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华山路(董浩云航运馆)

 苍松xujp 2021-07-30


交通大学中院北侧,有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是新中院。该楼其实是围绕着一个内庭院布置的建筑,独特之处是除了院内环通的内走廊,她的外部也有环通的走廊。在楼的外围设置拱券或者柱式的的敞开游廊,供人们在其中喝茶、聊天、乘凉、观景。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更早的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不过因为上海的冬天要比东南亚冷得多,所以后来的上海殖民地建筑就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楼前有一个巨大的铁锚。


新中院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平面为“回”字形,中央留有天井,天井上架有玻璃顶棚。因为不是一个大体量的建筑,所以并没有用砖拱券或者石材柱式,而是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梁柱体系的做法,以木制梁柱代替敦实的砖柱,简化结构,使之更加适合实际要求。


两柱之间再用细小的木拱装饰。所以整座建筑的外立面显得通透轻巧。而枋及栏杆等建筑构件饰有丰富的卷草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表现出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中西合璧,古典质朴,悠韵雅致,大气天成。这是校内第一幢独立的学生宿舍,后辟为教师办公之所。


作为交大最老的建筑之一,新中院也同样承载了交大的发展历史,是交大沧桑变迁的见证者: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办的同文书院进驻交大,新中院也未能幸免,住进日本宪兵,留下满地疮痍;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楼,虽地盘局促,但其中工作的教师也硕果累累。


2002年,香港董氏家族想建一个以家族命名的船业博物馆,彰显中国造船业和董氏船王家族的发展历史,遂出资修缮了这幢小楼,使其恢复了往日风采,于是有了今天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老建筑再现精彩,续写着交大的船舶史,也为上海添加了一座专题博物馆。


董浩云铜像。

董浩云,原籍浙江定海,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被誉为“现代郑和”,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很早就萌生了献身航运事业的雄心壮志,在几十年间,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建立了一个拥有巨轮百余艘,载重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吨的航运王国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集团。1982年在香港病逝。


二层走廊栏杆以铁制卷草纹作为主题重复组成连续图案,并且根据柱子不同的间距适当调整卷草母师图案的数量,从而使立面统一而连续。

 

柱子之间的枋上以镂空万字图案装饰,枋下端及柱子和枋的连接处刻着卷草图纹;建筑内部以天井采光,二层交通通过内廊与外廊组织,有“共享中庭”的意象。


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内有中国航运史馆和董浩云陈列室,将作永久陈列。


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




中国航运史馆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



在这里,我们从中国造船和航运事业的历史长河中采撷朵朵浪花,以此来展现中华民族在舟船航运领域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亲近海洋、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光辉历程。



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


董浩云陈列室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在这个期盼“四海一家”的跨国企业家身上,拥有不变的的中国心。



展示他在航运领域的理想和成就,并反映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和奉献、对多种艺术的浓厚兴趣、对国际事务的热诚关注及对家庭的重视、对友情的珍惜,凸显其开创精神和人格魅力。



20168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