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苏05 一场利民工程的官场博弈

 无犀之谈 2021-07-29
徐苏05 一场利民工程的官场博弈

大堤初成,苏轼又将城中的官船和民船都集中起来,放于徐州城外沿,以缆绳串系,用来阻挡洪水冲击城墙的力度。
九月二十一日,聚积于城外的洪水水位已经涨至九米之上,所幸大堤已成,涌入城中的洪水,可以被大堤挡住。
徐州城的人心初定,但雨势并不见缓。期间,苏轼以城为家,日夜与军民同守于城墙,监督堤坝,一旦有漏缺,立即调遣人手修补。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苏辙《栾城集》)

洪水与雨水合力攻击徐州城达七十余日,至十月初五,大水才逐渐消退。
同月十三日,澶州狂风大作,将泛滥的河水吹回故道,水患至此告一段落。
两个月后,苏轼回想起是年秋天抗洪的惊险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于是以《河复》为题,作诗对比前朝汉武帝时的黄河决口与本朝洪灾,歌颂今帝仁明。尽管这是一道颂德之作,但从诗序中,苏轼也写道:希望神明赐福百姓,安居乐业。
(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原诗附后,自赏。

抗洪事业告一段落之后,苏轼却觉得事情并不能就这样结束,必须未雨绸缪,加强徐州御洪城防。在总结了这次抗洪的成功经验后,苏轼有些启发,认为需要在徐州城外再加筑一排石堤。
当年十月,苏轼就此方案向朝廷奏请,并希望可以在年内动工。
谁料,折子呈上却没了下文,一直等到过了年,时间来到元丰元年(1078),也没有收到消息。

苏轼心中盘算,或许是朝廷担心这种方案所需要经费庞大,于是修改方案,从石堤改为木堤,同时向在汴京城内任国史院编修官的好友刘颁求助,里应外合,共同促成这项利民工程的实施。
在给刘颁的信中,苏轼详细介绍了这项工程的实施计划:以木材做堤岸,费用较石堤减少一半,需要6700余民夫,4300余石粮仞、14000余贯钱。这项工程如果做好,虽然不敢说徐州城再无水患,但至少可以支撑很长时间。

苏轼向老友诉苦:如果这个方案最终被否决,那我们徐州可就苦了,以后再有水灾,我都不敢想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老友你一定要帮我在皇上面前力劝,绝对不能再拖下去了。我虽然不是什么治水专家,但职责所在,这件事关系到一城百姓的生计与命运,我们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被洪水淹没成了鱼鳖呢?
(职事所迫,念此一城生聚,必不忍弃为鱼鳖也。)

在苏轼的软磨硬泡、多方求助之下,终于,元丰元年二月初四,苏轼收到了翘首以盼的圣旨。而且,这并不仅是给苏轼的动工批文,同时还包含着对苏轼过去半年间治水之功的褒奖。
皇帝非常认可苏轼的治水之功,诏书写道:
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朕甚嘉之。
诏书同时批准了苏轼的工程方案,提供了大量用于此项工程的人力财力保障,令苏轼在徐州城外创建四条木制堤岸和十五处大坑,以利防洪。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河复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
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
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鳣:shàn,大鲤鱼
薪刍:xīnchú,柴草
渌:lù,清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