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到大团逛老街

 苍松xujp 2021-07-30

连续天晴,跑乡下看看去。下了公交车,公交车站对面就是浦东新区大团镇政府。

浦东新区大团镇(原南汇县大团乡),在浦东运河、团芦港、二灶港交汇处,是浦东新区东南部地区的重镇。

元初,此地设头场盐使署。明隆庆二年(1568年)下砂盐场自南而北划分为9个盐区,以团为通名,此地在最南端,名头团、一团,后以“头”、“一”与“大”同义,遂称大团。

这里地处上海市东南沿海,也处南汇县与奉贤县的交界处,其商业活动起源甚早。早在清乾隆年间,由于盐业的逐渐兴盛,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大团镇成为浦东的东南沿海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素有“金大团”之称。

清代以来一些豪门募人在沿海滩地垦殖开荒,而自己则在该镇上大兴土木,僦屋而居,华屋广厦几遍全镇。当时镇上花行、米庄甚多,号称“三步一家,五步一店”。

从南芦公路沿着永春南路一路向北,路两旁大都是一些老旧的小店,热闹一些的地方是永春中路,算是商业街。






沿途街里有老宅院,也有老旧低矮的瓦房,很多房子门前贴有“出租房”字样的牌牌。


也夹杂了新的民居,院里春日暖阳,清静幽雅,恬适宜人。

走着走着,前面忽然变得安静了许多,一条并不宽的市河出现在眼前,市河两侧,一边是永春北路,一边就是以前的北大街。奇怪的是河两岸的小街都叫永春北路。













市河,连接着永春北路和永春西二路,河上有数座保存完好的古桥,有义济桥、金门桥、欲飞桥、展凤桥、花园洋桥、潜龙桥。据说以前还有座蟠龙桥,在填河筑路时被拆掉了。


永春北路基本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应该也有百年历史了。


饮龙桥北侧、老市河西岸的永春北路139—143号优秀历史建筑。



这是江南传统民居,砖木结构,两进院落,南至北由街面房、庭院、仪门、主楼、厢房等组成,单体建筑均为青瓦硬山顶,山墙带观音兜。








进到宅院,主楼、厢房高二层,围绕内院回字形排布。


永春西一路的一条窄巷中,有大团韩氏宅。


大团韩氏宅建于民国年间,共有平房9间,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


永春北路一条弄堂里,坐北朝南,并排相连三个院落,并列三座石库门,很是气派。

这是徐志超宅。徐志超(1904-1988年),大团实业家,1928年起开办同兴袜厂、同兴实业社总厂,产品畅销东南亚一带。曾先后担任80多家厂的经理、董事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志超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为新四军出面募捐,筹集抗日经费。他还为教育事业慷慨解囊,资助办校。

徐志超宅每个院落皆一正两厢一层平房,总计18间屋子。整座宅院面阔40多米,进深20米,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灰白色外墙。该宅1911年由清代文人王仲国建造,1921年该宅被大团出生的上海著名工商实业家徐志超购入。 




门楣上弧形卷曲的花纹综合了罗可可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唐草图案,门两边,两根假廊柱凸出在墙外,上面有着类似灯座般的造型。

两边的两扇门稍小,门上的花纹是三角形的,干脆的装饰风格更加西化一点。




永宁东路老街拐角的商店。




幽静的深巷里,午时的阳光将屋檐的光影洒在对过的墙壁上,形成一道锯齿般的光带。


吴仲超故居,是一栋普通砖木结构老式房子。


故居始建于清代,原有房22间,现仅存14间,其中,临街平房4间,靠东第二间为墙门间。

吴仲超(1902年—1984年),上海浦东大团镇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建国后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为什么有的地方既可以叫古镇,也可以叫老街,而有的地方只能叫老街?古镇与老街有什么区别?搜索百度,也没这方面的解释。


古镇破坏严重,古镇的规模也不断缩小,往往只有一、二条不长的街道还有些老房子、老建筑,这保留下来的街道就被叫做老街了;而保存完好的规模较大的区域就被叫做古镇了。也就是说古镇规模较大,老街规模小,这也许就是古镇与老街的区别吧。




老街上的民居,屋檐上的雕刻很是精美。


初到大团逛老街,还有许多有名的宅院如王家花园、适庐等没有走到。据说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在这里取过景,想必这里还是有一些文化底蕴的。
 

    (2021年3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