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0指挥部电台初创经历

 cheneh630306 2021-07-31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530指挥部电台初创经历

作者:侯国胜

我于1970年底入伍去了西宁青藏兵站部也就是324部队,经过几个月集训后分配到警通连收信台,虽然成了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但对无线电真还很陌生,也就只学会发报,收报和组网通信联络,对于无线电通信仅仅处在非常浅薄的认识阶段。1972年8月我和报务主任杨方大,以及程风堂,邸洪涛、李光荣、王建民六人一起分配到530工程指挥部,杨主任是我当报务员时的教员,程凤堂是69年的干部报务员,其他几个也都是69年、70年的老兵,当时我就是个新兵蛋子,呵呵!
530这个番号来由是国家为了修建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线,因为青藏运输线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行程近两千公里,一台车往返一趟自身耗油就一吨多,当时进藏物质全凭汽车运输,光汽车自身耗油就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五个汽车团专门从事进藏物质运输,有近一半的车辆负责拉送油料,运输能力仍远远跟不上需求,油料不足阻碍了西藏各项建设和发展,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管线输油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就这样由有关部门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国务院,周总理1972年5月30日批复后,总后勤部成立了一个管线工程部队,以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张鲁炎为主任和以西安办事处副政委席汝林为政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格-拉输油管线工程指挥部”亦称530工程指挥部。
指挥部机关设在格尔木河东的戈壁滩上,指挥部电台当然也设置在这里了,我们从西宁坐了几天汽车,到了格尔木后汽车下了青藏公路,沿着一条沙石路拐进一个用树干和木排搭建的简易门楼(估计是挂标语用的),我们往里面一看就发现有很多平房,显然这里曾经是一个数百人居住后留下的营盘,这一大片整整齐齐的平房在空空荡荡的戈壁滩上显得格外瞩目,卡车开进去不远处就看见道路的左边有一个礼堂,汽车接着开了大约一百米就在十字路口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这条东西方向的沙石公路把这些平房切割成了几大块,北面房子特别多,而南面只有几排房子,显得很单薄,有点边缘化的感觉。我们下车后环顾四周,只见十字路口靠西北面砌了一个高台,上面架了一个油罐车那样的大水箱,水箱下面引出了取水用的水龙头,一看就是专门从远处拉水灌进水箱,机关所有人都在这里取水。
十字路把指挥部驻地分成了四片,指挥部领导机关(工程部政治部等)在道路的西北方向,沿着公路边还有一个操场;机关很多部门在道路的东北方向;礼堂在十字路口路的东南方向;我们紧靠在在十字路口的西南方向。我们这边只有三排房子和一个食堂。有老兵发牢骚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背是因为当兵的多,当官的少,宋科长笑着解释:我们住这边人少安静是为了保密,当时我们在场的人都会心的笑了。
通信科和电话班在紧挨公路北的第一排平房,从东往西依次是收发室,总机房,摩托班,宋科长办公室,几个通信参谋和电话班宿舍等,再往西还有其他科室的几间房子。
我们电台在第二排平房,靠东面的两间房子是我们的报房也叫工作间,接着就是收信台二十多个人分别住的宿舍,我们大多数是三人一间,那个房子最多只有十八个平方,里面还隔了堵墙形成一大一小互通的两个空间。前后有两个门,里面那间非常小只能放下一张床,宽度不到一米五,我和罗会木台长住一间房子,我当时住在靠后门的那个小间。我们住的这排平房和财务科合用,我记得当时的财务科长姓沙,中等个子身宽体胖,是个南方人。我们在这排房子的东面,财务科在西面。
因为每周安排若干次收发报集训,于是我们就在电台工作间外面搭了一顶棉帐篷,摆进去了一些桌椅,当做报务训练室。后来李小康、马春全、张超群他们还从河西几公里之外的格尔木大站电台搬过来一个水泥板制作的乒乓球台,摆放着训练室西边,闲暇时会打的都上去打几盘,69年兵李小康球技不错,71年兵高松那更是技艺高超,其他人也就是轮流坐庄而已,我也惨的很,时常被打得不开壶,总之也算有个娱乐场所,给大家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第三排房子也就是最靠南面的是炊事班,卫生所和汽车排。再往南除了食堂和不远处的厕所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啦。
我们电台人员来自西办203通信站,西宁兵站部,格尔木大站,汽车35团、汽车19团等不同部门和单位,报务员们也是陆续到来,当时所有的设备如收信机,发信机,发电机等都是装箱运过来的,短时间根本无法工作,一切都要从最基本开始,也就是这个时候起我才算是真正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
收信台工作间我们也叫报房,布置安装比较简单,就是在桌子上摆放几部7512丙收信机(这个型号的7512在当时也算比较好的机器了),后来有了一台海军淘汰的222收信机,在我们眼里那还是很不错的机器呢,还有一台大老K(俗称),那可是个好东西,我在兵站部用过,(后来因阑尾炎手术在22医院住院遇到一个787部队的同行,他说他们收信机全是老K,我当时就说你们太牛啦!)那是个宝贝疙瘩,体积比7512要大一些,面板中央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大旋钮能转换八个波段,频率间隔很宽,5KC在微调转盘刻度上显示都有20毫米长,比7512机器频率宽,好用多了,更不要说比什么137、138、139啦。老K灵敏度很高,频率间隔又宽,抄报时用它效果很好。这些机器对天线的要求相对不高,一般接收机灵敏度都不小于2uv,高原净空干扰小,接收信号能力比较强,当然这些机器体积是大了一些,只能适合于固定台。当时配属各团或大队的电台就不是这种,多数使用是电子管(老)八一型及晶体管(小)八一型15瓦收发报机。

