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正易心法》的易学思想

 虚心 2010-08-20

陈进国

内容提要:在道教易学史上,《正易心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正易”、“心法”和“消息”等概念已透露它“复归”汉代易学及糅合佛家心性之学的旨趣。该书并非“历诋先儒之失”,其主张用“活法”自悟易道,体现了一种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之觉性的意识。其虽建构了由“无”(无极)入“有”(太极)的宇宙化生模式,但又认为“人间万物”虚幻而无定实,而与佛教的缘起观有相契处。从符号象征的向度而论,该书所诠释的“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前者偏重于借“筮数”符号法象超验的形上界下坠为经验之现象界的过程,后者则是对现象界的生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数的逻辑推衍。

关键词:正易心法   道教易学   符号象征

    一      

在道教易学史上,《正易心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据《艺海珠尘》所载《正易心法》,旧题“麻衣道者纂,希夷先生受并消息”。宋《佛祖统记》卷43-44则述:“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极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有关该书的作者及其学术旨趣,历来颇有争议。宋时朱熹便疑其为戴师愈伪作,《朱文公文集》卷81《书麻衣心易后》则斥其辞“皆无理之妄谈”。受朱熹的儒家正统观念之影响,后世的王炎(宋)、陈振孙(宋)、郝敬(元)、惠栋(清)、胡渭(清)、姚际恒(清)等儒者都对之口诛笔伐。

但《宋史.太祖本纪》、《宋人轶事汇编》、《搜神秘览》、《混元仙派图》、《邵氏闻见录》、《贵耳集》、《湘山野录》及《洞微志》等则肯定麻衣道者著过《正易心法》,陈抟也曾师事麻衣道者。李潜(北宋)在认同该书为麻衣、陈抟之作的同时,颇是推崇其学术价值,称之“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翩然于羲皇心地驰骋,实物外真仙之书也”[①]。张栻(南宋)亦然,道“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②]宋陈显微的《周易参同契解》也多引该书,云其为麻衣、陈抟之作。今人李远国先生亦考证其确非伪书,系麻衣、陈抟之作。《正易心法》之“消息”,与宋代道士陈抟的《易龙图》、《先天图》、《观空篇》之思想一脉相承,并对其后学李挺之的卦变“反对”之学及邵雍的“先天心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

《正易心法》之“正易”一语,出于《易纬.乾坤凿度》:“黄帝曰:观上古圣,驱炯元化,劈惜万业,徒得为懋训,究体译元,肇颐浚澳,作沐悬心,输薄不息,以启三光,上飞龠风雨,下突渀河沱,得元气,澄阴阳,正易大行万汇生。”郑玄注云:“天下万汇易于世,为事几变易不定,能成万汇者。”[④]所谓“正易”,参《周易.乾凿度》文:“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无门,藏神无内……变易也者,其气也……不易也者其位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万物之宝。至哉易,一元以为元纪。”[⑤]再较之《正易心法》40章云:“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可知其为蕴涵元气阴阳的虚无凝聚之本体,而非指流行变化之气易。

所谓“心法”,则是源于佛教的概念。在五位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中,“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之识体,即精神活动之根本主体,亦称“心王”,是相对于“心所有法”(或称心数、心所,系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为“心所”所依。[⑥](如《阿毗昙心论.行品》云:“若心有所起,是心必有俱,心数法等聚”、“心不孤起,有数(心数)相应”)《正易心法》之“心法”,虽与佛教“心法”有异,但其所强调的是通过“心”之自悟(辞外见意),使心与心之对象 ̄ ̄“羲皇心地”中的卦画兆象产生同感。从书名可知,该书有将构成儒道之学源的《易》与佛教相糅合的倾向。

该书开篇即云:“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文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者,消息也。”就文体结构而言,《正易心法》乃是由“卦画”、“心法”、“消息”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的“消息”无疑是从汉象数易学之“卦气说”(即以“十二消息卦”解释天地之阳息阴消,阴息阳消的循环往复的规则)引申而来的,它不过是借“心法”对“羲皇心地”更进一步探玄颐奥罢。“正易”、“心法”和“消息”三个概念,已透露出该书的主旨所在。简要言之,《正易心法》是以汉代象数易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纳了佛教的心性学说,力图从卦画本身来体悟蕴涵宇宙天地之本质的易理。

