《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2)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hán                      zào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1)yě  fēn
2)涵  躁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很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它们。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C. 《龟虽寿》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一门父子”指的就是曹氏父子。

D.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阿城的《溜索》、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在体裁上,都是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三人。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

②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

③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

④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⑤“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⑥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批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

⑦但其往往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

A. ①⑤③⑦④⑥② B. ⑤①⑦③⑥②④

C. ③⑦①⑤②④⑥ D. ④②⑥①③⑦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是考查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也就是变相考查学生感知、梳理信息的能力。这个题目是组句成段,可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解答】通读七个句子,分析其内在关系。④句由陶渊明的诗句引出话题“守拙”;②句紧承④句追溯陶渊明之前“守拙”的来历;⑥句则阐述陶渊明之后,人们对“守拙”的推崇;承接前面诗文中的“守拙”,①句谈棋艺的“守拙”;③句紧承①句谈了“拙”的含义;⑦句紧承③句谈了“守”的意思;⑤句总结:“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排序应为④②⑥①③⑦⑤。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阅读下面几则有关《水浒传》人物的选段,回答问题。

【甲】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

【乙】拿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丙】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

【丁】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那贼陷害,流落至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

4. 以上情节中,【甲】【乙】【丙】【丁】四个人物分别是(   

A. 武松  鲁智深  宋江  林冲 B. 武松  鲁智深  吴用  林冲

C. 李逵  宋江  鲁智深  武松 D. 鲁智深  晁盖  林冲  吴用

5. 从【甲】【乙】【丙】【丁】中,任选一个人物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与之相关的事件。

要求: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如:吴用智取生辰纲(不超过20字)。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结合“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可知,这是《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怒杀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的情节,故可知甲是武松。结合“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可知,这位称呼林冲为兄弟的“洒家”是鲁智深,这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情节。乙是鲁智深。结合“晁盖是我心腹,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可知,称呼晁盖为心腹兄弟,要就晁盖,让他不被官府抓住,可判断这是宋江,《水浒传》第十八回,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由此可知,丙是宋江。结合“不想我今日被那贼陷害,流落至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可知,这是《水浒传》中的“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情节,丁是林冲。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从文题一中的四个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用简练语言概括表达出和其相关的一个情节,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血溅鸳鸯楼,林冲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宋江三打祝家庄,宋江怒杀阎婆惜等。
答案:
1)A
2)示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林冲误入白虎堂等)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 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了“关爱你我”社会实活动,针对七年级学生就“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部分)见下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七年级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

项目

对象

身体健康

兴趣爱好或特长

心理健康

女生

33.53%

66.41%

47.42%

男生

42.66%

65.72%

34.61%

1)请结合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并得出你的结论(写两条)。

2)请针对你的结论,给老师们提出两条有价值的建议。

【答案】1)表明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老师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或特长;男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身体健康”;女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心理健康”。
2)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要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表格的中心主题去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这是一个关于“七年级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的数据统计表。女生“兴趣爱好或特长”占“66.41%”,男生“兴趣爱好或特长”占“65.72%”,在三个关注项目中,都是最高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①: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最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关注。其次,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②女生希望得到老师对她们“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多于男生。③男生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身体健康”方面的关注多于女生。
2)本题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和根据结论提建议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题目(1)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向老师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注意表达清晰,语言流畅,写出两条建议即可。

【解答】答案:

1)表明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老师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或特长;男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身体健康”;女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心理健康”。
2)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要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7. 某班团支部为响应学校“庆祝,学党史,明党恩”的号召,组织了“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下面是小明同学替团支部拟的活动通知。通知在格式和内容上有三处错误,请你改正。

通知

各位同学:

在来临之际,为更好地带动我们班“庆祝,学党史,明党恩”活动有效开展,团支部定于2021年7月1日下午3点,在一楼阶梯教室进行 “党史知识竞赛”报名参赛的同学准时参加竞赛。

