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抗洪:“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

 北京老伍 2021-07-25
南宋 马远 水图之黄河逆流 故宫博物院藏


1077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新党攻讦的苏轼自请外放徐州。到任两月,即忽然传来黄河于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的消息。

为防上游洪水和连绵暴雨对徐州造成危害,东坡先生组织领导了一场“抗洪大战”。经过70多天的不懈努力,徐州抗洪战役终于大获全胜。宋神宗因此大为赞赏,颁旨奖谕徐州官民。

东坡先生随后在《奖谕敕记》中将此次抗洪过程进行了汇报,详细的过程则撰成《熙宁防河录》,以为记载。

今夏河南水患致灾严重,牵动国人之心。特重读东坡先生《奖谕敕记》,谨记东坡先生抗洪之心——

“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



《奖谕敕记》

.敕苏某。
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
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
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

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
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
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八尺九寸,东西北触山而上,皆清水无复浊流。
水高于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东南隅不沈者三版。
父老云:“天禧中,尝筑二堤。一自小市门外,绝壕而南,少西以属於戏马台之麓;一自新墙门外,绝壕而西,折以属于城下南京门之北。”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
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
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为囊自城外塞之。
水至而后,自城中塞者皆不足恃。
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者。
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
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
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
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以全。

明年二月,有旨赐钱二千四百一十万,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又以发常平钱六百三十四万,米一千八百余斛,募夫三千二十人,改筑外小城。
创木岸四,一在天王堂之西,一在彭城楼之下,一在上洪门之西北,一在大城之东南隅。
大坑十五皆塞。
已而澶州灵平埽成,水不复至。
臣某以谓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而徐州最处汴泗下流,上下二百余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难落,不与他郡等,恐久远仓卒吏民不复究知,故因上之所赐诏书而记其大略,并刻诸石。
若其详,则藏于有司,谓之《熙宁防河录》云。


《苏轼徒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苏轼《天际乌云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