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北外滩(四)

 苍松xujp 2021-07-30

从塘沽路到昆山路

乘地铁从天潼路站走出,就到了河南北路。这一带是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早先这条可怜巴巴的小路是农贸市场,今天相继建起了十余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成为以外贸服装批发为主体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

沿河南北路往北走不远,是东西走向的塘沽路。塘沽路东起大名路,西至浙江北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筑,以美国主教文惠廉命名文监师路(Boone Road),也称蓬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天津塘沽改今名。因为这里是北外滩的西端,便选择往东进入塘沽路。

塘沽路的这一段,两侧的德兴里、广兴里已经动迁了,剩下围墙,道路也就成了大卧铺车的停车场。苏浙皖的服装商贩云集这里打货,等待的司机闲得没事,在一旁躺在自带的折叠椅子上玩手机。

近四川北路是中信广场,由街区型商业设施与一栋超高层办公楼组成。

中信广场55层的大楼采取了鱼鳞型的外幕墙造型和裙房的陶土板外墙,据说将节能环保的体系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获得者郑翊先生独创的方案设计。

四川北路塘沽路口。

塘沽路484号,海南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学制四年。海南中学是一所“袖珍”学校,即便两个校区合并在一起也只不过占地7亩左右。

这一天是教师节。学生代表夹道迎接老师进校,向老师行礼问好,祝老师节日快乐。

学校东侧的一条小巷叫百官街,长不到300米。19世纪末筑,名派克林路、派克弄、派克街。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浙江百官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过百官街,是上海昆山公园。原址为一块荒地,中间有一个面积6亩多大的无主养鸭塘,周围居民也在此倾倒垃圾。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公共租界工部局以2万多两规银的代价,购得土地,同年填平池塘,种树栽花。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1898719)正式开放,但华人不能入内,公园初名虹口公园,民国23720日才对所有华人开放,改名昆山公园至今。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把这里作为停车场。解放后,重新修复道路,种植树木,于19501月开放。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建窑烧砖,继而开挖地下防空工事,树木破坏殆尽,被迫闭园。1981年开始修复工作,198351日再次开放。

园中皂荚古树树龄150余年,是上海是最“年长”的一株皂荚古树。她伴着昆山公园百年的沧桑巨变而屹立盎然,更见证着岁月雕琢的印记。

公园坐东朝西,园门西临百官街。

塘沽路411429号、蟠龙街26号、乍浦路199-215号,原名披亚斯公寓,现为浦西公寓 ,建于1931年。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建造浦西公寓的缘起,是因为19世纪末,乍浦路开设了上海第一家发电厂——电光公司,以后又相继建造了国内第一家电影院、西童女校、儿童乐园和西本愿寺等,街景热闹,人流密集。

1931年,房地产商看准这块“风水宝地”,选择在儿童公园北侧建造浦西公寓,地段闹中取静,又可以借景营造优美环境。建成后,大多数为外国人居住,其中日本人最多。

公寓标准层平面由六个单元组合,每个单元各有楼梯和电梯,共设75套房间。

平面形式呈“口”字型,建筑形体简洁,立面构图规整,纵向三段式构图。

大楼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顶部曾加建两层。

西侧清水红砖外墙,底部入口、水平腰线及阳台的栏杆和牛腿装饰为古典式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蟠龙街,这条只有百米长的小马路,其实是乍浦路的一条支路。从东面的铁栅栏大门进入,这一排房屋就是蟠龙街113号公寓。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蟠龙街住宅建于1920年,为欧洲联列式公寓建筑。沿街排列,砖混结构二层,北立面为欧式风格,南立面似石库门。沿街阳台连成通廊,立卷涡花饰铸铁栏杆。

底层立面粗石装饰,置半圆形券窗,入口两边饰爱奥尼克式柱,门楣饰三角形山花,现虽为住宅,但已经动迁。

塘沽路387401号,小浦西公寓,建于1931年。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之所以叫小浦西公寓,因一路之隔有一幢大浦西公寓。