贯穿该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反对以文字言辞来肢解《易》理,强调以心体悟卦象,“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正易心法》开宗明义:“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最后二章则道:“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首末两章相互呼应,揭橥了其论《易》的核心内涵,乃以“自悟”的“活法”来领悟易道。顺着上述理路,“心法”强调,六爻及六十四卦的设置,无非是以象征的手法来体现宇宙天地之阴阳运动的规则,因此要把握“合于自然”的易理,就不能为各类解卦之辞所迷误,而应注重对卦画的内在体悟。

陈抟在“消息”更集中论述了借“不言之教”解《易》的不二法门。如曰:“落处,谓知卦画实义所在,不盲颂古人语也……易道见于天地万物日用之间,能以此消息皆得赏用,方知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工夫也。”(1章消息)“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嘿观其象而已。”(3章消息)“不盲颂古人语”、“不作纸上工夫”、“不立文字”诸类说法,明显受到佛教及老庄之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的熏染。“消息”借助这种“遮诠法”,提出了在领悟“易道”或“自然之理”过程中如何超越言语文字的问题。如培根所强调的,语言文字所表诠的常有可能是种“市场假象”,如拦路虎一样抗拒着理解力。“消息”秉承“心法”的意思,进一步批驳了人们对于周孔《易》说的盲从倾向:“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4章消息)“苟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故曰: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变。”(41章消息)

这种敢不以先儒《易》说为权威的态度,无疑是《正易心法》被安上“历诋先儒之失”及“无理之妄谈”等恶名的因素之一。如郝敬道:“诋夫子《十翼》为一家言,离经叛道,莫此为甚。”[⑦]惠栋的火药味更浓:“以周孔为不足学而更向庖羲,甚矣!异端之为害也,不可以不辟。”“学者不鸣鼓而攻之,必非圣人之徒。”[⑧]彼番责难,与朱子心态一也,不过是门户之见罢了。《正易心法》的解经态度,实质与程朱理学之不滞于辞训、注重阐发义理的解经态度并不相悖。程颐说:“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盖始学时,尽是传授。后之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如《易》,《系辞》所以解《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⑨]朱子言及治《大学》时亦称:“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只如《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注解,有《惑问》,看来看去,不用《惑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⑩]由上知之,程朱也罢,《正易心法》也罢,都是强调:理解本文的意义不能囿限于语词本身,最终还必须付诸个体心灵生活之意指。或者说,“言传”是为了“意会”,这并不存在任何对坟典的诋毁之意。所不同的是,程朱体现了分析的思辨的理悟路向,而《正易心法》则流露出一种超越后天之是非知见、契证先天之觉性的意识。其主张用“活法”来自悟易道,实质是搁置了解析性的理悟方式而突出了超验性的证悟法门。

从符号解释学之视野论,《易》之卦画皆是抽象的人工符号。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不同的“解释处境”(传统)下总是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不稳定指示),这促成了后世意义解释的多样性。符号之“所指”与“能指”的不断“ 歧异”,意味着符号之意义也在“生成”过程中,即在不断地“远离”其最初的兆象。但如果符号之原初“所指”与后来的“意义生成”过于歧离,则符号的象征功能实际已不复存在。《易》之卦画蕴藏着先人“究天人之际”的信息,并非靠描述世界之表象的文字所能深刻表现的。在“周孔言语下拘变”,不过是以一种抽象符号来注解另一种抽象符号罢,而主体依然没有“置心物中”。因此问题在于如何用“心”去洞察卦象符号背后的真正“隐喻”,以体悟宇宙“生生”之理。《正易心法》“作不言之教”,透出它对《易》之符号象征的深刻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之卦画的原初意象,多少已体现于卦之爻辞等语言符号当中,《正易心法》未免有拘泥于物象而忽视卦爻辞的偏向,这使之聚敛着内在的张力。

