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征文 ‖ 不变的是变化(王玮)

 大河文学 2021-07-29

不变的是变化
——记下冶南桐美丽蝶变
王玮

2015年,中央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乡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地处下冶镇驻地北5公里处南桐村,阳下路沿线,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田野山间处处欢歌笑语,忙碌中播撒着希望。村里有棵古槐,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饱经沧桑,犹然春萌夏华。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同它一样,虽几经风雨洗礼,依然焕发生机。
就在几年前,只有四个居民组,129户、500口人的南桐,因单纯依靠耕地获得生活收入,人均收入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备,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面对并不富裕的生活,心怀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南桐人秉承愚公移山精神,只争朝夕、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幅壮美画卷,实现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美丽蝶变!
近年来,村支两委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牢抓实,大胆探索,全力投入,攻坚克难,精准脱贫,奋力谱写了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2015年以来,村里先后来了3个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以来由团市委和公路运输局联合组建了驻村工作队。2016年底实现贫困村“摘帽”,2017年底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以来,村里基础设施提升明显,架设路灯30盏,新修田间道路1227米。王屋山管网工程共铺设管道13000米,建成500立方蓄水池一个,建设田间出水口190余个,能够灌溉田地500余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显著提升,“五有六通”全部达标。
南桐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努力前行,完成了党群活动中心、王屋山灌区管网复线工程管网规划、农村电网改建、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南桐用水困难、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热点、难点问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环境整洁、设施完备、交通便利、舒适宜居”的新南桐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是摆在村支两委以及示范区团委等帮扶单位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在村委的带头下,南桐积极作为、因户施策:与“山里红”小辣椒合作社合作,种植小辣椒300余亩,并喜获丰收;邀请林果专家进村培训指导,种植小杂果50余亩,为发展采摘休闲游,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基础;以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力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立途航蔬菜制种合种社,建设高标准蔬菜制种基地建设项目;采取渗灌技术,打造节水高效农业典范,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逐步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南桐靠产业脱贫,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增收致富路。
南桐村还通过多层次、接地气,精准结对帮扶,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脱贫户王志刚龙凤胎王春喜、王春燕和赵文清大孙女赵嘉怡、赵永军女儿赵佳宁均被济源一中录取。通过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减轻了南桐贫困家庭负担,让扶贫的雨露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天助自助者。自强、勤劳的南桐人感染了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作为驻村帮扶单位的示范区团委、济源市公路局不仅一对一结对认亲、一户一策制定脱贫方案,而且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积极整合工商银行济源分行、优克玻璃等各方社会力量汇聚南桐,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进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采取灵活的扶贫措施,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喜人局面。
未来的南桐村将大力实施“两轮”驱动,探索发展“互联网+有机农业”工作,暨以“途航、犇鑫”两个专业合作为“两轮”,发挥互联网作用,最终实现有技术支持、有需求缺口、有稳定、可持续收益的订单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南桐产业大发展,群众广受益,生活向前进;助力富饶、美丽、幸福新南桐建设。未来的南桐将依托这片沃土,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END




作者:王玮,济源示范区团委驻下冶镇南桐村驻村第一书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