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访辽东宽甸赫甸城

 安东老王 2021-07-31

  2020年1月8日,历军开车,和我一起前往宽甸青椅山镇,寻访赫甸城遗址。历军网名山鹰,曾是2007年底魅力丹东网的创办人之一,也是福成认识了十几年的老朋友,我们曾经在小岛同炕而眠,也曾有过约十来年的户外运动的共同经历。

  此行因于我在2020年夏秋之交发的《青青的青椅山》的文字,历军说咱们什么时候可以再去一次青椅山,我说好啊,最后就约在天寒地冻的1月8号了。

  当日,宽甸最低气温在零下十五摄氏度,路面的积雪已结成了薄冰。好在历军兄是老司机了,一路小心驾驶,徐开缓行,在十一点半到达了赫甸村。

  在村口的赫甸城城址文保碑前,我们停车。三个碑并排而立。左为1961年宽甸县文物保护碑;中为1988年的辽宁省保碑;右为2013年公布的国保碑。

  国保碑为2014年8月立,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时间为2013年3月,公布的批次为第五批。看着这几个时间线,我以为是搞错了。第五批国保公布时间明明为2001年6月,2013年公布的则是第七批国保啊。回来一查,原来是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赫甸城城址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归入第五批的长城项下了。哦,是福成少见多怪、无识生疑了。

  离开村口前行不远,即见赫甸城西部的老墙了,老墙外是一片烟草地。历军把车停在路一侧的坡下,我们俩穿过雪掩的小路,进了城里了。

  

  第一次来赫甸城城址,是2007年的冬天,是和时代丹代网友一起来的,那次访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宽甸六堡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当时的城址保留了西侧的大部城墙墙基,其它部分也能看出大体的轮廓.

   十几年后的再访,值雪后寒冬,环顾四周不见有人,只是我们两位客人,立于青椅山镇赫甸城村平坦台地上,任风拂过,任云飞过。

  平面呈正方形的整座城坐北朝南.资料显示,城墙每边长300余米,占地9万多平方米。城墙为砖石结构,底部为经过加工的大型块石砌筑,上面为青砖卧砌至顶。基宽710米,顶部上收为2米,存高35米,城墙顶部局部还可见青砖层。

  2007年那次,我们拾到过明代的青砖,也访过城墙上的老石头.这次,我和历军先是穿过平坦的已成为田地的城内,沿路行走.


  

城墙上的老野梨树

远望赫甸村的烟房

  这就是城内中心偏南处的那处尚存的一眼古井了,说它水质清洌,至今仍延用。这个我信.其实后来我们在西墙下一侧也发现了一眼古井,

  当年用于驻兵的赫甸城,今住有十几户人家.城的北部则是原赫甸生产队的队部所在地,今已荒圯.

  穿过城址内的村子,我们来到城址的东南部.东面的城墙是经过近年修复的,所以较2007年首次到访时,有较大变化.明时,城墙东、北、西三面墙体设有马面,城的四角设有角台。现在,修复过的城址,恢复了部分马面与角台。

   在城东墙旁,我和历军自拍了一张合影.其实,整座赫甸城,仅于南墙中部设有一门,门外建有半月型瓮城,拱卫城门。因上次去过,这回我们没有去南门.

东部城墙的修复部分及马面

马面显系修复过的

东北角的角台也是修复过的

  我们绕东城墙登上北城墙,然后再下到城里,来到昔日的赫甸村曾是生产队的队部.热闹过的集体劳动场面早已成为村里人的记忆。

  历史上,这个赫甸生产队的队部基址上,是否是大明兵营之所在,我们不得而知。赫甸城,是明代辽东边防的宽甸六堡之一,六堡又被称为六奠。

  明朝中后期,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于万历元年,开始修筑宽甸六堡。经略辽东的熊廷弼称之为“八百里新疆”。

  六堡的军事任务是,一堡经管一段辽东长城,以扼守女真拓展的出口。六堡皆居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仿佛历史也有定数,大明的晚秋,六堡也好,长城也罢,都没有阻挡得了努尔哈赤的铁骑。大清一朝,六堡荒废,赫甸(又名新奠)之内,有居民迁入,剑地划犁了。


  万年之期,或经沧海桑田;千年之遥,必经朝代更迭;百年之内,定有历史变局。在变局之内,我们去看历史,看未来,站在赫甸城址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赫甸城址的北部,是远远的青椅山,那是万年之期天地巨变的火山遗址;站在赫甸墙址的北城墙上,我们看到的是千年之遥的朝代更迭。当然,我常说中华文明复兴是一场五百年的梦,这个梦也是在接近于梦圆的时节。

  还有,我们发现的西城墙下的一处古井。井口不大,内里却很深䆳。我拿玉米桔杆去探,竟没有探到它的底。博大精深而难探到它的底的,又仿佛是久远的甘洌的中华文明的罢。

出赫甸城址,回望

  资料备存:

  赫甸城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当时辽东总兵李成梁扩筑宽甸六堡,他命令部下定辽右卫指挥李方良具体负责建造赫甸城,主要为防御建州女真。赫甸城于万历三年(1576年)建成,赫甸城城墙总长1144米,城墙高6.9米,城内面积8.2万余平方米、其中,城墙底部由加工过的玄武岩砌成,上部为2.4米高的青砖墙垛,设一个南门,并建有瓮城,城墙的4个角各建一座角楼,东、西、北城墙中间位置分别建有箭楼。

     城堡建成后,因将新安堡的军队迁移到这里驻防,故称为新奠堡。新奠堡建成后,与宽奠堡和爱阳堡连为一体,成为辽东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明代宽甸“五堡”之一,新奠堡实行兵屯制,即驻军大都携带家属,有战事时打仗,无战事时耕种。万历二年李成梁带兵在此打过仗。因正在修建的新奠堡堵住了建州女真的经济通道,建州女真完颜部首领王杲便领兵来犯,结果王杲被捉,送到北京斩首。那时,宽甸“五堡”(宽奠、新奠、大奠、永奠、长奠)不但是兵城,而且还是东部的集贸重镇。直到明末,努尔哈赤起兵把辽东62个城堡全部占领后,其贸易功能才消失。从清朝开始,宽甸“五堡”失去了城堡的意义,变为驿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宽甸“六甸”(宽甸、赫甸、坦甸、永甸、长甸、苏甸)。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也就是140多年前,居住在凤城的满族赫舍里氏分家,其中一支迁至新奠堡占山圈地,开荒种田,成为清朝“开边”后,宽甸地区最早居住和开垦的地方。此后,新奠堡便更名为赫甸城,并沿用至今。作为宽甸六甸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堡,赫甸城周围仍有很多居民居住,城被废弃,城中的空地已经作为耕地耕种。

  我们两个人,在寒冬的明代古城址里,行行走走,停停望望约两个小时,待上车时,却发现坡下的车,经不得路滑,上不了路。于是,历军兄和我抱草弄沙搬泥,还有一些坡下的旧衣服之类,都垫在坡路上,弄出了一身的汗,终于车可以出来了。

  历军长我三岁,是兄长。此行得行,拜谢兄长的车马劳顾之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