 《正易心法》之另一值得注意的思想是:“心法”和“消息”互为纲纬,建构了以“无”为本,以乾坤一元之理涵摄阴阳和天地二者的易学体系。

熊十力曾云:“《易》之乾元坤元实是一元,非有二元。坤之元,即乾之元也。”“‘易有太极’,太极即乾元也,非更有为乾元之所从出者名太极也。乾道,进进也,变动不居也,生生不息也,故谓之元。坤实非元,其体即乾也。”《易》理乃基于乾坤一元之理。[11]《正易心法》基本沿袭了《易》的本体论。如“心法”一方面突出了乾坤体性乃天地自然的真体(“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20/21章)乾坤之真体实归于一元之易理,乃阴阳变化的本根(“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40章);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乾坤与阴阳的内在同一性(“奥乾与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至于六子,即是阴阳偏陂反侧,不平之名。”10/11章)。与“心法”论纲相应,“消息”则具体吸纳了《易纬.周易乾凿度》、《冲虚至德真经》(即《列子》)中“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的化生理论。

《冲》卷一云:“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四库本《周易乾凿度》文作“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凿》文为“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凿》文在“重浊者下为地”下作“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12]《凿》和《冲》建构了“太易(未见气) ̄太初(气之始) ̄太始(形之始) ̄太素(质之始) ̄浑沦(易)”之先天的形上世界的结构模式,并从数的向度分辨了由“易 ̄一 ̄七 ̄九 ̄一(意象天地、乾坤、阴阳)”的后天的形下世界之逻辑生成。从宇宙论分析,“太易”即是不规定的纯粹的“无”。“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状态,表述的正是“无”在“化”前超乎经验的状态(即“始”),它是由“无”入“有”的最高临界点。而“一”即是太极、元气,是一种决定状态的“有”,它则是离“无”成“有”的最初的关节点。已成之天地、乾坤体性、阴阳是主体所能把握的实体化的“有”。从“无”入“有”的过程即是宇宙由超验的形上界下坠、并衍生经验之形下界的历时态。[13]

“消息”几乎遵从《凿》、《冲》,但又有所侧重。其云:“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者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是即字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扬雄为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道家亦以日月为古之易字,盖其本阴阳而言也。”(40章消息)又曰:“太初者气之始,是为乾;太始者形之始,是为坤,皆本之自然,无所假合也。故其卦画纯一不驳,倒正不变,是名真体。六子假乾坤以为体,重卦合八卦以为体。若分而散之,则六子重卦皆无体也。若今天地清明,阴阳不杂,则六子何在?六子不交,则品物何在?以是知人间万物悉是假合阴阳一气,但有虚幻,无有定实也。”(20/21章消息)上述宇宙化生模式,大抵可归纳为“大易(未见气,太玄,希微玄虚凝寂,无极) ̄一(太极,乾坤一元,阴阳之纯气) ̄阴阳相错(不平之气,亦可称二) ̄人间万物(天地人,亦可称三)”。可见其几近于借鉴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化生图式。其解“大易”为“太玄”,强调了它虽为“有”(太极,物之理)之真体,却具本“无”的玄虚凝寂状态,这其实跟《系辞》的“易无体”、陈抟《观空篇》的“有者以无为本”及《无极图》“复归无极”等理念相契,并已合宋“由无极而太极”的流行说法。[14]

所不同的是,《系辞》、《周易乾凿度》及郑玄注、《列子》等并未指斥实体性之“有”为虚幻,经验可知的“有”是蕴存着乾坤体性的实有。而“心法”和“消息”在承认形上界的“本无”状态及乾坤之真体(元)涵藏阴阳体性、创生人间万物的同时,却又认为“人间万物”是阴阳纯气假合的产物,故虚幻而无定实。这其实也否认了已“化”的万物“分有”自性或实体性的存有,而与佛教的缘起观有相契之处:人间万物虽“有”(色),却是“假有”(空)。《正易心法》突出宇宙论能统摄存有论(从无入有)的同时,又凸显了本体界同现象界歧离的一面,从而具有反本质的倾向。

