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潭古村祠堂行

 lstangg 2021-07-31

本会讯(氏族文化):12月8日,我会祠堂调研组走进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进行实地摸查,走访了龙潭村的黄、白、何、李、杜祠堂。此次走访龙潭村是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龙潭村委会原书*记何礼谦先生策划安排,随同前往的人员有龙锦伦会长、欧炳全会长,以及龙潭村各姓氏负责接待的宗祠负责人白展华、李氏宗祠负责人李锦德、杜氏宗祠负责人杜永存等。

龙潭古村在前清时期属番禺茭塘司所辖,是旧广州三十三乡之一。如今,龙潭古村是海珠区华洲街道下辖的行政村,村内有黄、白、何、李、杜、吴、陈、梁八姓和谐而居。目前所存祠堂大约有八间左右。

坐落繁华都市商圈的龙潭古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时尚激荡中依然古风悠然。只要置身于古村,无论是徜徉在垂腰横卧,虬须飘飘的古榕河涌两岸,还是信步“龙潭通津”上的水乡古码头,悠游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迎龙桥”,或是踯躅于“汇源桥”与“康济桥”上,又或是行走在一条条铺着长麻石条的横街曲巷,在这里,每一步都能踏出一串遗落坊间苍老古朴的故事。

说到龙潭村的故事,至动听而广为传颂的,莫过于耸立于村中的“乐善好施”牌坊的故事,还有“旌表贞孝”贞节牌坊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带有皇帝“恩荣”的色彩,与纶生白公祠的传说一起,为龙潭村历史文化添加了不少的厚重感。

龙潭村的故事,也是从“乐善好施”牌坊展开。

“乐善好施”牌坊是目前广州仅有的皇帝用来表彰慈善家的牌坊。牌坊位于龙潭村东约大街1号,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为表彰白纶生父母而建。牌坊形建为四柱五楼三门式,坐北朝南,花岗石构筑。正中庑殿顶刻有“圣旨”二字,石横梁上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字,右边刻“光绪十七年二月,两广总督部堂李奏奉”,左边刻“'准道员’职衔白进贤为亲父母二品封职白耀德命妇白莫氏在籍建坊”。

 关于白纶生与龙潭“乐善好施”牌坊的故事,暂且按下,待后有述。当然,如果你对龙潭村的故事感兴趣,闲暇之余不妨到龙潭一游,自己亲自感受会好些。

1、“昌萼堂”李氏宗祠

我们从“乐善好施”牌坊走过,来到位于河涌边的“昌萼堂”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坐落于龙潭中约大街4号,建于民国庚申年(1920年),为三间两进两廊形建。清水砖墙,麻石包脚。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剪边。石条门框,上面阴刻一对联:江南传世系;岭表振家声。祠堂门额“李氏宗祠”四字为李氏宗人兆春题书。门堂大开间,两边走廊通过拱门连接上下厅。上厅供奉一个神位,神位正上方悬挂“昌萼堂”牌匾。在神位两旁,书写着对联:“举目思祖宗功德;存心为子孝孙贤。”据接待我们的“李氏宗祠”负责人李锦德介绍,李氏族人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番禺,再从番禺江南村迁徙而来,于明代到龙潭开基的,至今藩播四百多人。

李氏宗祠于1997年进行了D一次维修。后因河涌改造拆建影响了宗祠墙体,于2011年再次进行维修。

参观完李氏宗祠后,我们在宗祠门口与李氏宗祠负责人拍照留念。

2、“永惇堂”杜氏宗祠

从李氏宗祠出来,我们来到位于东约大街的杜氏宗祠。杜氏宗祠又叫福远杜公祠。明朝时,杜氏族人陆续迁入龙潭村定居,开基创业。据《重建杜氏宗祠碑记》载: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建起了福远杜公祠,(据《海珠古祠堂》记载,龙潭福远杜公祠建于咸丰五年(1855)),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被分给姓杜、姓梁两户无房村民居住。因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祠堂已成破旧危房。杜氏族人曾想收回维修,复作宗祠,但据闻与该户姓杜的分得居住者没有谈成,故未能实现。

龙潭村杜氏族人分别在东约和中约三个地方。前几年,在老书*记何礼谦的撮合下,杜氏三个地方的族人团结一心,联合共建一祠,改名为杜氏宗祠。目前,龙潭杜氏族人约繁衍有三百多后人。

3、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位于龙潭西约东大街11号,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光绪五年重修。民*国廿年再重建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三开间三进式两天井,祠堂的梁柱和梁架均采用新式材料构件。祠堂石门额刻“黄氏大宗祠”五个大字,是由清朝吏部主政郭乃心题书。中堂悬挂“光远堂”牌匾红底金黄*色阳文大字木匾,为光绪七年(1881年)孟春重修时立。

黄氏大宗祠内后座南壁上嵌着米氏太婆的“认祖诗”一首:“骏马纷纷出异邦,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炷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在中堂有一副对联,是几年前才挂上去的。据何礼谦老书*记介绍,这副对联由朱帆教*授撰联、女书画家黎文心所书。联曰:“江夏振家声,叶茂枝繁传岭海;颍川留世泽,兰馨桂馥耀珠江。”黎文心的父亲黎明(黎国安),是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入室弟*子,母亲黄颖贤是龙潭后裔。其外祖父黄胜标幼年(民*国时期)曾在黄氏大宗祠读书,故远在美国的黎文心遵外祖父嘱,书写此联送回家乡。这件事也有何礼谦老书*记的辛劳付出,是他多方联系才玉成其事。

