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比小孩的命重要”:富人荒谬的价值观背后,还隐藏了这些东西

 谢耳朵馆长 2021-08-0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7月2日,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一名女子,遛狗时和他人发生言语冲突,最后大怒称:
“你怎么敢动我的狗,敢动我的狗,老子就把你的孩子弄死!”
“不就是要钱吗,我有的是钱,好几个'徽州宴’都是我干的,你们家孩子没我家的狗值钱,弄个几千万我也赔得起!”
“你家孩子没我家狗值钱!”
徽州宴老板娘的言行,不值得探讨。公众也无必要争论,狗的命是否比小孩的命值钱?穷人的命到底值不值钱?但凡逻辑思维正常的人,就不会朝这个方向去思考,在这等人事上花浪费自己的时间。
因为这是不容讨论和质疑的生命价值观问题。谁讨论谁糊涂,谁就是被徽州宴老板娘的说法带偏了思路,并从思维认识上败给了强盗逻辑。我们要知道的是,富人荒谬的价值观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事实
面对这一荒谬乱象,我们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
1、城市治理中明文要求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何人始终不会主动遵守?
2、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公众应该如何有效制止和避免?
3、从何时开始,社会公共道德与人心向背,成为了判决某人行为的依据?
抽象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均来自现实乱象。在一体化社会范畴内,任何人的微小举动,其所引发的最终结果,都会像蝴蝶煽动翅膀一样,激荡出一连串的社会效应。正如徽州宴女老板一言既出,引发全社会广泛讨论一样。
人们都知道她说得不对,也知道外出遛狗不牵狗绳且妨碍到公众人身安全等同于违法。而这一行径在蚌埠当地犬只饲养条例中,原本就有明确法律条例规定。
原本事理清晰,框架明确。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站在局外看整件事时,却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甚至是常规性尴尬。
事情发生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依法治理,将法律规定拿出来比对,对肇事者进行相应惩罚,而是陷入对徽州宴女老板荒谬言论的声讨浪潮中。
公众声讨徽州宴女老板,是公民言论自由;以自身对事件的讨论和发声来声援受害人,是公民的普遍伦理道德情感。
两者看来正义感十足,效果威力巨大。并且,某种程度下,当下社会中的很多不平等事件、不合理现象,都幸亏有互联网舆论声讨和监督,才得到了执法监管部门的重视,得到了相关部门人员的注意,而后法律机构和相关部门,才在公众的监督下加紧查办。
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徽州宴老板娘一事之所以被放大和扩散,主要原因之一是她的嚣张论调,对公众心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堪称盛气凌人的语言暴力;其二,则是“徽州宴”高档餐饮连锁店老板娘这一身份,将公众的“仇富心理”被翻卷出来。
而无独有偶,此前就有过上海女网红遛狗不牵狗绳,使得小区居民受到惊吓的同等时间发生,也同样是个人财富令人咋舌,且口出狂言的做派,引发舆论声讨的同类型事件发生。前后瓜葛在一起,让公众对“为富而不仁义”的富人印象恶上加恶,富人形象雪上加霜。
在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背景之下,公众不由自主地站出来,要为受害人发声,要声讨盛气凌人者。

此时的公众舆论,已经不是合乎逻辑道理的去讨论“社会公民应该知法守法”、“监管机构应该依法执法”、“公民日常行为应该合乎法规”等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在“正义、良知、公序良俗”潜意识驱使之下的情绪宣泄。是一种并不客观理性的心理状态。
诚然,面对如此荒谬言论和嚣张行为,任何人都很难不失去理智,破口大骂对方,并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惩罚。个人尚且如此,公众情绪堆积起来的威力则更为巨大,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
这种讨伐,一方面是社会正义、良知、维系公序良俗的社会风气反映;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痼疾——如徽州宴女老板一样的富有者,鲜少公众道德和伦理,并擅长以盛气凌人之势欺压、蔑视普通社会群众。
而普通群众受此欺压、蔑视后往往选择自主声讨,而不是第一时间以法律法制来进行约束惩处对方,则说明了我们社会中法制观念的薄弱,以及相关法律法制制度执行得不到位,相关法律执行部门的不主动不作为。
在此现实形势之下,形成如声讨徽州宴老板娘类似的社会舆论,就必然会使“公众心理”,逐渐成为打击犯罪、声讨社会不良行为的主要途径。

为什么“公众心理”会有如此威力呢?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公众心理形成于人群之中,却又反作用于人群。是日常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一种“团体”心理现象。即:在现实社会团体中,人们经常抱团对于某一对象的人或事发表看法和观点,并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成为一种行为倾向。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行为倾向并非先天就有,它是个人的社会经验积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氛围之下,经过人们相互作用,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状。
公众心理是大众对社会现象和行为的一种集体感知与反映,要正确认知公众心理,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公众心理必然表现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众心理必然与公共关系活动有关。
第二,公众心理具备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
第三,公众心理并不单一,它不仅是片面的,而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

公众心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由此看来,包括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部分的公众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具备如下广义特征:
1、心理需求之广泛性;
2、利益追求的共同性;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4、行为模仿的普遍性;
5、情绪感染的强烈性。
从公众心理学基础上再来回看徽州宴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此次事件的发酵与传播,有公众舆论帮扶弱者的心理需求存在于其中,也有公众舆论“痛打落水狗”、“教训失德富豪”、“验证'为富不仁’说法”等心理利益诉求。
而徽州宴事件与此前上海女网红事件的发展脉络如出一辙的是:公众舆论讨论到最后,往往会将关注点集中到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并根据对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好恶之情,进行人性暗示和人格定性。
譬如,在公众心理认知中,有钱人总是无法无天,背后总是洗黑钱违法经营,无视道德法律等等。
在这样的信息暗示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这种情绪感染,开始追逐“徽州宴老板娘遛狗不牵狗绳吓到社区小孩,更口出狂言”背后的心理根基和现实缘由,进而揪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事件至此,公众的注意力,显然已经从关注公众事件,转移到了关注个体身份角色上来。并因此而牵扯出其他隐性社会问题。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都是公众心理发挥作用之后的产物。徽州宴老板娘大概嚣张惯了,进而思维变得扁平单一,忘记了比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伟人,也曾经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人们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