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回芒坳

 苍松xujp 2021-07-30

芒坳,有两年没去了,今年五一,又去了一次。从第一次到芒坳村至今已经50多年了,那是196811月,我还不满12周岁,随下放的父母来到这里,一住便是三年。这个地方有我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所以,我便“又回芒坳”了。

明万历年间,曾氏由仙山都太源迁此,始居在芦苇丛生的山坳上,以此名。村子背靠青山,面对田塅,再往前百米便是一条小溪。芒坳村,当年还是一个生产队,属中田大队管辖,后来成为一个行政村所在地。今日,村头的村委会大门开着,可能是五一期间,村干部要值班的。

村委会旁边的小学依旧,有五六个教室。据说,现在学校只有3名老师、6个学生。要知道,以前学生最多时有120多呢!

村头的村卫生室小巧别致,应该是国家安排资金建设的。

当年生产队的粮食仓库还在,只是左侧的过街楼和右侧用于挑粮上楼的大板楼梯早已拆掉,房子看上去比以前小了些。

村子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和孩子也很多随子女进城了,村里剩下成年人最年轻的也年近花甲了。

脚下的两间土墙小屋还在,当年一间曾做过小学教室,白天用于学生上课,晚上用于社员记工分,另一间是小卖部,屋前是晒场。

走老路进村,要下一道石阶。因为走的人少了,都快被杂草湮没了。

从老路石阶下来,西侧就是我家当年的住房。土墙上开有门,这是后门。劳累一天之后,我都会坐在这门口用脚盆泡脚。隔壁曾义文伯伯房子的后墙在前几年倒塌了。

住房有两间,一间是卧室,另一间是灶间。

从住房后面绕到屋前,屋前的场子已经是芳草萋萋。

屋前一口不大的水塘,当年队里还养了鱼,每年冬季,队里要干塘捉鱼分鱼,并安排社员挑塘泥肥田。今天看来,分明就是一块沼泽,长了几丛茭白,沼泽地中央居然还长出了一棵碗口粗的树来!

我家住房的旁边是一栋大木屋,叫“新屋下”。据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子里曾发生火灾,失去房屋的社员便合力建起了这栋新屋。因我家里住房少,我兄弟俩就住到新屋下靠山脚潮湿的房间里。

晒场下的砖墙屋是村里最老,也是当年最好的房子,我们称之为“大屋里”。

有人在大屋里前面建了两间小屋,遮挡了大屋半边,难看得很。因为地皮纠纷,两间小屋又拆毁了一间,更加难看了。

当年“大屋里”有好几家人居住,住过南昌下放来的老师,也住过上海下放知青。如今,早已无人居住了。

房间门上的铜搭扣是老物件。不知曾在此住过的上海知青是否还曾记得。

大屋西侧边门,有当年生产队长家的厨房。

大屋东侧有一排厨房,已经倒了几间,其中就有当年上海知青用过的厨房。

大屋里前面一条小路通向溪边,当年那是村民洗衣和舂米的地方。

村里的老屋,已经无人居住,村民都迁到村前的溪边建起了楼房。

近午的阳光下,有些许燥热,在后龙山脚散落的农舍间徘徊,过往所有的记忆都在暖阳里被稀释,直到沉淀出恬静。

种子已经萌发,小花已经绽放,这里,就是芒坳。
(2020年5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