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我将汇聚专注之光,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每日一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和光同尘》

01

来来,今天说一下离群索居的必要性。

先来些名人压压惊。

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

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他的个人网站上没有提供电子邮箱地址,还贴出一篇文章,解释自己故意不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

如果我如此安排生活,能够得到很长的、连续的、不受人打扰的时间,我就能写作小说。反之,如果我备受打扰又会怎样?不会有一部传世的小说……而是会有许多封发给个人的电子邮件。

02

经典的一段话。

让我们就此谈一谈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中所谈的话题吧!

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肤浅工作——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

微信、微博、电子邮箱、Facebook、Twitter、BuzzFeed……

将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诸如研究新的商务策略或撰写重要的经费申请报告等重大工作,本可很好地受益于深度思考,却也在受到干扰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得不到很好的完成。

研究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们则有将近30%的时间只是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网络,似乎剥夺了人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可怕的是,在这样极度肤浅的状态下度过太多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03

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并没有价值:工作的绝大部分职责都可以靠一份Excel脚本自动“拼凑到一起”。

不仅如此,现有的很多文化潮流中,深度工作不受重视,而炫酷花哨的推文、点赞、贴图、上墙、发贴和其他很多类似行为却大行其道。

环境也是这样。

比如,开放式办公室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但是这要付出“精力严重分散”的代价:你刚沉下心来准备做某项工作,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一切又被打乱了。

比如,迫使内容生产者使用社交媒体也会对他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在某一个项目上频繁召开的例会:这些会议往往使你无法持续专注,导致日程无法及时完成,变得支离破碎。

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更简单。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例行会议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人员管理形式。

是的,深度工作很难,肤浅工作更简单。

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肤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于是,潮流在继续。

04

但是,时代在变化。

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最新一次的人工智能浪潮引发了很多话题,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如何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

是的,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

人类该往何处?

正如梅森大学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平均时代的终结》中谈到的,未来的时代会产生一种数字分化。

史无前例的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为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重组。

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拥有资本的。

要想在这个时代真正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就需要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专业活动,持续刻意练习,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05

你需要具备两种核心能力。

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如何达成?

你需要学会“离群索居”式的深度学习和思考。

“你知道这对我来说多么简单吗?! ”马特·达蒙在《心灵捕手》中扮演的角色迅速解出困扰世界顶级数学家的问题之后讲出这段广为人知的话。

是的,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智商是不可改变的,天才是天生的。

确实,有极少的天才。

但是大多数的“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更多的时候,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06

我们需要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和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什么?你觉得这样的深刻太累了?看来你误会已深。

让我们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分别说明。

记者丹尼尔·科伊尔在他2009年出版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中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相关,它是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可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

如果相关神经元周围汇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有效地运转,你在某方面的技能就会更强。

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就会迫使某一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地燃烧。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进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

与之相对,如果你尝试在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学习一种复杂的新技能,就会有太多的回路同时进行,你真正希望强化的神经元群只能得到偶尔的隔离。

这就是一直流行的刻意练习的神经学原理。

也是在当今世界获得成功的必要途径。

07

什么?你不想成功,只想无忧无虑地过小日子?

那么,你更需要这种能力了。

幸福心理学的流行,让有一个词出现在大众面前,那就是:心流。

心流是幸福之源。

还有一个对应的真理,叫作: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

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

我们想要少工作,想要葛优躺,想要什么也不干。

但是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想错了。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

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08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藏益处: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很多知识工作者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此类肤浅的关注点的交流。

即使要求他们完成某项需要更加专注的任务,他们不断查看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肤浅的事务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

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

而且,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靠肤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而与之相反的,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心流)发生的时候。

事实上,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09

让我们上升到哲学层面。

从笛卡尔提出怀疑论衍生出一种激进的信念,认为捏造出上帝或国王以求解释天理因果的人背弃了真理。

该如何回应现代虚无主义呢?如果你真正懂得现代工匠精神的含义,或许就可以有所体会。

工匠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一扇大门,以一种负责的方式带回了神圣感。

这是通过精益求精的极致工作,对神圣的一瞥。

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精妙的代码简洁明了,如果将这个代码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会说:“哇,这代码写得真好。”那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程序员修炼之道》则直接地将编程和传统的手工艺联系到一起,书的前言中引用了中世纪矿工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我们的匠心会得到尊重。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所做的知识工作都很平凡,这样拔高很刻意。

其实,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而非作品的外现。

换一种说法来讲,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车轮则可以高贵。

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工作。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10

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种困难的转变,纵有无数此等努力、充分的理由和切合实际的论证,也只能激励你走到某一点。

最终,你所追寻的目标需要你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与其产生共鸣。

不管是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还是高大上的哲学角度探寻深度工作,最终都会回到深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上。

人类,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

但是无论如何我相信,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 我们的匠心会得到尊重。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