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源村

 苍松xujp 2021-07-30

历史上,宜黄出过不少名人,其中名气响亮的“抚州开山状元”乐史出自该县黄陂镇霍源村。霍源,意为地处群山环绕,资源丰富的福地。《乐史十三修宗谱》记载:“乐史父亲名乐璋,字朝辑。五代年间,由河南游仕江左,为抚州临川县尉,徙居临川。因妻四十岁尚无子,与夫人吴氏谒叩宜黄县大华名山,路过崇贤乡(古代地名)霍源,见其岭岳连绵,崖奇林茂,山水清丽,来脉秀发,于深宕僻谷中陡开平原旷地,遂辞官归隐,举家卜居于此。”

从宜黄县城出发,沿208省道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经过二都镇来到黄陂镇,再折往西北。山路蜿蜒,驶上一个高坡处,再往下走,眼前出现了一片广阔田野,这里就是乐史故里霍源。

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人,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 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太平寰宇记》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200卷,约130余万字, 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

霍源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叫“友谊大队”。40多年前,在黄陂中学读书时就曾去过,那时,学校新建校舍,我们要到当时的友谊大队际上生产队去扛木料。40多年过去了,春日暖阳,又来到霍源,这次是应中学同学之邀而来。

同学家住霍源云路村小组,砖木结构的住宅,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村子里几乎都是这样的房子。

也有土筑墙的房子,建造年代要稍早一些。

这种小洋楼,是近几年才有的。

寻访村里最老的房子,看上去已经闲置很多年了。

一湾渠水绕村而过,村外田畴平整。远山危崖之下,小河之滨,新建有一庙,曰“河石古庙”。至于这庙的来历,未曾细问。现在的农村,很多村子都建庙宇,建戏台。

距云路里许,是圩上村小组,20126月与摄友来过,对位于村口的乐史木牌楼和乐氏宗祠遗址印象很深。这座牌坊和宗祠遗址均为“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乐史木牌坊,为乐史考取状元后所建。相传乐史不愿在乡人面前炫耀,因而建筑风格低调,朴实无华,并不宏伟。

乐史木牌坊,也叫“状元坊”(又称“举人坊”),高9米,宽3米,四柱三层,砖木结构。

坊上原有敕赐匾额,坊前还有两对桅杆,现毁。坊基为宋建筑特有的四方形柱础(宋以后建筑础基为圆鼓形),坊楼、枋头、楔椽完全靠楔子、榫卯相嵌,无一铁钉,体现宋代建筑特色。

据说,原来木牌坊的挂钩上还有一个牌匾,上面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意为进入状元坊的行人,必须尊重乐史,步行坊后的霍源石路街道。经历文革后,牌匾已经被损毁。

经历了千年风霜剥蚀,如今牌坊岌岌可危。

在圩上村小组,还看到了近年刚修缮落成的乐氏宗祠。正门是古色古香的“乐氏宗祠”四字,两侧镌刻了“慈竹世家”四个金色大字。

这慈竹源自四川。一千多年前,乐史在四川陵州做官。一天,他在城郊村庄看到慈竹丛生,每丛数十根,生向内而不离根本,高低相倚,宛如父子祖孙团聚一块,便慨然而叹:“此非物象之奇,实乃草木之义也。”于是挥笔作五言《慈竹诗》,初刻于陵州。全诗五段四十韵,抒发父慈子孝之情。事后,他将慈竹移栽到家乡——霍源村,又在家屋屏风上书写《慈竹诗》,勉励后人。乐史调到朝中做官,将《慈竹诗》献给皇上,真宗皇帝甚为赞赏,并和诗四章赠乐史。其中一章是:“堂前慈竹绿阴阴,堂下儿孙孝悌心。和气一门仁道尽,传家何用满箩金。”相传,此后乐家子孙繁衍,世代科弟致仕者甚多,号称慈竹世家。

在抚州不少乐氏家族的祖屋门前,均可看到“慈竹世家”的字样。崇仁县三山乡乐家村的清代总门坊上,就嵌有一块刻着“慈竹世家”的大石匾。

宗祠里的捐赞榜及祭祖合影。

乐氏宗祠完全是在旧址废墟上重建的。

6年前,曾在乐氏宗祠遗址前拍了几张照片。如今新修的宗祠,除了“乐氏宗祠”残存门楼,其他全是新的了。这座残剩门楼也已修旧如新,不知现在还算不算是文物了。

20183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