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村始祖鋐公及其分迁各地衍成村族略记

 小尘记录 2021-08-01

经伦公八世孙鋐公后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五代十国结束)为严州教谕,叶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始迁居此地,为叶村洪氏始祖,子孙兴盛,建有宗祠叙伦堂、支祠敬本堂(六份厅)和敦本堂(八份厅)。

古代历史典籍和各洪氏族谱中涉及鋐公的内容非常少,但鋐公迁居叶村后,叶村洪氏子孙枝繁叶茂,繁衍生息,分迁各地区衍成村族者支脉多多,蔚为洪氏大族。

《叶村洪氏宗谱》记载:“经纶公七世孙曰朝,名绍,字继宗,【任东莱(山东烟台)太守,鸣琴化协(以礼乐教化人民)生八子,时值五季(五代十国)之乱兵戈扰攘,兄弟涣散各迁郡县。】……生八子,幼子曰鋐,因五季之乱( 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剧战乱不已),兵兴岁馑,议立谱图,授梓刷印八幅,将板即毁,兄弟每带一幅於身,各相散居,以为他日子孙会宗之验。【第八曰鋐公仕严州教谕,正谨着声,迈年解绶(辞去官职),因过歙南之叶水,乐其风土遂从而家焉。】,鋐寻迁歙邑之王干叶村居焉。生子曰靖,孙曰裕,乃日渐蕃盛。”故鋐公乃为歙县叶村洪氏之始祖。

中村族

系出叶村派。鋐传8(学名纶 经伦公十六世)自叶村迁中村,后世分成四大支,各建支祠,各用轮祚排行字。

中村世德堂22世始用“铭求樽照座,鉴发桂嗣堂”,2005年衍至“桂”字;外迁高山支2005年衍至“嗣”字;

太古堂22世始用“培锦治荣炳,玉金满桂堂”, 2005年衍至“桂”字,外迁灰灶坪、上坦支同用。

启佑堂22世始用“永远学德隆,道正理明邦”,2005年衍至“理”字,外迁小岫(xiù)支同用。

太古堂23子材,因守始祖度墓,定居荷花形,建有承德堂,轮祚排行字“荣炳玉金添相美,寿铨源本邃宗镗”,自23世始用。2005年衍至“美”字。

 经伦公十六世孙洪度(布公次子)【宋孝宗时邑庠生,习博典坟,两图乡选不果遇,奈椿萱(椿萱:指父母亲。)双萎雁折孤鸣,而功名之念放废林泉,或徘徊于钟山之上,间逶迤于紫水之旁,见其松竹盘阿溪沙环带可以栖迟,因托迹遗安以眙燕翼。中村之洪自度公始也。...度公之子曰恭公,生五子,曰琢,曰圭,曰京,曰翰,曰松”“传五世孙曰希龙公,建书楼。...“又三传曰周公,曰贵公。其后枝干迭分,孙子蕃衍,或近迁本邑,或远迁苏杭”(载自中村洪氏族谱)】迁中村,度公为中村洪氏始祖。

桂林族

系出叶村派。鋐传八世(讳时迪,字仲常,经伦公十六世),南宋绍兴初年冬,因赋税事与人做伴去池州,途遇大雪道路难行,至歙东牌头已近日暮,遂过牛渡溪投宿胡村园胡家,主客相见如故,主妇许嫗款待殷勤。纲见胡村园南野左有长道,前有大丘,西有溪水以绕东北,来龙高耸,群砂有情,独无积雪,心异之,遂有卜迁之意。归问许嫗,答云“吾家金竹垣也”,后胡家让基址。绍兴六年(1139)九月九日,纲率妻吕氏、子振及仆从束装,自王干叶村迁金竹垣。

慈坑族

经伦公21世太四(念二公之子)为避宋季兵戈由叶村迁慈川

三阳(梅溪)族

系出叶村慈坑里门支,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经纶公27世孙福生公(三阳世祖)又由慈川迁阳川,即今歙县三阳(梅溪)

福生生五子为寿祥、寿荣、寿祯、寿溥、五保,分为五支。分别为支祖。

寿祥生六子檍、材、杭、臬、臬孙、肇新。

臬孙生四子彦二、彦三、彦四、彦五,分析家产,彦二、彦三情况未详,

彦四阄得孝友堂,彦五阄得宾阳楼。彦四支裔建有支祠本立堂,尊彦四为支祖。

彦五生四子文江、文河、嘉滨、李英,支裔以祖宅孝友堂为支祠,奉彦五为支祖。孝友堂后又析分三分厅、仁本堂二支。

李英传至4世士盛,头李姓,在娶吴氏。李英见竹铺白石山水奇幽而自三阳迁居,生二子守功、守宏。

守宏回居三阳,三年后转迁竹铺英将坑开族。

五保(原名寿博)生二子永新、鹏新,分为二支,分别为支祖,建有支祠积庆堂、继善堂。

福生其他子孙有善庆堂、怀德堂、正德堂、叙怡堂。

明万历末年,始建宗祠叙伦堂,至清康熙中叶工竣

轮祚排行字“本承惟宝善,祖绍茬敦彝”,自三阳21世始用,2005年发脉最快的永新支衍至“敦”字。(相当于经纶公47世)

竹铺族

系出叶村派。叶村始祖鋐长子靖。靖传十五世炎,明洪武年间授沙河县尹,生三子味同、奇同、敬同。某年正月,奇同因事往竹铺不幸亡故,孺人方氏生遗腹子祖注,分得竹铺庄业,遂迁居。

