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望“十四五”(7)| 从国内到国际,看未来五年北京经开区的“朋友圈”

 宋洋sy 2021-07-29

Image


在“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将达20亿美元,新增外资世界500强项目数量15个,培育制造业创新国际交流平台,加快推进特色综保区建设,争取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布局试点,推动京津冀1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方位合作,激发“两区”建设新活力。

扩大开放四大主导产业

“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构建“4+2+1”产业开放新格局,推动四大主导产业扩大开放,探索进口设备免税政策,为重点企业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提供通关便利。为做优高端服务业和科技文化融合产业,不仅要引进全球一流的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信用评级、知识产权、咨询与评估服务、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还要支持游戏出海企业在区内落地,在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数据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交易标准及数据交易流通的定价、结算、质量认证等服务体系。

具体到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在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将为企业开展公共检测业务,提供设备进口和保税租赁业务,便利企业内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将开展集成电路、5G业务的持续深化,打造全球竞争优势。在生物技术和大健康领域,将开展中试生产、小批量试制等业务。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开展传感器、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保税加工。

对于“两区”建设来说,人才政策的配套至关重要。北京经开区将提升国际人才从业便利化水平,探索过往资历认可机制,探索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让高端人才在这里留得住。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在“两区”建设中,国际产业合作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根本要求,聚焦主导产业,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才能促进北京高精尖产品和“北京服务”加速走向世界。“两区”建设启动以来,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打通了国际间的合作。去年年底,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的重点项目SMC中国总部正式落地北京经开区正是北京经开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才让SMC坚定在北京经开区发展的信心,选择将总部落户到这里。产业扶持政策的加快推出,创新的“一线工作法”“企业服务管家”等服务机制推行,让北京经开区多种政策叠加的营商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在汽车、光学、机器人、智能制造、精密仪器、动漫、数字媒体等领域吸引落地一批优质企业。此外,以施耐德电气数字产业示范园建设为起点的中法合作也将实现中欧之间的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合作方面,北京经开区将研究共建科技园区,支持企业建设海外孵化器,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文交流,支持区内企业参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基建、节能环保、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国际合作。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

与国内各区域的协同发展

提到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与国际协作,更是与国内各区域的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经开区将建立完善线上线下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体系,增强产业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将争取成为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布局的试点区域,与京津冀有相关产业布局的园区合作,共同绘制产业链地图。

今年,北京经开区和天津北京经开区、十堰北京经开区率先开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让两地企业享受到了协作发展的红利,同时,还和北京市东部五区形成合作,开通了政务服务“跨区通办”,便利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协同发展中,北京经开区高标准落实城南行动计划,完善与北京南部地区分工合作机制,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市场链,共同打造南部产业发展经济带。并和协同发展区平谷区、新疆225团、内蒙古、“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联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加强跨区域对接协作,开展园区合作,共同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新模式。

END

本文由北京亦庄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蒋科平
实习生:承可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