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蚂蚁的BUG:让管市场的经理人兼管法务

 新用户65939KMQ 2021-07-31
蚂蚁上市被叫停,群情激昂,各路分析和评论大家已经看了很多,我们来唠两句听得懂的。

一、为什么叫停蚂蚁

马先生的发言,蚂蚁的高估值,看似所有人都能看懂并吐槽的放高利贷业务引爆了舆论,这是导火索,大概相当于当年的“袁姗姗滚出娱乐圈”,放以前谁也想不到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为了上市必须做的信息披露,招股书一下子说了蚂蚁是怎么赚钱的,又把很多数据,例如总计微贷规模,自己只占2%等数字放了出来,引爆了各路合作大大和监管大大。

但是,说实话本质是业务的创新(或者说是商业模式)确实领先了监管。

我相信蚂蚁说的坚持守正创新,至少对于整个公司而言,它一定想要并且已经做到了符合现有所有监管,该取得的资质、合规证明、访谈肯定都搞定了,招股书里面披露的行政处罚,确实都是毛毛雨,没有实质性违规。

我也相信,各路监管也一直在想办法,不然文不可能出的这么快,一定是早就在准备,只是涉及多口协调,有层次有系统的法规建设,而且之前的信息确实有限,这也是招股书的披露才让蚂蚁的模式能够被讲的这么清楚。

所以最终只是暂停,未来可期。

二、叫停蚂蚁,有点微妙的措辞

不说约谈了,除了这俩字啥也没说,问了啥也不公开,但是叫停的文《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上交所的决定还有证监会的变态还是有一些微妙的措辞很好玩的。

1.《暂行办法》

首先,这只是个征求意见稿,不是已经实施的,不是已经发布的,甚至还不是定稿的。所以凭借此文,不能说蚂蚁违法违规的。

其次,征求意见的公告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中国银保监会将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待上位法颁布后适时发布实施”。第一我还能改,第二还有上位法,而且八成离定稿更远。那么这个文就更像是一个按下暂停键的由子。

2.上交所公告

你公司被监管约谈(没结论),你公司也报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可能不符合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

绕着圈圈说的是约谈了,不过没结果也不好说你违法,有新文刚征求意见,说实话从询价结束到发行正常才几天,肯定都不够上面那文征求意见的,更别提里面还说有程序更繁琐的上位法,所以这不能当正当理由。

所以上交所用了个啥,你公司主动报告监管变化了。就是心知肚明有台阶就互相搭着下吧,不然非得让我在招股书里挑错,你也上不去,之前都放过了的我和证监会老大哥脸上也不好看。

3.证监会表态

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和近期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蚂蚁集团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透漏了一些下一步的方向性,如果只是按照征求意见稿的《办法》变化,蚂蚁变化的将是小贷公司的资本金、资金来源和自主放贷部分比例,并且申请全国牌照,这些都称不上是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的重大影响,所以不妨揣测,证监会大大希望的或许是业务重组,将小贷业务拆出上市主体

三、BUG的核心:让打市场的人管了法务,出事还不用担责任

蚂蚁惹怒了全生态却赚的不错,给两头各让一点利益能解决问题吗?

我想,不能。

少放些贷款,或者说条件更严格,大众、银行和监管能放过他吗?

我想,还是不能。

蚂蚁的问题就像是有BUG一样,总觉得哪里不爽细想又觉得谁都没错。如果说叫停的核心是真的已公布的监管规则不适用于业务创新,那么现在监管的不够的BUG是在于业务。淘宝为什么发家,因为支付宝解决了网上交易的支付信任问题。蚂蚁为什么引发众怒,成也信任败也信任,因为蚂蚁目前的方式没办法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1.在微贷平台,蚂蚁是什么角色?

此图来自招股书,翻译成语言就是蚂蚁负责花呗和借呗,负责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画像决定,客户一旦申请以上两个产品,给多少额度,然后金融机构放贷,蚂蚁为金融机构放贷提供信贷审批、定价和授信策略的支持,但是完全不参与核准,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是独立核准贷款的,背后的意思就是真不良了也全是金融机构自己的锅,蚂蚁再直接通过支付宝参与催收等环节。

简单来说,蚂蚁做的是销售和风控支持,我们先忽略还款催收,毕竟选饭店也没人会因为哪个饭店结账快吧台好就决定去吃饭吧,选贷款也不至于是因为支付宝好还款才选的。

套我们任意一个行业的公司,当然如果是金融类就更要命了,打市场的和抓法务的是一个人,这叫审计里的不相容职责啊,你让销售改合同,那合同还不是客户同意就是我的标准啊。

当然,要是都归老板管,当然没问题,为啥没问题,因为老板抗风险、保底啊,要是职业经理人,老板还能睡得踏实了吗?

