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叶刀》:体重正常也得留心糖尿病!57国68万人分析显示,BMI超过23但体重正常,与亚洲男性2型...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1-07-31

图片

肥胖跟不少疾病都分不开关系。不过一般来说,我们的印象里,得是那种一眼看去体型就相当不健康的人才需要留心,而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不用到“肥胖”或是“超重”,体重还在正常范围内的人,也有可能要面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近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anne-Goehler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柳叶刀》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研究者们分析了57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调查数据,做了一个横截面研究,涉及样本超过68万人。研究结果发现,相比BMI在18.5-22.9组的人群,BMI≥23的正常体重人群,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3%相关,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相关

而对亚洲人来说,这个数字则分别是90%和53%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最佳2型糖尿病筛查阈值差异非常大,最低的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男性,BMI达到23.8,可能就应当进行2型糖尿病的筛查了。这些数据对目前筛查指南的更新非常重要。

图片

文章封面

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2016年的统计信息显示,目前全球有19亿人口超重(占总人口的39%),6.5亿人口肥胖(占总人口的13%)[2]。虽然在高收入国家,超重肥胖的发病率在减缓[3],在中低收入国家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却在快速加剧,后者的肥胖人口占总人口的67%[4]。

关注中低收入国家中肥胖的共患病尤为重要,比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研究评估了中低收入国家的4.6亿人,发现相关人口中79%患有糖尿病[5]。

虽然我们知道BMI和代谢风险的关联,但这些关联研究大部分都来自于高收入国家[6,7]。在中低收入国家中,糖尿病与肥胖的相关的研究并不系统。此前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研究建议将定义肥胖的BMI阈值降低,直接改写了指南[8],这提示中低收入国家的筛查阈值或许存在较大的不同

所以,这项哈佛公卫的研究打算研究各个中低收入国家中,BMI和糖尿病风险的关联,并加以地理区域和性别的分类解析。

图片

研究纳入了来自57个中低收入国家的58项人群调查,汇集成了目前最大的样本库。

调查的纳入标准为:1.调查在2008年或者之后开展;2.有个体水平的样本;3.在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开展(根据调查开展的那一年,世界银行对国家收入水平的分类而定);4.具有国家代表性;5.有糖尿病的生物学标志物(血糖测量,或糖化血红蛋白);6.有身高和体重的数据。

涉及的所有国家分为6个区域:1.东亚、南亚和东南亚;2.欧洲和中亚;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4.中东和北非;5.太平洋区;6.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研究最终纳入了685616位调查对象。所有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2.6岁,52.8%的样本为女性。53.9%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农村。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超重的患病率为27.2%,肥胖的患病率为21%,而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3%。相比非糖尿病患者超重的比例(26.8%),糖尿病患者中超重的比例要高(31.6%)

广义加性模型显示,按年龄和地区分层后,BMI的增加与人群中糖尿病人的比例增加呈正相关

图片

性别和年龄分层后,BMI和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横坐标为BMI值,纵坐标为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比例

在这项研究中,BMI在18.5-22.9定义为正常组,BMI在23-24.9定义为正常偏重组。

全球来看,相比BMI正常组,正常偏重组的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3%相关联;而正常偏重组的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相关联

看完全球,再来看看咱们所在的区域,正常偏重组、超重组(25-29.9)和肥胖组(≥30)糖尿病的风险。

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区域中,相比BMI正常组,正常偏重组的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90%相关联;而正常偏重组的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53%相关联

超重组中,最高风险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区域的男性。在这个区域,相比BMI正常组,BMI超重组的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184%相关联;BMI超重组的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118%相关联

肥胖组中,最高风险的也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区域的男性。在这个区域,相比BMI正常组,BMI肥胖组的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293%相关联;BMI肥胖组的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218%相关联

图片

不同地理分区中,不同BMI水平的男性和女性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红色代表肥胖组,深蓝色代表超重组,浅蓝色代表正常偏重组;对照组为BMI正常组。不同地区关联程度变化很大

用BMI来预测肥胖,计算模型对应的ROC曲线。发现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区域,东欧和中亚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区域三个组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预示模型预测能力最好)。

图片

按性别和地理区域分类,用BMI预测糖尿病风险的ROC曲线

研究者也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如调查中单次测量血糖,可能会测不准;不同调查中对糖尿病的定义有异质性;糖尿病患病和服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体重从而影响BMI值;要给指南建议,最佳体重不光应该考虑糖尿病风险,还应该考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本研究没有考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来看,该研究表明,BMI较高的人群有较高的糖尿病风险,关联风险因地区差异变化很大。即使在正常体重范围内,BMI≥23的男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3%相关联,BMI≥23的女性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相关联;而对于东亚男性,BMI大于等于23,与糖尿病风险增加90%相关联

目前WHO的建议是,应针对年龄大于40岁、且BMI大于等于25的无症状人群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9]。而这项研究表明,应该根据具体的区域情况,适当降低需要筛查的BMI阈值。东亚男性超过23.8就应该注意,而东亚女性超过23.9也应注意;在这之上,放宽年龄阈值,关注40岁以下的人群。

总之,对咱们来说,体重不超标但“微微胖”,也得留心啦。

图片

编辑神叨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