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易学巫术化

 kittywei 2021-08-02

汉代,由于统治者表彰儒家,提倡经学,对六经之一《周易》的研究大兴其道,易学遂成为汉代学术思想史重要的学说之一。但易学也开始向着神学化方向发展。在诸多研究中,西汉孟喜与京房的官方易学影响最大。首先,他们以象和数来解释易,认为象和数是先天地存在于万物之先,万物的最初显现形式就是象和数。并将阴爻、阳爻抽象为两个最为基本的符号—、――,同时又利用这两个符号将八卦抽象成为八个纯粹的、不可再进行分析的符号,使八卦成为了完全的符号系统。通过这一抽象,一个卦所拥有的事物都具有相同的符号,如乾的事物是圆的,坤的事物是方的,兑的事物是有缺陷的……,每一卦就成为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卦名就是一种理念上的意义统一体。事物被符号所代替,人们依据这八个符号就可以对事物进行推演,而不考虑具体事物,使人们逐步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而向着形式化发展。据此,八卦向着本体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形成了被称为今文易学的象数学派。

但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孟喜“得易候阴阳灾变书”,由此,通过打乱《周易》的卦序排列,将《周易》六十四卦与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相结合,认为易的变化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而创造了“卦气说”。同时认为易学之所以能用来筮占,关键在于它有与天相一致的属性,可以行施天道。而天道又是人道的原形,明天道便自然可知人道。据此来推断人事吉凶。在京房又将阳阴五行说引入卦气说中,借助天象与卦气考察人间灾祥,建立了以卦推天时、察人事的筮法体系,以达到明王道、正人伦的目的。经象数诠释改造后的易学获得了“六经”中特殊的地位,成为了儒学神学化的核心原典地位。此后,人们对于《周易》的象数日益受到重视,《周易》的神秘化进一步加深。人们不断用《周易》来解释政治、自然科学、推测人的命运,以易学解释灾异更成为社会的风尚,导致此后的易学走向神秘化,《周易》便成为了一门“考天时,察人事”的占卜之书,成为了算命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也是将哲学与数学结合在一起,使其哲学具有神秘主义倾向。这也意味着东西方的哲人都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汉时易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哲学观念。如春秋时,孔子提出了太极,以太极作为事物序列的首项存在,但因为经验理性不能证明事物序列的终极性,也不能确切证明事物序列的无限性。因此,对于事物序列是否有一个绝对起点的问题,就困扰着汉儒。汉儒提出了变化有一个开端,它起始于太极。《易纬·乾凿度》:“《易》始于太极。”但人类的理性矛盾也影响着汉儒,使得汉儒有时又认为在太极之前还存在着几个不同的阶段。《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纬·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即是说,太易时气还未出现,太初时才开始出现气,太始时开始出现有形的东西,太素时有形的东西开始按质的不同而出现分化。在太素之后万物成为有形有质的东西,这便是太极。《易纬·乾凿度》:“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其中,“易无形畔”指出易是“无”的存在,“易变而为一”应指由易的“无”变而有了混沌的一。“一变而为七”是说由太初至太始的变化共有七个阶段。“七变而为九”是说从第七阶段又可变化到第九阶段。“九者变之究也”是说九为气变之终,这时,又将复归于一。而一又是变化的开始,由此,一就是变化开始和终结处。针对太极之前即万物形成之前的情况,扬雄则认为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阶段,并称之为玄。《太玄攡》:“玄者,幽搞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搁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搞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天日迥形,刚柔接央。一生一死,性命莹矣。”“玄”在幽冥之中展开出万物而不是露其形迹,它凭借着虚空陶养出天体及其运行的规律;玄分化出阴阳,把气发布开来;阴阳一分一合,化生天地万物。于是天体的运行,昼夜的更迭,万物的盛衰,也就都确定下来了。 

而易就是变化,变化无处不在。《扬雄·太玄攡》:“(易)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欲违则不能,嘿则得其所者,玄也。”郑玄[1]还将变化分为三种情况:变易、简易、不易。“变易”是说,宇宙和人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简易”是说,尽管变很复杂,但任何复杂的现象都是由简单的现象复合而成,因此,我们可以把复杂现象还原为简单现象。“不易”是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但惟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这个能变万有的“变”,天地之间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它是永恒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捣之殊称”;变化就是物本身发生变化,似乎意味着变化不是物的存在。

而且,孔子未曾论述太极是“什么”。汉时,人们又将太极当作是气。《昭明文选注》:“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刘歆·钟律书》:“太极元气”;《周易正义·系辞上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而万物是两两分化而成,《易纬·乾凿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1]郑玄(公元127 ~ 200年),字康成,今山东高密人,著名易学家,经学家。他兼采用交辰说注《周易》,阐释《周易》经文及其原理,使《周易》出现了经传合著的本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