▲ 530通信科部分人员合影

     

▲  当时师级和部分团级电台常用7512收信机

▲ 当时团、营级配属的老八一型、小八一型15W收发报机

收信台布置好了,电台还不能正常工作,关键是要有发信设备,发射机要完成远距离通讯,除了功率满足要求之外,还需要有合适的天线,供电也需要有专用发电设备,我们承担了发信设备的整个安装工作,所有的照明电路,动力线路等都是我们电台人员亲自动手完成的,当时我们是有线无线全都要干,收信发信也要全都会才行,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多面手的味道呢,为此我们开始学习电台架设相关技术。

由于我们这些人在这方面都很陌生,尤其是刚开始组建电台的时候,罗会木,姚东礼两位台长当时还没来,电台所有人员在通信科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通信科宋裼文科长给我们讲课,先告诉我们天线的作用,根据电波发射频率不同有中波、短波、超短波;电波传导方式分为地面波、反射波,直射波;天线按结构不同分为对称振子,半波振子,折合振子;按形状不同分为鞭状天线,倒L天线,双极式天线和笼形天线等,还有馈线以及天线技术术语中谐振、阻抗,匹配,衰减,增益等等,都是些新名词,为此我后来还专门借了几本电工、电路方面的书呢,这些知识也给我以后到无线电厂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采用的是44米双极式天线,架设时首先要选对方向,要架设的天线高度约20米需要用三节电杆捆绑连接,而且需要在电杆上高度不同位置的用三层拉线固定,怎样选址,怎样绑扎拉线,怎样把电杆连接起来,这些工作和需要的工具宋科长都给我们一一讲到,并且给我们讲短波通信天线高度、长度和发射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亲自带领我们开始架设电台等项工作。宋科长上任前是35团通信股长,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报务员。他先带领我们绑扎拉线,一开始先做天线拉线用的地锚,把水桶那样粗并涂有沥青一米多长的木头当做地锚桩,中间用数股8号铁丝麻花状拧在一起,这些是架线兵的拿手活,在我们手里可不是那么好干了,干了一会儿不但手上打泡,而且缠绕铁丝时线扎排列疏密不等,又把老虎钳上手握端的胶皮都磨破了,那个时候干活也没有手套,一干起来才发现缺这缺那,于是东跑西颠的乱找东西,但大家干的都很来劲,几天下来一大堆拉线做好的地锚就摆在宿舍门前的空地上,数股拧成麻花状的地锚拉线被我们用铁丝一圈又一圈紧密的缠绕在水桶粗的木头中央,就像一根根铁辫子直挺挺的站在那里,咋一看那拉线做的还蛮像那么回事呢!