×年级×班团支部2021年6月28

【分析】本题考查应用文修改。
①带动活动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

②进行要改为举行,
③署名和日期应该分为两行。

【解答】答案:
【答案】1)把“带动”改成“推动”。(2)把“一楼阶梯教室进行”改成“在一楼阶梯教室举行”。(3)把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且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点评】通知的格式一般是由标题和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组成。
标题
1.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
正文
1.通知的缘由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这部分的写法跟决定、指示很接近,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2.通知的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都在这一部分中有条理地组织表达。
3.通知的执行要求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可以按照需要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
落款
落款包括发布机关或单位以及日期。

8. 古诗文默写。

1)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3)________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一展宏才,有为于当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何人不起故园情
2)夜泊秦淮近酒家
3)鸟下绿芜秦苑夕(注意“苑”的书写)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注意“雳”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9.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万山潭作》一诗,就像孟浩然的人一样,冲淡得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B. 首联的“垂钓”,极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

C. “鱼行潭树下”一句,诗人直接描写树的倒影,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动荡美。

D. 颈联运用典故,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10.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分析一种即可)。

【分析】《万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鱼行潭树下”,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尾联“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意思是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答案:
1)C
2)尾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58分)

(一)

阅读《沙家浜的芦尊》完成下面小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色。

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

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芦苇的部落!

⑤正是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还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摩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赠予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气息的空气,使我们一时间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

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从某根芦苇个体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经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一根根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来安排吧。

11. 《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

12. 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1)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3. 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分析它的作用。

14. 作者用“沙家浜的芦苇”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15.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一种即可)。

【分析】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①段“《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得出《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根据第④段“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第⑦段“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第⑧段“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现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句子可以归纳出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句①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来年春风一唤”分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风”人格化。结合“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分析,采用了比喻,把“芦苇芽”比喻成“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句②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结合“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和作用分析。根据上文“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分析,“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仔细阅读可知,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故题目“沙家浜的芦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同时“沙家浜”一词,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开头《诗经》里芦苇的描写,指出我们先民的风雅;然后具体描写在沙家浜所见到的芦苇,顽强、茂盛、具有民族精神。据此分析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根据第⑨段“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分析,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也要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从而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的情感。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答案:
1. 《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 议论;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 示例:象征: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点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
2.是文章的线索;
3.对文章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4.有的标题有双关的作用。

(二)

阅读下列以“微塑料”为主题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②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③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④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⑤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⑥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⑦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材料三】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到817种。

(选自“新浪网”)

【材料四】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今”。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6. 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B.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它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后,因为体积微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 微塑料颗粒会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方式侵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D. 塑料在人类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三个方面是包装、家庭消费品和建筑工程。

17. 【材料三】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19. 【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20. 【材料四】说“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慘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某大型超市,打算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提议,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这家超市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分析】这是关于“微塑料”的材料阅读。材料一是关于微塑料的说明文;材料二的图表说明塑料的来源;材料三是关于“海洋塑料”的报道;材料四是塑料袋在生活中的运用广泛和号召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使用塑料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第⑥段中“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可知,选项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表述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需要先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画线句子中“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已达到817种”是数字的列举,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这两组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数和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污染数量。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目前”是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即到现在为止“人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已经高达32000个”,不排除以后会出现更多的情况,“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材料一首先说明了微塑料的两种来源,接着介绍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人类的危害,最后介绍了全球范围陆续展开的禁塑行动,这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属于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提建议。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行动上支持限塑令超市可做的有:从自身做起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鼓励消费者自带袋子、循环使用环保袋;为限塑做宣传(宣传塑料的危害)提高人们的认识等,提建议时围绕着以上几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
1)B
2)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大,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之多。
3)“目前”限定了时间,说明仅到现在为止每个成年人每年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就已经高达32000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逻辑顺序。材料一是按照微塑料的来源—危害—治理,这样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5)示例:建议超市用可降解塑料袋;禁塑宣传进超市,引导消费者自觉减少用塑料袋;鼓励进超市消费者自带购物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列图标、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

(三)

阅读《论教养》,完成下面小题。

论教养

利哈乔夫

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③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④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⑤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⑦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的心情愉快。

⑨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⑩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或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对于如此之类的问题,这些书在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喝汤的时候也不要有声音;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衣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你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选自九年级教材《论教养》,有删改)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文章题目是《论教养》,文中却用很大篇幅谈论了“优雅风度”,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理解。

