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委曲求全的灵魂写不出诗

 无犀之谈 2021-07-29

委曲求全的灵魂写不出诗

识苏16 少年抱负

在后世看来,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美食家,生活家,水利学家,唯独不是一位政治家。

关于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合时宜,容后详述。但在目前,年方二十几岁的苏子瞻却绝不这样认为。

为母守丧期间,嘉祐三年,龙图阁学士王素为官成都,苏轼主动向这位父母官诉说蜀地民生税负。就是在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即王素之子王巩(王定国)。

说句题后话,苏轼一生中专为别人的诗词中,关于两个人的作品最多,一个是弟弟苏辙,另一个即挚友王巩,

其实,贯穿苏轼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都是以“民生”为脉络的,所以他才会那么强烈地反对王安石变法,又那么抵触司马光的矫枉过正。

出发点是好的,但苏轼一直缺乏一种政治智慧,即以委曲求全之策,而成胸中蓝图之大计。

当然,如果他有委曲求全的灵魂,又怎么可能写出那么豪绝千古、荡气回肠的文章诗词来?

回到苏轼的青年时代,他对于未来的仕途依然有着非常多的期待,当时一位姓宋的朋友准备赴京为官,苏轼写了一首特别长的诗《送宋君用游辇下》激励好友。

节选一段

赖尔溪中物,虽困有远谋。

不似沼沚间,四合狱万鲰。

纵知有江湖,绵绵隔山丘。

人生岂异此,穷达皆有由。

山溪中的小鱼在酷暑天里会被困在石缝间,所以必须要努力游向江河湖海更广阔的水域,而不能留恋小处的安逸。

如果我们迅速把苏轼的人生向后快进,随便找一首苏轼贬谪黄州之后的作品对比,没有人认为这两首诗竟然是出自一人笔下。

这首——

《书破琴诗后》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

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

——此诗作于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时年54岁。

在苏轼中年以后,几乎无时无刻不向往着归乡,他后半生最大的心愿只有两件事,

一是能和弟弟子由“夜雨对床”,每日朝夕相伴,

二就是回到劳驾眉州做一个自耕农。

当然,最好是和弟弟一起回老家务农。

然而,从被贬谪黄州时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到元祐六年知杭州时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直到人生结尾处的“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苏子穷其一生,再也没能回到当初他历尽千辛万苦才离开的地方——眉州。

李一冰先生对于苏轼与政治之间关系有这样一段评价:

中国的知识分子,望能有用于世,则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得像骨和肌肉一样,非但不能分割,甚至无可选择,只有这一条通道。年轻的新科进士,对政治抱着无比的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的改变一切的力量。

所以,无论如何,对于苏轼而言,一切,还未开始。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