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36 红颜薄命 苏轼的佳人主张与慨叹 宋代官员交往中,官伎盛行,每有酒宴应酬,歌舞陪侍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士大夫们也乐在其中,常忘家中眷属。 对于这样的现象,苏轼是有些看不过眼的。 虽然苏轼爱热闹,喜欢饮酒对诗,但却最受不了胭脂红粉的纠缠,却又无奈此为官场恶俗,无法避免。在杭州时,太守陈襄经常找苏轼一起饮酒赏伎,苏轼托词不过,只好写诗解释一下—— 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 我生孤僻本无邻,老病年来益自珍。 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 北山怨鹤休惊夜,南亩巾车欲及春。 多谢清时屡推毂,狶膏那解转方轮。 (狶膏 xī:肥猪肉) 熙宁六年(1073)的九月重阳日,苏轼泛舟西湖,望见有美堂上几位官伎正陪着一位大胡子男人饮酒,仔细一看,这不正是同为杭州府通判的鲁有开吗? 这鲁有开生得一表人才,此情此景,苏轼看在眼里,先写诗赞颂—— 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 其一 指点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 谁知爱酒龙山客,却在渔舟一叶中。 紫髯翁:三国东吴孙权素有紫髯将军的美称,后世借紫髯代指英气勃发的美男子。 龙山客:晋代以后,古人将重阳登高聚会雅称为龙山会,此诗作于九月九重阳日,聚会众人即被称为龙山客。 过了一会儿,苏轼又想到,这鲁有开的家中不是还有美娇娘等着他嘛,怎么就能如此放纵呢?他实在看不下去,便又写了一首来挖苦同僚—— 其二 西阁珠帘卷落晖,水沉烟断佩声微。 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 通德:指的是晋人刘伶玄老年之后与小妾樊通德依然感情很好,经常探讨文学,自有“刘樊双修”,来比喻美满的婚姻。 此图是惠州西湖上的朝云像,在杭州,非常遗憾,未见到少女模样的朝云小姑娘的形象。 说句题外话,很多年后,当苏轼被贬谪到惠州后,专以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小妾朝云之名写过一首名为《朝云》的诗,其中第一句即用到了这个樊通德与刘伶玄的典故,此为后话,原诗附于本文之末,以供勘察。 诗作本身在苏轼的作品中并不出挑,但从此诗中正好可以验证了苏轼对于感情、女性的态度。 苏轼爱美,但似乎不擅长、亦不热衷参与到这些美的过程中去,反正能有一种更超然的心态与视角,给出更加清新脱俗的描绘。 在杭州这样的美人窝子,苏轼到底与官伎有没有过动情时刻? 历史资料不曾记载,但苏轼本人的笔记诗作中却露有明显的痕迹。 宋代的杭州,沙河塘是非常繁华的所在,去年,苏轼在这里似曾结识过一位妙龄女子,两情相悦,却不知何故,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刻。二人站在西湖东畔、凤凰山的西侧山脚下,湖山之间,依依惜别,成诗—— 赠别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殷勤莫忘分携处,湖水东边凤岭西。 又一个春天来了,当苏轼再次回到沙河塘,故地重游,塘边的花朵重新盛放,但斜阳中的小楼里,却不见去年目送自己离开的红颜。 惆怅之间,成诗—— 戏赠 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 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 杭州期间,苏轼无论在文学还是仕途,都有着巨大的声望,每天来来往往见识了太多的芬芳女子,表面上推杯换盏,耳鬓厮磨,你侬我侬,但其实在心中,对这些权势之间穿行嬉笑的女孩,饱有很大的同情与怜惜。 这些女孩,有着润泽的皮肤,漆黑的头发,明珠一般的眸子,每天打扮的像白衣仙女一样,天生丽质,甚至无需涂脂抹粉,已经是国色天香。她们每一开口的语调是如此轻柔娇嫩,似乎根本不知道这世上有什么忧愁。 苏轼欣赏这些女孩的美丽,同时,却也为她们的身世而感慨和哀愁,因为从古至今,所有容颜俏丽的面孔总是不会受到命运的青睐,就像春之杨花,一季之末,满院凋零。 西子浣纱图:绘西施在桃花溪边浣纱的场景。 五代十国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想到这里,于是有了这样一首惊恸古今的—— 薄命佳人 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 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 吴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附 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此诗中典故极多,不在此处详记,待惠州篇章时再作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