23. 选文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4.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5. 列举生活中有失教养的事例,结合文章内容,提出改正建议。

【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然后具体分析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论述了生活中“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不同表现,让我们对“教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最后论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的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结合题目这个论题,以及文章第一段“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可知“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⑩段--段大篇幅地论述了“优雅风度”,根据“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穿衣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可知,优雅风度的本质就是尊重,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就是有教养的表现,并不离题。
3)本题考查了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比如说”一词提示后面内容为列举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解答此题需先理解文章段落层次以及每一层的内容,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进行整理总结即可。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然后具体分析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论述了生活中“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不同表现,让我们对“教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最后,论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中“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喝汤的时候也不要有声音;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等内容可知,生活中有失教养的事例很多,要想改正,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答案:
21.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2. 没有离题。因为“风度”和“教养”是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风度”更多指的是外在表现,“教养”更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作者在谈完什么是教养后,进一步推出“风度”来深化自己的观点。    

23. 举例论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吃饭时要注意礼仪的琐碎小事,对本段的观点“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进行具体有力地论证,也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用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使论证更亲切,更易被接受。    

24. 本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连续举了三种没有教养的生活表现,进而得出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接着又用生活中有教养的表现从正面对观点进一步阐释;然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怎样做一个有风度的人来深化论点;最后水到渠成重申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25. 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认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理所当然,但又不想受父母的约束,经常顶撞父母,甚至言辞激烈。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照顾我们的亲人,更应该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习惯,关心他们的生活,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四)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

【乙】

(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日:“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剌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濮阳:春秋时期属于卫国。②严仲子:春秋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名傀)结仇,逃往濮阳。后与聂政结识,在聂政母亲生日时给予重金,聂政虽不受,但许身为友。③不幸:指聂政母亲去世。④季父:最小的叔父。⑤得失:这垦指差错。⑥抉眼:指聂政挖出自己的眼睛。

26. 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划分停顿(划两处)。

2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免冠      2)彗星     3)以亲在     4)遂车骑人徒

2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持兵戟卫者甚众

B. 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自皮面抉眼

C. 以君长者                     仲子所欲报仇者

D. 今吾十倍之地                 

2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

30. 研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唐睢和聂政人物形象的异同。

【分析】译文:
【甲】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摘掉帽子光着脚。徒:光着。
②句意为: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袭,扫过。
③句意为: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徒,只是。
④句意为: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谢,谢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于是/于是;
C.当作/是;
D.介词,用,拿/连词,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句中重点词:加,给予。惠,恩惠。以,用。易,交换。甚,很。善,好。句意为: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
②句中重点词:语泄,机密泄漏。则,那么。举国,全国。岂,难道。殆,危险。哉,语气词,吗。句意为: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相同。结合甲文“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等句子可知,面对强国秦王的怒火,唐雎冷静从容应对,据理力争,看出他不畏强暴、勇敢。面对秦王的威胁和压迫,唐雎举出聂政等刺客的事例,用同归于尽来威胁秦王,看出他的聪明。结合乙文“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等句子可知,聂政和严仲子分析了形势,认为人多容易泄密,所以决定一人前去刺杀,看出聂政的聪明和勇敢。故唐雎和聂政的共同点是机智聪明,不畏强暴,勇敢。
不同。结合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等句子可知,唐雎为了自己的祖国,与秦王周旋,看出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唐雎用三寸不烂之舌和无畏的勇气迫使秦王改变命令,看出唐雎善于言辞的形象。结合乙文“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可知,这里看出了聂政的孝顺。结合乙文“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可知,聂政为了严仲子的仇,独身前往为其报仇,聂政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为了让韩国不知道是严仲子派人来报仇,宁愿自己划伤自己的脸,弄瞎自己的眼睛,看出他的侠义精神,看出他的勇敢无畏。唐雎此行目的是为了国家,表现了其对祖国的忠诚,表现了他的长于言辞的形象。而聂政此行是为了个人,表现了其孝顺和侠义精神。这是他们不同之处。
答案:
【答案】26.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27. 1)光着(2)扫过(3)只(4)谢绝    28. B    

29. 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2)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   