说实话这个活儿也不好干,8号铁丝直径4毫米粗,缠绕部分长度超过200mm,我们又从来没有干过这活儿,一根天线电杆就有3层拉线,五组天线呀,备料下线等每天忙忙碌碌的。就说用钳子绞断铁丝这个活儿,10号铁丝直径3毫米一般人都能绞断,8号铁丝直径4毫米绞起来就费劲儿多了,好在当时年轻手上还算有点劲儿,腮帮子一鼓,双手握住老虎钳夹住铁丝往大腿上一靠猛一使劲,8号铁丝一下子就剪断了,有时连续剪切还能听到清脆的啪啪响声。记得有一天我们制作天线拿了一捆棕色8号线,用老虎钳剪切时特别费力,比平时剪线费劲多了,一打听才知道那是4毫米粗的铜包钢线材,手上没有点劲儿还真干不了这些活儿呢。那时通信科还派我们去给电话班帮忙架设被复线,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电话用的被复线线芯材料是三铜四钢,怪不得挺结实呢!当时由于电台和电话班,通信班几个开摩托的人员先到,警通连还没有成立,我们习惯了听通信科宋科长和成参谋沈参谋等人的工作安排,也许是这个原因,后来警通连很少插手我们的事情,电台也包括电话班那个时候俨然成了通信科的直属部队啦!

发信台的架设比较费时间,因为我们要和北京总后以及西藏军区步兵154团保持联络,通信距离远,发信机的发射功率比较大,为了防止收发信设备相互干扰,所以发射机安放位置要远离接收机,我们的发信台位置选在距离收信台相隔一公里多的西南方向,和不久后成立的警通连离的很近,因为天线高度要有约20多米高,必须用三根电杆拼接起来,为了安装可靠光安放天线电杆挖的坑就有近两米深,戈壁滩是沙地基础不牢,为了地基牢固我们四处去找石头,还要尽可能大一些的,可费力啦。戈壁滩上尽是砂砾,小石头很多,但大一些的石块不多,要到处寻找,还要抱着扛着搬到安装天线的地方,电杆竖立起来后我们先把石块填进坑里再用砂石填满夯实,杆子立稳后随即用拉线固定,地锚坑也同样填满石块再垫上砂石,用紧线器把埋在地里的地锚拉线和天线杆上中央的三层(每层三根呈120°分布)固定的拉线绑扎好后,电杆就牢固的竖立起来了,但站在杆子下面往上看,电杆总是不停地晃动着,有风的时候更加明显,会听到风吹到电杆和拉线时那种呼呼作响的哨音声,风大时还能听到拉着长音的怪叫声。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干活顶着风沙几乎就是蓬头垢面,但是大家照样嘻嘻哈哈,丝毫没有感觉这也叫辛苦,说实话比起管线施工部队这简直就不算什么。

电杆固定好之后就该架设天线了,第一项任务首先是要爬上20米高的电杆上,架设天线对我们这些无线兵来说还真是门外汉,我们把保险带绑在身上,脚上踩着专用上电杆的脚扣,身上还要背着铁丝,老实说真的有点胆怯,我第一次上去的时候明显感觉头晕,站在上面总感觉电杆不稳当,老是觉得电杆在晃,生怕杆子倾斜了人掉下来,那个时候在电台咱是新兵,这些活儿总的要有人干,老兵都要上去,咱好歹总的要表现表现呀,更何况有人专门在上面先给我们做示范,就这样我们好几个人在那段时间不停地爬上爬下的干着架设天线的工作,在上面感到不舒服了就尽量往远处看,少往下四处张望,这样也确实锻炼了胆量,有了这段经历,以后爬山过悬崖还有什么玻璃栈道等都没什么感觉,恐高这个词儿对我就是盲区啦!

