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除反馈套路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反馈(feedback)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这个词目前被广泛使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法就是:意见反馈、信息反馈、学习反馈等。

这可以说是Feedback的一个延伸用法了。

实际上,反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人们用“反馈”来描述复杂机械的调控机制(如果蒸汽机过热,就必须采用循环降温使它冷却下来)。

英语中反馈的动词形式“to feed back”,意即机械过程中“返回到早先的状态”,在1860年代开始在美国使用。

在19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布劳恩开始将“feed-back”这个短语作为名词来使用,表示电路中元件的之间的耦合。

但此时这个概念也尚未形成一个固有的词汇,直到1912年底,研究者们在早期的电子放大器上发现,如果经过精心调节地将其输出的信号返回到其输入端(形成再生回路),可以增加其放大能力,但也可能导致真空管发生啸叫。

这样从输出到输入的反馈机制,使得“反馈”(feedback)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1920年代出现了更高的使用频率。

而后,人们对信息(information)和反馈(feedback)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些著名科学家围绕信息和反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英国统计学家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信息理论,提出了单位信息量的问题。

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研究了信息量的问题,提出了信息熵的公式。

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控制的观点研究了有噪声的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并分析了信息的概念,提出了测定信息量的公式和信息的实质问题。

他们几乎同时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

这一时期,人们逐渐深入了解到反馈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反馈,也被正式定义和应用。

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回路,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系统“反馈到它自身”。

在讨论反馈系统时,因果关系的概念应当特别仔细对待:

“对于反馈系统,很难作出简单的推理归因,因为当系统A影响到系统B,系统B又影响到系统A,形成了循环。这使得基于因果关系的分析特别艰难,需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反馈”一直被应用于工业领域,直到1945年维纳把反馈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

维纳把“反馈”理解为从受控对象的输出中提取一部分信息作为下一步输入,从而对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进而应用到包括生物学、机械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在内的所有适应系统中。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也证明了生命体中也存在信息和反馈问题。

以人体的反射活动为例:

“当刺激(输入)作用于感受器之后,神经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给大脑中枢,再沿传出神经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输出);效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息(输入)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输出)。”

利用反馈,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可增进反应效果。

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中写道:

“反馈就像因果循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其中包括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自我对话,以及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间的转换。这些转换有着共同的化学基础,即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酯,这些化学成分的释放受到反馈回路的控制。”

对于人类思维来说,反馈是认识这个世界,掌握相关技能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它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总是深陷于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自拔。

尤其是当反馈把我们带入一个毁灭性的套路中时,反馈的自省模式根本不起作用。

因此,单就反馈本身而言,它不会自我提升。

比如,当人们过度地讨论某一问题时,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会突然上升,这时,他们会不断地感受着压力。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自我破坏行为。

如何才能破除反馈套路,停止自我破坏,实现自我提升呢?

答案是:我们需要弄明白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目标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回路,本着获取对思维更有效监控的目的来考虑思维。

怎样做到这点呢?我们需要将自身从问题、学习、自我更正中分离出来,最终适应。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思维过程的有意识监控,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不断进步的行为研究、大脑扫描以及激素检测等,来分辨哪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思维。

并且,我们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我们的最有效点,哪些是我们的盲点。

去年今日:

真理是一个动词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