 30. 相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同:唐雎忠诚,擅长言辞,具有高超的说话技巧。聂政孝顺,具有侠义精神,不畏死。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使用试卷“阅读与理解”中的阅读材料作为作文素材。

31. 作文。

错失机会,让我们知道珍视成长的节点;错失良师益友,让我们学会珍重人间真情;错失一段美好岁月,让我们懂得加倍珍爱人生……错失,不是在遗憾中悔恨,而是在反思中学会爱与成长。

请以“错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

【答案】范文:

错失的美好

莹的笑容越来越少,和她的头发一样。最近,她来校的频率在减少;而每一次来,都发现她的头发数量如太湖的水位一样在骤减……

我突然想到老师要抽默《大芦荡》一课的词语,不由得抱住了头,痛苦地把目光从莹的头发上移开,转而移到书上。方才所有对她的担心都转化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

莹是我同桌,她很爱唱歌,梦想成为歌唱家,偏偏她的嗓音有点不敢恭维。如果说原来还算能听的话,那么现在……

“我寻你千百度,日出到迟暮,而你却不在灯火阑珊处……”嘶哑的嗓音配上有些疲倦的面容,还是个女生……这怎么看怎么怪,而且,她把许嵩的歌唱成这样……我颇有些担心地看了看四周。果然不出我所料,班里几个许大叔的“粉丝”目露凶光地站了起来。

“唱得这么难听,就别侮辱嵩嵩了!”

“就是啊!也不听听自己的公鸭嗓。就这样还敢唱,真佩服你的勇气!”

七嘴八舌的嘲笑声如巫婆下的咒语,封闭了她的嘴,不再出一个音符。

“叮铃铃……”铃声响起,如她眼里的泪一般,久久不落。

没有想到,再次见她是在医院。

我希望那个坐在床上的女孩不是她:光头,傻笑。我扑过去,大叫:“这是怎么回事?!”她妈妈叹了口气:“莹有白血病,原先小学时以为控制住了,可是……接受了化疗,现在,连话也不能说了……”莹的妈妈失声痛哭。

我震惊了!

她拿出一张纸,写道:你帮我把电脑打开。我照做了。她开了一段录音:“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妈妈要回来……”声音清脆悦耳,如百灵的歌唱。这应该是她童年的录音吧,我猜。她静静地听,泪刷刷地下……

“我曾是市童声合唱团的领唱。”莹又写下这行字。

我终于明白,声音变沙哑,头发变稀少,同学的嘲讽和疏远,对于莹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可她不在乎,只为心中的执念。

生命是一趟单程旅途,错失的概不再来。我们不知道明天的风景,但可以把握今天,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我觉得,莹,做到了。

【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标题为“错失的_______”,补题时,一定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我们不妨驱遣想象,化实为虚,补出新意。在文题的横线上补上:“一轮明月、一片绿叶、一米阳光、那个春天、那缕芬芳、那一盏灯”等短语,这些文题就新颖生动,抢人眼球,既富有诗意,又有理趣,会让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文体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叙事要写出波澜,扣人心弦。写此文要紧扣“错失”一词来构思行文,最好以文题为线,纵向推进,层层深入,生动地展现自我的心路历程,曲折表现出自我认识提升的过程。为此,我们可用倒叙开篇,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行文中可采用对比手法让现实与记忆碰撞,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也可运用先抑后扬之法,在情感、态度的转变之中,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行文中,大家还可运用一些技巧,如悬念、误会、伏笔、铺垫等,并以此对材料来巧妙组接,将会使文章构思精巧,曲折生动,倍受青睐。写作此文,我们一定把“错失”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与众不同,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答】错失的星期天      