小浦西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折衷主义公寓大楼,形体简洁,立面规整,纵向三段式构图,饰有多处古典样式和装饰艺术特征的雕饰。顶部曾加建两层。

塘沽路乍浦路口。

塘沽路390号,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初为工部局西童女子学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用作日本人的小学,抗战胜利后作国民党虹口宪兵队机关,1949年后做过解放军招待所,现为上海建工集团安装公司。这是塘沽路上仅存的保护完好的19世纪建筑。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西童女校是汉璧礼捐赠4000两创办的公共学校之一。其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砖木结构单层,对称排列,坐北朝南,典型外廊式建筑,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

托马斯·汉璧礼爵士(Sir Thomas Hanbury 1832-1907),英国籍商人,1853年来华,在上海与人合开洋行,经营丝绸、茶叶、棉花及房地产致富。汉氏多次捐助各类学校,他所创立的"汉璧礼蒙养学堂",后来成为今日的市西中学。

连续券柱式外廊,有圆券及扁圆券两种,柱子下大上小,中部鼓出,门廊上方嵌有18931894字样,中部三角形山墙,后有突出人字形老虎窗,红瓦屋顶,青砖墙体有精美砖雕,木门窗,楣饰红砖砌扁圆券饰。

塘沽路在吴淞路至四川北路的中段,有一个清真牛羊肉批发部比较有名。

网上有张老照片,同一场景。

塘沽路310号,上海牛羊肉公司塘沽路清真门市部,2002年注册成立。

每天一大早,市民就在门市部前排队等候开门。

塘沽路308弄。

据说日据时期,曾有不少记载提到,塘沽路、吴淞路口有一处日本慰安所“花月”,如今已经难觅踪影了。

有人提到,就在这塘沽路308弄里一处民宅,过去是日本人的妓院和娱乐场所。

塘沽路吴淞路口,塘沽路309号东泰大厦,是“日本人俱乐部”的旧址。

甲午战争后,旅沪日本侨民激增,大部分居住在文监师路上。建造了这个4层钢筋水泥结构俱乐部,作为当时在沪日本人的主要的集会、社交场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房屋为国民政府接收,改作市民政局、上海市参议会用房。解放初期,虹口区人民政府曾设在此处。

塘沽路219号,公安大楼,原公共租界虹口巡捕房附属公寓楼, 建于1930年代。 楼顶写着“1912-1936”,门口写着“公安大楼”四个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公安大楼建筑平面近似弧形,共9层,南立面流线型构图,北立面有竖向装饰线条,现代派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

历经多次改朝换代:租界工部局,北洋政府,汪伪政权,国民政府,人民政府,警察功能始终没变。

公安大楼南,是1861年工部局设立的苏州河北第一家“虹口巡捕房”。

现在这里是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

虹口分局东有闵行大楼,原角田公寓,建于1933年,现代派风格,局部带装饰艺术派风格。

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三条马路围成的三角地块,是宝矿国际大厦,地上40层,可远眺陆家嘴。这个地方原来是上海第一个现代性综合类室内菜市场——“三角地菜场”。

“三角地菜场”百年变迁:上图1为光绪年间,上图21915年后,上图341923年后,上图51988年。

19世纪90年代初,公共租界当局为便利外侨买菜,以及对摊贩进行统一管理,出资2万多两,在这儿建了一座大型菜场。百年来,菜场由一层变为三层,由木结构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屋顶中部设计了天棚,自然光线穿透后能照亮菜场的底层。民众渐渐地把逛菜市场,当作一件时髦的事情。上图为宝矿国际大厦前青铜雕塑《腾飞》。

北虹高级中学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前身是由法国天主教帕修欧神父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创办的圣芳济学院。

圣芳济学院所设课程有英语、法语、拉丁语、数学、汉语、音乐等,高级班还设有哲学、希腊语等课程。圣芳济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考试如有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

在该校1934年印制的《圣芳济学院六十周年纪念特刊》上,当年已九十六岁的中国教育界泰斗马相伯为纪念特刊题写刊名;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该校董事长宋子文题词:“乐育菁莪”;另外,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知名人士也都题了词,足见盛况非同一般。

