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天柱山

 苍松xujp 2021-07-30

      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山地,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余脉。

 

      天柱山这么多个名称,是我所知名山中最多的了。这些名称反映了此山的历史和安徽省简称的由来:
      ——主峰峻拔高耸,直插云霄,势如擎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
      ——古代,因山一峰高耸,千岩万壑,远近大小,莫不围绕拱拜。故秦汉时,该山称“霍山”。
      ——因其潜藏于万山之中(潜,古为簪,形“尖”也,),义及天柱山多为尖形,故该山又称潜山,“县以山名,山以潜名”。并有单尖,笋子尖之异名。

      ——万山之名之说因汉封南岳,故又称万岁山。
      ——春秋时,周王朝于此置皖国,封皖伯大夫治皖,天柱山属皖伯封地,故该山又名皖山。为颂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亦称皖公山。由此,“皖”也成了安徽省的简称。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建国后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天柱山拥有全国唯一、全球揭露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尤其以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而被地质学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又被称做“地球的泄密者”。文学家形容其为“山峰丛林”和“石头宫殿”。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题天柱峰》一诗中赞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唐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李白挥笔写下《江上望皖公山》一诗:“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全诗十二句,可以说字字珍珠,笔笔含情。

 

      北宋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在天柱峰下听泉刻诗:“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至今游人低徊吟诵,留连忘返之情,无不油然而生。

 

昨天走过天柱大峡谷,今日挺进天柱山,却是细雨霏霏。


游客中心前,一块巨石上刻着各种标识,也是少见。

      弱驴怎比强驴,加上下雨,自然是坐着缆车上行。天柱山景区缆车有两条线,此为天柱山索道,小缆车运行,缆车下站海拔有420多米。

 

缆车穿行在云雾之中,但愿到得山上,不会是雾锁天柱了吧?


      缆车越升越高,惭惭地云开雾散了。



缆车到达上站,海拔才670多米。有青潭湖,湖中有青龙桥,旁有观云楼。


观云楼对面小山上,有丹砂亭。


坐了一程缆车,只省去了250米左右高程的攀爬。要想一睹天柱,还需努力攀登。


来到龙吟虎啸崖。


      此崖位于安徽省天柱山天柱峰南,西自飞来峰,东到五指峰,峰峦如龙形,绵亘千余米。崖畔终年吞云吐雾,松涛澎湃,似虎啸龙吟,故而得名。

      此处为南关口。南宋末年,抗元义军首领刘源聚集军民10万余人,据守天柱山,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关寨口和总关寨,与元军对抗,坚守18年之久。站在这里向北远眺,群峰耸峙,怪石穿云,宝月峰、飞来峰、老鳖探海、金龟觅珠等景点历历在目,气势非凡。

      前行一拐弯处,是当年抗元义军后勤保障地。义兵长刘源结寨西关,多次挫败元军,坚持战斗18年,英勇壮烈,名垂千秋。

 

      振衣岗,位于五指峰下,古代先民看到大山大岳很神秘,云出于山,水流于谷,鸟兽也在山林中栖息,认为有司元真君神主宰。于是他们对山岳产生崇拜,朝山前,为调整心态,在这里稍作停顿,整理衣冠,振作精神,以虔诚的态度朝山,故称为振衣岗。


振衣岗也是大龙湾索道上站,海拔1330米。石碑旁的飞来阁是观看飞来峰的最佳位置。

      来到路旁的“古南岳亭”,亭内有一“古南岳亭记”石碑,据说是清乾隆年间所建,原碑已毁,现为后建。据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临天柱山,封其为南岳,589年隋文帝诏改湖南湘山为南岳衡山,从此,叫了700年“南岳”的天柱山被称“古南岳”了。

 

      过了古南岳亭来到高奔台,这是个三叉路口,左边去总关寨,右边去神秘谷,两条路线虽然景观不同,最后都能到天池峰会合。据说走总关道非常险要,因此考虑时间和体力的因素,我选择了走神秘谷。神秘谷是当年刘源屯兵之地,总关寨是他的总指挥部。

 

      神秘谷口之南,有象鼻石,其石如高约3米、长约5米的大象,尤其是笔直竖起的石鼻,上细下粗的圆柱形状,与真象鼻不可分辨。

      经过象鼻石,进入通天谷。通天谷为天柱山著名洞穴景观之一,怪石嵯峨,交互叠架天然形成石门、石厅、石洞,曲径通幽,变幻多样,上接神秘谷,直通天柱峰,故名通天谷。

 

      游山也能“涨姿势”。今天了解了什么是“节理”,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叫裂隙好懂,偏要说成节理),其特征是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天柱山西关群峰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节理面逐渐增大,形成了“横看成岭则成峰”的美丽景观。


峰柱丛生,峰墙高耸,远眺似古堡屹立。

      飞来峰为天柱山第三高峰,海拔1424米,远看宛如飞来一石冠于峰顶,故称"飞来石"。乡人传说,此峰不断上长,仙家路过,摄巨石压顶,抑其长势。明达观和尚曾咏诗消此无稽之说,诗曰:飞来原不是飞来,都是胡猜与乱猜。既是飞来飞得去,缘何万古立苍台。


