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老刘tdrhg 2017-04-01
 “辉发”是契丹语,意思是“往来无禁”。在《辽史》里写作“回霸”,在明、清著作里写作“回跋”,在其它史籍中出现时又写作“回怕”、“灰扒”。“辉发”最早为女真部落的名称,意思是“往来无禁”。为什么对这个女真部落称为“往来无禁”呢?据《辽史》记载,辽灭掉渤海国后,对渤海靺鞨人限制很严,不许他们私藏武器,不许他们离开自己的居住地,更不许他们随便往来,怕他们串通起来反叛;而对与靺鞨族系较远的辉发部则宽待得多,不仅没有上述那些限制,而且还可以与其他部族的人往来。所以称他们是可以往来无禁的部落。这就是“辉发”部落名称的由来。
辉发城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城西的古道西南可抵如今的通化地区,向北可通吉林,走水路沿辉发河顺流而下则直达松花江。从古城内出土的遗物看,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而主要城垣却由明代的女真人辉发部所筑,并且成为扼守四方的军事重镇。
本遗址为明代女真族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城址。古城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有内、中、外三道土石夯筑的城墙。内城依山崖峭壁修筑,城墙长596米,内壁高2米,外壁连接山崖。城中制高点为瞭望台。中、外城墙分别长892米、1884米,残高1-3米和2-15米不等,每道城墙各设二门。古遗址内出土有明代五彩罐、青花盘、石臼铁刀、叉、箭镞,砖瓦及金银铜饰件,辽代三彩瓷、黑釉瓷器物。
辉发城由内、中、外三道城墙和山顶上的平台及瞭望台组成。城的南面,有自东南来的黄泥河,经过古城的南墙,最后注入辉发河,这就形成了古城三面环水,一面对着广阔的河谷平原,易守难攻的有利局势。内城呈不规则的菱形,东南部巧借悬崖绝壁为城垣,西北部依山势修筑城墙。内城周长706米,用两层河卵石夹一层夯土筑成,高约2米,顶宽约1.5米。有两座城门,一座位于城的东北角内城与中城的相接处,由此门可通往中城。另一座在内城北墙上,是通往外城的惟一出口。在面临辉发河的山崖上,有人工凿成的从山顶通往水面的盘山道。在内城的东南侧,是依山势修筑的椭圆形平台,平台周长336.5米,高4.8米,应该是当时的宫殿建筑和居住中心建筑遗址。
在平台的中部山崖边,还有一高2.5米,边长4米的方锥形瞭望台,是全城的最高点。站在瞭望台上,不仅可俯瞰全城,而且可将辉发山四周的河流、平川和道路等尽收眼底。 辉发城址位于辉南县辉发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的辉发山上,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之一辉发部的都城,依山面水,地处交通要道,万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0七年)九月被努尔哈赤率军攻陷。辉发城就雄居在辉发山巅和山下的台地上。辉发城的地理形态十分险要,筑城亦精心选择,城址三面环水,一面临广阔的河谷平原。城分内外三层,随山势走向修筑城墙而成。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砖瓦等建筑构件、铜器、铁器和“万历”年款的精美瓷器,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遗址。
辉发部的先祖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辉发部本姓益克得里,原系萨哈建乌拉,称为江尼马察部,后来迁移到辉发河流域。辉发部始祖男的叫昂古里,女的叫星古力,因部族迁徙归附纳喇氏,称葛扬葛图墨士,据说由益克得里改姓纳喇氏时,曾宰7头牛祭天。昂古里和星古力共生2子,长子叫留臣,次子叫备臣。备臣生子叫纳,称纳领葛耐宽(这是对当时首领的称呼)。纳下传五世,传至旺吉努,征服邻近诸部,于辉发河畔扈尔奇山“筑城以居”。这便是前边所讲的辉发部,城即今辉发古城。当时这个部落西界哈达部,北接乌拉部,南面是建州女真。旺吉努死后,其孙拜音达里杀其兄叔7人,自立为贝勒。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拜音达里参加了叶赫等九部落攻击努尔哈赤的建州部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归。此后努尔哈赤开始了征服扈伦四部的战争。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消灭了哈达部。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他又发兵攻打辉发部。辉发部贝勒拜音达里倚仗三道城垣固守,努尔哈赤亲自率军攻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突进山城,杀了拜音达里和他的儿子,将该部族人迁往建州,辉发部从此灭亡。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吉林辉南县辉发城址(明.国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