作为一所已有140多年历史的名校,北虹的教育凸显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的四大特征,蕴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笃行精神,形成和荟萃自己的教育特色,艺术、航模是其中两大亮点。

沿塘沽路继续往东,跨长治路至大名路,几乎都是老式里弄。

塘沽路东端——塘沽路大名路口。

随后,沿仅长300多米汉阳路往东进入东汉阳路。汉阳路东起九龙路,西至吴淞路清同治三年(1864)前筑,以旅沪英国商人名命名汉璧礼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湖北汉阳改今名。

过俞泾浦,在虹口老街西侧东汉阳路205号虹口区城管局执法中队的院内,看到一所漂亮的洋房,应该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幢三层欧式别墅洋房,外墙以花岗石垒砌,二、三层中间石料阳台宽8米。整座大楼外墙未经涂粉,俗称“小白楼”。“小白楼”的建造与演变未见史籍记载,据称此楼是黄公馆——旧社会上海大亨黄金荣为外妾造的住房。

东汉阳路西安路口。东汉阳路西起溧阳路,东至新建路,清光绪十六年(1890)筑。

这里已在动迁,很多门窗俱已封闭,只留一个上海环球公司。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公司,偌大的名头却又这么简陋低调。

东汉阳路唐山路口。

东汉阳路止于新建路,路两侧居民已动迁,显得十分冷清。

继而经吴淞路往东拐入昆山路。这是一条东西向马路,起自吴淞路,西至四川北路,总长400米。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于1882年,以江苏省昆山县的名字命名。

历史悠久的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建于1869年,由尤来甸女士创办,校名为尤来甸学校,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最早的校址在虹口区密勒路(今峨眉路)上。

1889年,学校改为“汉壁礼蒙童养学堂”,1891年,又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上营造了新的校舍。1943年后,“汉壁礼蒙童养学堂”被日军占领,校名被改为“蓬路小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恢复原校名。1946年,学校为“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解放后,才开始使用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名字。200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昆山路111号。

昆山路135号的景灵堂,是一座基督教堂,坐南朝北。

景灵堂是美南监理会在上海创建的第二座教堂,起初服务于该会在此创办的中西书院师生。

1922年—1923年,教堂扩建,当时为上海最大的教堂。为纪念该会著名传教士、中西书院创始人林乐知而命名为景灵堂。宋庆龄父宋耀如曾在此任牧师。宋美龄参加景灵堂唱诗班。因此,1930年蒋介石也在此受洗,名字列在该堂名册中。

1966年文革中被关闭,教堂内部遭破坏。1979年恢复聚会。

乍浦路260号景林庐,1923年所建,位于上海乍浦路260号,昆山路141-177号,25422-27号。

景林庐建筑外观以青砖为主,卷和装饰线脚用红砖,主立面设连续的卷柱式外廊,卷窗采用半圆型、弧型、三角型、双联卷等多种形式,施简化的古典柱式。

乍浦路2541-8号, 典型的上海近代时期外廊式建筑,略有英国安妮时期建筑的风格特征。

景林庐当年是景灵堂的配套房子,给神职人员或者想离教堂很近的教友居住。

昆山路西街口,一排漂亮的西式建筑,不时引得路从驻足留影。转到房子后面的弄堂,又是石为库门建筑。

昆山公园对面,是昆山花园路,东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该路辟筑于1900年前后,因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全长仅100米,路宽8米,现为全天候人行道路。

昆山路227277号,两幢现代式公寓,装饰简洁,顶部有云纹带饰。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花园路110号,沿路为毗连式公寓,立面为连续券柱式构图,线脚装饰细腻,砖工精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该路7号曾为女作家丁玲的寓所。

太喜欢这儿了!维多利亚式风格、百年优秀老建筑,行走其间,一份难得的闲致与幽然。

你瞧那墙角砌的砖,你瞧那房顶的装饰,说它砖工精细,一点也不为过,简直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了!

在回来的路上,转到四川北路,这个新华书店,竟然还是商务印书馆旧址。
祝各位朋友中秋节快乐! 
(2019年9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