除了垂直节理,天柱山的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也富有特色。

      大量花岗岩巨石受重力作用等因素影响,从花岗岩山体崩塌滚落后堆积在山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成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

 


怪石,有方形、月牙形等,礌礌嶙峋,景象万千。


 

      堆砌在谷中的各种岩石,是时间的叠加,是力量的积累;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沉思,无限的未来在这里显示。

      春秋时期,天柱山曾是古皖国的封地,皖伯大夫,贤明德政,被后人尊为“皖公”。后人为纪念他,称天柱山为“皖公山”。路遇此石,眼鼻轮廓分明,形态逼真,故称此石为”皖公神相“。它是花岗岩风化剥蚀的杰作。

      神秘谷,在天池峰南,又称司元(玄)洞。神秘谷石由龙宫、迷宫、逍遥宫等组成,自龙吟虎啸崖入口,穿过五指峰,紧傍飞来峰,环绕衔珠峰,直达渡仙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

      谷内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有的相连,有的间隔,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后呼为总官洞。”

      神秘谷中的洞,有明洞有暗洞,步道往往经过暗洞。有句成语,叫“弃暗投明”。但游神秘谷,却要弃明投暗,否则行不通。



      在暗洞中,有时无论怎样调整视角,仍不辨南北,不知晴阴,失魄迷魂,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见到光明,它又使人激动欣喜,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解放感陡然升起。

 



      洞连洞,洞套洞,洞边有洞,洞上有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有的楼台重叠,有的堂轩幽深。有的洞窄而矮,只允一人通过,游人都得“低眉折腰”;有的洞门幽旷,空邃可容百人。如迷宫、逍遥宫,俨然一个大厅,实为洞天福地。

 

  除了岩石,除了幽洞,你注意到这石头上的松树了吗?这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长在岩缝中的松树,展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生命力。



      松树的根系深入到岩石的裂隙生长,使裂隙扩大;同时,覆盖树根的腐殖质酸及树根分泌的酸亦能分解岩石,促进裂隙扩大并延伸,为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长期的生物风化作用,促成了峭壁挂松的奇妙景观,展示了刚柔相济的美。

      天柱松,800年古树,位于天池峰侧,生长于铁壁悬崖之上,独立挺拔如柱,与主峰相望而正直之气相近,为全山十大名松之首。

 

      巨崖松树林中,有巨石隐窝其间,似恋窝之鸟,又似灰鸽抱窝,俗称鸽子下蛋,故称“三月鸟”。它是花岗岩沿节理风化并受流水、冰雪等侵蚀而形成的。

 

大象吸水。它是花岗岩沿节理风化并受到流水、冰雪侵蚀而形成的。

      还有这石瀑,也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现象。雨水向下流淌,岩石已风化松软的部分被流水侵蚀剥落,形成石槽。它们紧密排开,远望如瀑布下泻,故名石瀑。这是大自然几千年来锲而不舍的杰作。

      钻了一路的洞,洞外只闻其声,不见游人,这也是其他旅游景区难得一见的奇观。毕竟到了天宫,游人从洞中出来露了个脸。

 

      石头也会平衡术。花岗岩沿水平节理风化崩塌之后留下的残余岩块,“悬立”于母岩之上,看似风生石动,实则平衡有术,故名“风动石”。

 

      这实际上是岩石经差别风化和剥蚀而形成的。节理少、难风化的岩石留存下来,而压于其下节理多、易风化的岩石被侵蚀搬运而去。

 

过了通天谷终于登上天池峰。天池峰是天柱山第二高峰,海拔1423米。

      峰顶宽平,上有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不溢不涸,天池峰由此得名。这里是观赏天柱峰的最佳位置。

 

      哇!这就是天柱峰。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难怪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的赞誉!

      天柱峰在天池峰北侧,海拔1489.8米。它瑰伟秀丽,如春笋状拔地而起,滑如钢锥、状如青莲,亦如刺天宝剑、擎天巨臂。

 

天柱峰直插云霄,其大气、威武、雄迈、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

      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和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中天一柱"8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大字。这些题词都是对天柱山主峰奇特造型的绝妙状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天池峰上,四周景色一览无余。云雾飘过青山村落,道路蜿蜒于群山之中,桥梁飞架于深壑之上,气势壮丽,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山下山下,风景如画。



      临下山时,又下细雨,起了薄雾,为天柱山添了一层迷离的韵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迹沾衣”,那路那石那洞那松,在迷人的雾中,时隐时显,说是人间,又似仙境。

 

      回到游客中心,广场舞台上两位演员正在演唱黄梅戏。那真个叫好听,用句时髦的话说,叫好听到爆!本来嘛,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峰雄,石奇,洞幽,水秀为天柱山四绝。今日游天柱山,有点遗憾的是所拍摄照片中未能体现出石之奇,峰之雄,洞之幽。更遗憾的是,只游览了西区和主峰景区的部分景点, 东区尚未涉足。这是因为天雨、时间仓促和脚力不济所致。有时间,真的还想再来一次,在山上住一晚,慢慢游,细细观……

      (2020年9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