金竹族

系出叶村派。叶村始祖鋐长子靖。靖传十五世炎,明洪武年间授沙河县尹,生三子味同、奇同、敬同。某年正月,奇同因事往竹铺不幸亡故,孺人方氏生遗腹子祖注,分得竹铺庄业,遂迁居。

敬同生二子祖与、祖福。祖福孙浩衡游金竹(今属北岸镇)爱其地钟灵毓秀,遂自叶村迁居,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支祠明德堂,光绪时已衍至15世。袭用叶村祖祠轮祚排行字“允茂芳声道,学铭垂邦典,大昌哲嗣徽,猷泽绍宗功”,自金竹13世始用。

 叶村族(以经纶公8世孙,朝公第八子鋐公为始祖)

系出经纶派遂安木莲村朝支。

朝公第八子鋐公(讳政),后晋天福年间(937-942)任严州教諭,任满返乡,途经歙南王干叶村,爱其山水幽雅,遂自木莲村迁徙居,生二子靖、端。

叶村洪族分支

天启七年1627年叶村洪氏子孙建洪氏宗祠叙伦堂,尊鋐公为叶村一世祖

经伦公18世孙如深公孙建【华宗堂】,尊如深公为支祖

经伦公25世孙敬同公的曾孙<堂兄弟6个:文熙公、文韬公、文锦公、文泰公、文魁公、文耀公>建【敬本堂】(六份厅),尊敬同公为支祖

经纶公25世孙味同公子孙八兄弟建【敦本堂】(八份厅),尊味同公为支祖

经伦公42世孙洪芳灿建【尚德堂】

叙伦堂祚排行字“允茂芳声道,学铭垂邦典,大昌哲嗣徽,猷泽绍宗功”,自叶村32世(经纶40世)始用,竹铺、五亩、珠川、金川、大坦等迁而又迁支洪族同用。竹铺族改“昭”为“垂”。

叶村各分支略记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深公—椅公—尊笵公—良儒公—雷轰公—復公—杰公—山桐公—宗辂公—彦美公—從斌公—社茂公—寄孙公—丨顕公—子通公—惟礼公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阜公【迁五亩长湾岭又迁淳安养村】)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霆公—资公—韶公—处仁公—元克公—廷杞公—炎公—味同公—祖烈公—晋荣公—浩泽公—文府公)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霆公—资公—韶公—处仁公—元克公—廷杞公—炎公—敬同公—祖舆公—晋聪公)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霆公—资公—韶公—处仁公—元克公—廷杞公—炎公—奇同公【迁竹铺】

(经伦公—旦公—三公—寿祖—桂公—叚公—朝公—鋐公—靖公—德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霆公—资公—韶公—处仁公—元克公—廷杞公—炎公—味同公—祖烈公—晋荣公—浩泽公—文府公)

鋐传8世纲公迁桂林;

鋐传8世度迁中村;

鋐传10世如阜迁五亩长湾岭(今属杞梓镇)又迁淳安养村;

鋐传12世小八出磻溪姑夫方氏(为磻溪方氏始祖);

鋐传13世太四迁慈坑;

鋐传16世炎公,明洪武年间授沙河县尹,生三子味同、奇同、敬同。

鋐传17世奇同公迁老竹铺;

叶村洪氏始祖鋐公,自后周显德六年迁居于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洪氏后人自全国各地一一追根溯源,能依史考证至鋐公、经纶公者,也已不计其数,

每个追踪祖先渊流,到达叶村洪氏宗祠叙伦堂者,寻到祖源的意识非常强烈,心情十分的激动和感慨,在我写出《叶村敬本堂》《叶村洪氏宗祠》《美丽的叶村  人人参与》时,有洪氏后人对我说,谢谢你把叶村写得那么好!心里的感慨岂是这一句话可以包含的,此中的深意只有求实寻根的洪氏后人才能深刻体味!来到叶村,来到叶村洪氏宗祠,面对祖先经纶公、鋐公的遗像,回家的千种感觉岂是言语所能形容和描述的?

洪氏族人,来到歙县三阳镇叶村,就是回到了祖先的家,美丽的叶村、古老的宗祠、冥冥中的祖先,永远在这等着所有洪氏族人回家探望,述说伦常。

附:

王干叶村支

经伦公16世度(布公次子)迁中村,配周氏葬溪下。

经伦公16世迪(纲)(盛材公之子)迁歙东桂林。

经伦公22世铅(良仁公之子)迁新米坑,行元一,配叶氏一子莱孙。

经伦公21世太四(念二公之子)迁慈川。

经伦公24世兴(满孙公之子)迁东路绩溪界。

经伦公27世庆寿(正孙公次子)迁浙江于潜。

经伦公25世家同(杰公四子)迁居查坑。

经伦公27世细毛(彦实公次子)迁太平焦坑。

经伦公24世大毛(从和公之子)迁于潜。

经伦公25世寄贵(社克公长子)迁绩溪。配吴氏。

经伦公25世寄全(社克公次子)同兄迁绩溪。

经伦公25世囡儿(野来公之子)迁南陵。

经伦公29世进兴(小毛公之子)迁泾县下横溪。

经伦公30世客作(武生公之子)迁蕨箕田。

经伦公30世齐九(玄生公之子)迁富阳。配张氏。

经伦公31世道远(齐付公之子)迁富阳。

经伦公23世服保(仲元公次子)迁子童岭。

经伦公23世既明(仲元公长子)迁淳安秋岭

(摘自清乾隆五十三年《官源洪氏总谱》)

在此感谢叶村洪氏后人洪雨生老师、洪卫东、洪道牛提供的族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