醒来时宿舍里空荡荡亮堂堂,我仿佛错过了一向忠于职守的闹钟。昨日被太阳晒过的蓬松的被子让我沉醉其中。像一只卷叶虫,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裹进被子里,真幸福。
  我悠悠地穿上衣服,享受树懒式的洗漱。我看见前面操场上运动的白球衣,听见旁边工地上的叮叮当当、轰轰隆隆。我错过了与舍友共进早餐的闲谈,错过了周日早晨菜品丰富的食堂,可有了一个从容的早晨。洗漱完毕,我悠闲地打开书桌上备好的吐司,权当它是有人为我精心做的早餐,用精致的勺子将蜂蜜抹到白吐司上,一圈又一圈。
  我去打水,和穿堂风一道儿,感受风在手指间滑溜溜地绕。头发不时抚摸我的脸———它最近又长长了,不知长了一寸,还是更多。我错过早起复习,怠惰却叫我心旷神怡。我从书堆里抽出破角的历史书,抚摸课上记的笔记,对插画评头论足,为古老的色彩赞不绝口。我坐在那里变换着各种姿势,腿挂上椅背甩呀甩,脑袋摇哇摇,清冷的早晨就这样过去了。
  该吃午饭了,我慢慢打理,出门。回身又把书桌上的东西搞乱,这才温馨有趣。我拖着步子慢慢走,并不急于心心念念的西红柿炒鸡蛋。找一靠柱子的队排着,我和舍友有说有笑,看端盘子的人来来往往。
  我喜欢在正午洗头发。因为疏懒,任它滴水、乱飞,晒晒冬天的太阳,直到自然干。我错过甜美的午觉,在阳台洗衣服,衣服全是白色的。在这素白的冬天,我似乎更愿意与白衣接触,一切都干净简单。只有红盆子折射红光映出红泡泡。
  我翻开练习册。哦,哦,是这么做。我想起扬州的笔友,填好烂熟于心的地址,贴一枚大闹天宫的邮票,打开信纸:下午好,展信安……写得不知傍晚已至,写得纸困人饥日已低,错过了用功的好时光。音乐外放,洗个小澡吃个饭,啃颗苹果翻开书,恰好睡意袭来,垫了外套,抱书倒头睡。
  睁开眼发现舍友叉腰靠墙,等我上晚自习。我欢快地挎上书包,挽着她的胳膊,说笑着向教室走去。
  如此说来,我“错失”了一天。

【点评】错过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偶尔偷懒,但绝非不思进取。放慢生活,清空焦灼,多么难得!懂得欣赏美与文化,懂得平静与自然,热爱生活的甜蜜美好。文章词语搭配大胆新奇,毫无伪饰,干净纯粹。

32. 作文。

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邓稼先、袁隆平、吴孟超……他们像星辰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上,熠熠生辉,光芒永存。

李兰娟院士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偶像的含义!……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有网友说: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校团委组织以“仰望星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要求以“仰望星空”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材料中“仰望星空,总有英雄,以脊梁撑起民族的振兴”“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是关键句,提示青年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寻心中的偶像,拼搏奋斗,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写作此文时,我们要选择那些积极的、对你有影响的人物来写,通过描述自己偶像的典型事例,表现出偶像对你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启迪或帮助,突出偶像的感召和影响作用,表现出对这个偶像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写演讲稿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心理需求等,做到心中有听众,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注意运用细节凸显人物特点,夹叙夹议,画龙点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解答】英雄,国之魂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英雄,国之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是国家的灵魂。英雄撑起民族的脊梁,英雄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一笔壮丽。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古有三皇五帝、陈涉起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火海救人的王锋等为人民、国家付出的大写的人。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正是英雄的写照。野有蔓草,情深至烈。明月照劲草,魂梦寄大国。一株株知疾风的劲草正是一个个精忠报国的英魂。
      凭谁问:“为何尚英雄?”忠勇赴国难,壮士唯死战,浩气冲云霄,英魂照万里。英雄用鲜血铺垫出通往和平的道路,英雄缔造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争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崇尚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们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我少年应不负《少年中国说》中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少年人应像“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老骥伏枥志未灭,犹向苍穹寄深情;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剑,划破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不求名利只求天地间存一份心,放在农民身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应像军人一样,守疆卫土,保家卫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后辈人将继承英雄的精神,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英雄,我们国家的灵魂,我们的榜样!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视角独特,作者从英雄的定义想到了古今英雄,进而发出了“凭谁问:'为何尚英雄?’”的疑问,进而提出“而今少年将怎样学习英雄”,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整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气势而不堆砌,有文采而不晦涩。文气通畅,富有气势,字里行间融汇着作者的激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