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坊村拾镜

 苍松xujp 2021-07-30

金溪县何源镇孔坊村,省级传统村落,一个徐霞客曾住过的村庄。

初到孔坊村,疑惑有二:一是何源镇最大的村子是孔坊村,镇政府所在地也在孔坊村,却为何要以一个边远小村何源作为镇名?二是既然叫孔坊村,却为何全村以江氏为主?对疑惑一,我在96日《晨走何源村》说得明白——1933年红军在何源村建立了苏维埃何源乡革命委员会,也就是最早的何源乡政府;对疑惑二,听说这里是孔氏开基,故名孔坊,至于孔氏与江氏族群兴衰变迁,已无人说得清道得明了。

 

昔日的全村总门楼。随着村庄的扩张,现已位于村中了。“百禄是总”,出自先秦佚名诗作《长发》,意思是千百福禄都会来到。

清澈的溪水沿着街巷流经各家各户,自古以来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每天,全村人按规定的时间依次取水饮用、洗菜、洗衣。当然,现在水溪不如以前干净,因为村民都用上自来水了。

据《金溪县地名志》载:孔坊孔氏从山东曲阜迁来,历55代。宋元丰壬戌年(1082),江仁彰从福建光泽麻石徙此。

孔坊村最老的街道——十字街。如今,老街老屋只保留下这一小段的这一边了。

沿街店铺的木构件,今天看上去也是蛮精致的。

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二十七日,徐霞客来到孔坊,并住了一晚。他在游记里这样写道:“西南七里,曰石冈山,金溪县东界也,是入抚州境。又三里曰淳塘,又五里曰孔坊,俱江姓,宿。”第二天,他再从孔坊出发,经葛坊、青田,过五里桥,抵达金溪县城。

高高的风火墙下,街巷的路面全由水泥硬化的。如果,能保留鹅卵石路面就好了。

道路两侧,门洞重重,虽杂草丛生,却难掩昔日雍容华贵的气度。

“云峰起秀”——门楣上的石匾,笔力劲挺,气韵流畅,其意境韵味自不待言。

明末江盈科宅第——登科第,在巷中侧门刻着的一幅对联。

“门涌亭泉进,道遵桷欓平”。有人这样解读它:这是主人对门前景色的描写。展眼望去,只见沟渠泉水汩汩流淌。九月,山路边茱萸成熟了,大人孩子们都来采摘,这是幅多么美的乡村画卷。这位主人享受这种归隐的生活。

古宅里,很少有人居住了。

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由一排主房与一排配房组成曲尺状,对角便是院门。从院门口到主屋廊上,全是精美的木雕;廊下条石与院子满铺的鹅卵石,使院内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能保持整洁和干爽。

一座古庙——顺龙岗庙,甚是简陋,据说是历毁历修。

庙内供奉浮丘、王、郭三真人。

在孔坊,我们参观了三座祠堂。这是东昇大祠,始建于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孔坊小学曾设于此。后因年久失修,几至塌坠。

1994年,由族人台胞江殿荣捐资27万元重建。江殿荣,号南道,解放前去台湾,1950年离开军队,到高雄中学任教,3年后成台南数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后又兼任陆空军官学校副教授。

江氏京祠,应为京十公祠。祠堂名一般为某某公祠、某某宗祠,从没见过这般用祖上某人的派行字号作祠堂名的。

祠堂由康熙年间进士江球主持进行了一次大修。这里也曾做过学校,听说门内天井中的两棵桂花树,是老师栽下的。

虽然从门口看这个祠堂名觉得有些奇葩,但祠堂里面却令人肃然起敬,明代气息扑面而来。原来该祠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后历代重修。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祠堂差点被卖掉,是有人力排众议,才保护下来,并按古法进行了维修。

这根柱子是红豆杉,据说当年在山上采伐时树干淌血,所以村民在这根柱子上供了神位。

江氏高祠。也是用先人派行字号作祠堂名,也许,这便于记忆祖上功德。

这是一座全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建筑。

村中居然建有一座这么大的教堂——基督教蒙福堂。

20189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