4、陈氏宗祠

龙潭村陈氏宗祠位于龙潭东约大街12号,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为三开间三进建筑。据资料记载:龙潭陈氏先祖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先到龙眼洞(今属天河区)落户,明代迁至龙潭,在龙潭开基者为陈世泽。至清代建起陈氏宗祠,其堂名为“世泽堂”。

5、何氏宗祠

宋代的时候,龙潭村何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广州市北郊鹤边村居住,从日昌公传至干宗公。

何干宗生有三个儿子,二子光远在鹤边,老三到了石溪村。老大光泽在龙潭村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龙潭何氏人口渐多,遂于明朝时期于现洪圣殿位置(龙潭西约东大街43号)建起了宗祠。后迁建于龙潭西约西大街22号位置。再后应白纶生之请求,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迁建于西约东十八巷至二十巷之间。祠面宽三间,三进深,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加上后面花园和前面广场,总占地面积有两亩。对开聚水处称为“何凼”,两边连通河流。

在“大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期间,何氏族谱和神主牌均被焚毁,祠堂也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已成危房而被拆,仅保留宗祠大石匾。直至2010年,龙潭何氏在原地仅剩的位置重建何氏宗祠(占地面积112平方米),将保存下来的原宗祠门额石匾升上再用。大门两边重刻旧门联:“支由鹤岭,族派龙溪”。祠内请曾获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的书法家何镇波书写“光泽堂”三字,制作木匾悬挂厅中。两侧悬挂名书法家麦华三的弟子李赐麟书写、宗人何亮华题撰的对联:“光耀千门,德才兼备荣先哲;泽津一派,家国齐兴誉后昆”。祠内还悬挂了几位何氏先贤的事迹介绍。祠内安放了保存下来的、书有“日丽西隅”四个行书阳文大字的清代石刻,字为冯瑞兰所书。此石应与当年礼让西向祠址上的建筑物有关。

6、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位于海珠区江海大道龙潭村西约大街22号,兴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二十五年(1899)落成。该祠为白纶生出资所建,故称纶生白公祠,俗称白家祠。

祠堂坐东朝西,左右三路,前后四进。中路主体建筑有头门、拜亭、中堂和后堂。头门面阔三间,深两间,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石门额镌刻“纶生白公祠”,中堂面阔三间,与前面的拜亭成勾连搭。后堂面阔三间,深三间,硬山顶,内设木雕通花横披。两侧为南舍和北舍,硬山顶,博古脊,青砖墙石脚。

据史料记载,白纶生,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生于1823年,卒于1893年,新滘镇龙潭村人,是广州著名的慈善家。

白纶生年幼丧母,继母待他刻薄,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还露宿街头。15岁那年,他觉得做人太失败,对人生失去希望,曾上吊自杀。自杀不成,他又幼稚的走到涌边码头,躺在码头水浸的地方等涨潮时水淹死自己。后来睡着了,朦朦胧胧中听见有两个水鬼在细声说话。其中一个说要拉他落水,另一个说:“此人死不得,将来是大富大贵之人。”醒来后,见自己没死成,回忆刚才梦中的情景,重燃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他想到有个堂舅父在“省城”做生意。于是,便独自前往“省城”,在十三行办洋行的堂舅父收留了他当学徒仔。

16岁那年的一天周末(当时洋行是根据鬼佬习惯都是周末休息的),纶生留守洋行,一英商敲门,说急于供货给南洋客户。因堂舅父不在,纶生不敢作主。但英商催的急,百般苦求,纶生便按堂舅父所用格式与英商签订合同,收下1万两白银订金。堂舅父回来后见纶生擅自主张与洋人签合同做生意大为恼火,随即将白纶生赶出了洋行。

白纶生走投无路之际在沙面再次遇到了那位英商,对着英商大声说:“这回你害死我了!”英商了解情况后,对白纶生说:“这样吧,我给你一万两白银帮我备货,以后你自己开商行做生意。”白纶生拿着英商那一万两白银开办了“悦盛行”,经营爆竹业。因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隆,先后开设了十多间店铺,成为当地的巨富。

成为富商之后的白纶生很懂得知恩图报,并乐于回报社会。他创办近代广州至早的善堂——爱育善堂医院(旧时省城“九善堂之一”),还每年拨款赞助城西方便医院(即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四庙善堂。在村内办兴仁书院,修桥、修路、助学,捐资赈灾,救济贫苦村民。1890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赠出一笔可观的赈灾款,受到当地百姓称颂。1891年获光绪皇帝封“准道员”职衔并赐“乐善好施”牌匾嘉奖。

纶生白公祠落成之时,南海名士潘衍桐曾撰贺联,下联是:“生而为正士,殁合为明神,岁口碑流播,谓此老主持冥律,梦中来告,劝善浑如在世时”。里面所说的,就是白纶生死后为神的传说。

龙潭村,这个曾被风雨削蚀得古骨峥嵘的人文古村落,如今,在南海潮头的冲刷下,静憩中堆积着岁月的熏风月影,坊间的碎步伴随古老的小桥烟雨,也伴随时代的气息随水乡潮汐的涨退而长流益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