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杜拉逝世 | 这些在教育学考研中常考的理论

 司南教育学考研 2021-07-29

2021年7月28日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去世

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老师

不少教育学考研人都在感慨

原来书本上的人物和我们同在一个时代

书中的人变成了书中人

感谢您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顺口溜

巴甫洛夫的狗,

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

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

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个概念,他认为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实验: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实验表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即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实验延伸:把儿童分成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影片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电影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第二组最少,第三组居中。但当实验人员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回忆刚才成人怎样做并表现出来时,三组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

实验表明:

(1)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

(2)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其中,替代惩罚降低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

(3)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哪些信息。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榜样行为的特征、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点三个方面。

(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观察到的榜样行为转换为表征性的形象或语言符号,形成内部表征保留在记忆中。

(3)动作再现过程。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动作再现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动机过程。动机决定着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学生之所以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自身得到强化的机会。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能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个体自己的行为和榜样行为之同存在差距时。

(2)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与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3)自我调节

班杜拉认为,人们观察自身的行为,判断是否达到了自定的标准,由此决定对自己的赏罚。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显示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1)教师要发挥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2)教师要按照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3)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教师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

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

(4)情绪唤醒: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5)信息综合:个体根据情境条件判断自己能否完成任务,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

评价: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


 有幸同处一个时代,老先生一路走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