双极式天线发射电波方向和天线水平方向相垂直,架设时也必须按照联络对象的位置架设天线,我们发信台五组天线分别在下面链接不同的发射机,对总后方向是500W的大功率发射机,还有九一戊型150W发射机,另外还有几台是50W发射机。发信设备安装好之后开始电台正常联络工作了,电台开机工作时每个人都按照要求学习调试发信机,因为大家都要轮流到发信台值班,说来发信工作也不复杂,也就是先按照收信台呼号限定的频率要求去开机,预热,按照先低压后高压顺序,选择不同的波段去调整频率,然后调试天线耦合,电感线圈耦合进行粗调、微调反复寻找谐振点等项,我们在这之前基本都使用过七一型、八一型收发报电台,操作方法大致相同,所以很快都适应了这个工作。

那个时候格尔木所有的单位都是各自发电,发射机功率大,需要配置专用发电设备,在距离发信台20多米远的空地上搭了一个帐篷,里面安放了三台汽油发电机,我们每个人都经过简单培训,学会了操作使用发电机和基本日常维护保养,发信台刚开始工作也是我们这些报务员们轮流值班,每天既要在收信台值班负责组网联络,保障通信,收发电文,又要轮班去发信台值班并负责发电机正常运行等项工作,发信台工作间还有一张值夜班睡觉用的单人床,我常想起那时候500瓦发信机工作时那几个大功率电子管随着电报电码的节奏忽闪忽闪的发出蓝绿色的光,机器也随之能听到发报时点划间断的电流冲击声,那声音几乎和电键敲击声没有多大差别,若真要想抄报的话,听这个声音差不多也能抄下发报的内容。数月之后通信科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发信台,我们这些报务员们才又干起了老本行。

建台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开始投入紧张的通信联络工作了,我记得工作间墙壁上贴着一张宣传画,内容是毛主席给通信兵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只要开会讲到通信工作,领导都说我们电台是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如何如何重要,听了这些话,作为一个通信战士我也感到挺自豪。记得有一次警通连叫我们干重活,让姚东礼台长给顶了回去,说把报务员的手用坏了,谁来发报?把连干部怼的一愣一愣的。我们那个时候虽然归属警通连,但是值班都是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实行四班倒,每天只有吃饭时间必须去那边,所以很少参加警通连一般性质的活动。

另外客观上讲,技术单位编制也有点乱,例如:我们电台的台长管报务主任,报务主任又管干部报务员,干部报务员怎么说也是23级呀!反过来台长又受警通连主管业务的副连长管,甚至台长调到连里当副连长还叫升官?这分明是降级嘛!而且这种例子还不少,这叫什么事儿?我都觉得好笑!从级别上看明明是下级领导上级嘛!能配合就很不错了,所以只要没有大的事情,连里对收信台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电台常常是是自成一体,但业务还是必须要抓的,有空闲时间台领导就组织我们为了提高业务技能,在训练室集中训练收发报,所以军营中凡是走到电台附近的人都常常能听见从电台训练帐篷里传出振荡器发出清脆的滴滴答答的莫尔斯电码声!

宋科长在朝鲜战场上发报坏过手,他有个绝招,那就是使用一个两面带触点的横向电键,叫波拉开!钢片往两边左右拨打,手腕儿一晃顿时发出一串急促的点子,每分钟毫不费劲能敲出一百四、五十个电码,而且那点子快的都叫人佩服的不得了!我们想拨动拨动这个宝贝,老科长拿手一捂对我们说,你们就算了吧,闹不好会把你们手法弄坏的,他说那时候因为手法出了问题,也是没办法后才想到用这个东西去发报的。要不是怕坏了手,我还真想动动这个挺有趣的电键呢。

一晃快五十年啦,回想起我去格尔木的五年时间,就先想起530电台初创时的这些往事,我们这些报务员们在那个时候、那种情况下在戈壁滩上架设天线,不仅组网通信收发电文,保障通信联络畅通无阻,还要去发信台操纵汽油发电机,调试各种大功率发信机,在收发信台轮流值班,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兵城格尔木的经历,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怀念曾经在一起日夜相伴,在同一个报房工作的战友们!遥祝您们全家幸福、健康长寿!

作者简历:侯国胜,1971入伍,在西宁青藏兵站部无线电收信台,后调到530工程指挥部收信台工作,1977年转入宝鸡烽火无线电厂(该厂生产过我军不同时期的团、营级无线电通信设备如老八一,小八一型收发报机,短波单边带以及后来的数字化频合式跳频电台等。)先后从事模具钳工,无线电调试工,后到烽火无线电技校工作。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