但是蚂蚁呢?自己只掏了2%,干了银行自己拉不到那么多客户的销售,根据信贷规模算钱,然后还开发系统帮银行做风控,给银行提供数据,不过要是出了事可全是银行的,这就像当年网上交易带来的困境一样,天然无法获得足够的信任

2.打破业务BUG的口子

那么思路是什么,打的比方里面已经说了,归老板管。

所以我认为征求意见中的《办法》,虽然各路分析都在算杠杆,认为蚂蚁的杠杆套利空间终于被压制了,小心出现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是核心其实是在让蚂蚁变成整个交易里面的老板,与银行休戚与共、风险共担,利益一致亘古以来都是最直接的盟友。这就是制度的艺术。

3.《办法》怎么让蚂蚁变老板?

(1)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2)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不得经营下列业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销售、转让本公司除不良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

(3)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以上3条,首先,放贷可以,你自己出至少三成,所以我不怕你不给全的数据也不怕你放松口子坑人;其次,你自己出的钱,得以你自己的钱为主,不然到时候都是有限公司一破产可怎么办。

四.这和次贷危机是有区别的,真没了杠杆就不是金融

在很多评论里面看到有人深恶痛绝的说这是导致美国次贷的金融创新,会引发新的金融危机和崩盘,怎么还能加杠杆。

1.次贷危机到底谁背锅

我们先来说次贷危机,在形成链条中有几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放贷标准过松、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再证券化到亲妈都不认识然后把整个圈子都绕进来、房地产市场逆转。

说白了,是第一步:银行各种放钱

第二步:打个差把未来收回贷款的权利整成个产品卖了

第三步:金融创新,把产品做成套娃这产品分了几级,胆子小的收固定租子,赚的少但是万一赔了风险小,胆子大的包圆。然后胆子大的和胆子小的又把自己收租子的权利形成了产品,再拆成胆子大的和小的……因为一直没出事,所以胆子大的一直赚很多,搞得大家都想买,却发现自己都整不明白自己买的是到底算是大胆产品还是小胆产品,跟扒洋葱似的没完没了。

第四步:房子竟然跌了,第一层贷款的人发现特么利息都比房子贵了,不还了,于是后边所有大胆和小胆都崩盘了。

第一步第二步是常规操作模式,只是口子有松有紧,比例有高有低,正是金融的顺周期性。第四步属于大环境的变化,雪崩之下没有一粒雪是无辜的,但是真数是哪粒的问题还真找不到。关于放水与房价的关系,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和逻辑链,整个过程中最应该背锅的第三步的扒洋葱,和第四步的房价逆转。

2.蚂蚁模式与次贷危机

我们正常推测,蚂蚁存在为了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收入而放松标准,向金融机构提供带有倾向性的数据和建议的可能性,也就是上面的第一步。

蚂蚁自己放贷的部分为了回笼资金之前做第二步。

然后,第二步的产品不断拆成胆大的胆小的这部分,跟蚂蚁有关系吗?没有啊,他都卖了,你闲鱼上卖完鞋还要求下家拆成鞋垫鞋带接着卖吗?第四步对于蚂蚁而言就不是房价逆转,而是个人信用或是收入的逆转,也就是我已经没饭吃了,这时候你告诉我要珍惜信用,对不起我选择违约。

发现,说蚂蚁一己之力将导致08年次贷危机重演,锅真的有点大。

3.金融监管
(1)解决道德困境,让蚂蚁变成老板,不敢肆意放贷:《办法》解决了
(2)严格限制金融产品备案监管,一定要能穿透到底层资产,拒绝扒洋葱式繁荣:符合长期监管思路
(3)宏观调控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以及疫情下的六保六稳才是治本之策

4.调杠杆不是本质目的,监管不是看不惯蚂蚁通过杠杆放大利润的仇富心理,因为预期不同是金融交易的原因,正是如此才会有资金融通,杠杆是扩大器,靠1块钱赚1块钱该赚的钱本身就不是金融的价值
所以杠杆本身无罪,不让杠杆成为犯罪工具、不考验人性、让一般人不想干坏事是监管的艺术,不敢干坏事是司法的责任

五、写在最后

我觉得蚂蚁还是会上的,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是业务重组拆出小贷后的蚂蚁,因为:

(1)收入肯定大幅减少,利润我觉得不会有收入变化幅度大,但是会让蚂蚁变便宜一些,尤其是抱着这是金融创新的投资者;
(2)如果只是做到合规,就意味着2014协定中有一段是蚂蚁要在2015年开始给阿里交7年中小企业贷款的年费,2.5%的信贷余额,18年开始按17年金额交。《办法》中包含小微贷款,所以一旦适用,贷款规模缩小,年费还未必少交,不处理这块业务,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信贷板块利润;
(3)业务更干净,工具就是工具,科技就是科技,之前相当于金融的业务部分享受了科技的估值

这是蚂蚁的第三篇,距离把这件事情说完,还差“蚂蚁到底好不好”和“蚂蚁到底贵不贵”。

期待在留言里面看到火药味,下一个票想看中信出版,有人感兴趣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