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村】永不谢幕的墙头壁画“博物馆”——萌坑

 小尘记录 2021-08-01

作者 洪小尘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萌坑隶属于歙县霞坑镇洪琴村,坐落在海拔700多米的群山怀之中,很少为外人所识,只有百余户人家。八卦形的村庄,清一色的民居,无处不在的徽州墙头壁画,简约大方,朴实无华,像美丽的徽州村姑。

走近村庄,顿觉处处是景。

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幽幽小巷,深深庭院,精致古宅,如黛远山,整个村庄散发着古朴的神韵,村在山中,屋在林中,人在画中,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

尤其是画在这些徽州老宅门楼、墙角、窗檐、墙壁上的花鸟、山水、人物图画,正在讲述着、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寓言、一幅幅乡间美景一段段无徽不成镇的历史。

她和徽州文化一样厚重、神秘,让每一位前往探究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为之深深的着迷。

这些壁画多以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典故人物为体裁的画作为徽州民居增光添彩,以写意美化徽州民居外墙为目的,集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历史性于一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的徽州民居中,壁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房屋雕饰形式,也是一个人家的“脸面”。


古代徽州的大户人家大多会用精妙绝伦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来制作门楼、窗檐、房檐和祠堂等,但对于普通人家而言,则多采用墙头壁画。

萌坑的墙头壁画,有明清时期以儒家思想为题材,也有以新中国成就等为内容,以美墙体、正教化,助天伦,寓教于乐。


墙头壁画面临断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徽州民居不断采用钢筋水泥,徽州墙头壁画也渐渐成为珍贵的文物。

这种略为简单的房屋雕饰虽朴素却很美,《三顾茅庐》、《五子夺魁》、《武松打虎》等故事折射出历史的厚重,成为徽州乡村文化艺术的瑰宝。

随着近现代新的建筑理念、风格、材料的逐渐改变,一直在石灰墙平面上创作的徽州墙头壁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载体,作为古徽州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歙县萌坑,成了永不谢幕的墙头壁画“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