在确立由“无”(大易)入“有”(太极)之衍生模式后,《正易心法》还从数字符号的向度对乾坤一元构建宇宙万有、创生万物进行逻辑地推阐。

    32/33章云:“数成于三,重之则六,其退亦六,是为乾坤。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其“消息”道:“夫气之数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无以加矣。重之则为六也。然三少阳也,六太阳也;三春也,六夏也。此乾之数也,是为进数。其退亦六。三少阴也,六太阴也;三秋也,六冬也。此坤之数也,是为退数……大抵物理其盛衰之数相半,方其盛也既以此数,及其衰也亦以此数。”推敲一下,此乃通过乾坤卦数的推衍,来象征天地生成演化之理。太极即是天地、阴阳未分圆融和粹之法象,其“气之数”为一;其中又包统天地阴阳已分辨之象,其“气之数”为二。当乾坤破体,“阴阳错行,天地大骇”(11章消息),也即少阴与纯阳或少阳与纯阴错杂时,便衍生日月雷风山泽等质料物。用卦象表征之,即是所谓的六经卦(六子);以易数言之,谓之“成于三”。而乾坤进退数皆为六,系指六十四重卦之各爻数为六,重卦则法象具体之人间万物。一二三六各数的变化,其实就是乾坤之阴阳体性衍释的数理符号之象征,是物理所以盛衰之依据。(“消息”称:“数之所以明理也。”)《正易心法》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征宇宙“生生”之理,无疑跟《系辞》的“太极生两仪”之偏于义理的分析图式颇有差异。

《正易心法》还特从“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来象征天地生成变化之理。

所谓“天地之数”,即是“五行之数”或“生成之数”、“刚柔之数”。一方面,“天地之数”乃由“气变(无形之天)”至“形变”(有形之天地人)之过程的数理呈现,这其中实蕴涵着阴阳进退、消息之理,五行之共生共成之规以及四时节气变化之则(参37章“消息”糅合汉易的“卦气”学说,并结合陈抟《易龙图》三变之“河图”数言生数与成数的合成)。而作为法象天地万物之“生生”过程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即是依天地之数理而推衍的(如19/39 章消息就借鉴汉易八宫卦法,从八宫卦序的数理变化,揭示天地之阳消阴息、阳息阴消的过程)。另一方面,“天地之数”也是共时态的“天圆地方”(四方、四维、中央)之宇宙时空结构的数理模写:“凡丽于气者必圆,圆者径一而围三。天所以有三时者,以其气也;凡丽于形者必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地所以有四方者,以其形也。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何谓十?盖有四方则有中央,为五。有中央四方,则有四维,复之中央是为十也。”(34章消息)气与形为时空之载体,“天地之数”明其生成之数也。天数与地数之合成也即是宇宙化生之理。

再者,“天地之数”是蕴涵并贯通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与人事(吉凶)之数,决非形下的经验之数,而具有形上的超验性质。如38章云:“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其“消息”曰:“生数谓一二三四五,阴阳之位也,天道也;成数谓六七八九十,刚柔之德也,地道也。以刚柔成数而运于阴阳生数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凶叶应而天下之事无能逃于其间矣。”“天地之数”既体现了天道与地道的内在的同一,又是人事之吉凶在经验层面上的显露。生数与成数的“和合”,法象的乃天地人三才的“和合”。

次论“大衍之数”。35章云:“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其注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挂一而不用。不用之义,学者徒知一为太极不动之数,而不知义实落处也。何则一者数之宗本也?凡物之理无所宗本,则乱。有宗本焉,则不当用,用则复乱矣……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动之理。”大衍之数不用之“一”,表征的是万物之宗本,它如车轮之运辂,如器之柄,如无为之君主。既为物理之宗本,又何以不动?“消息”接而道:“八卦经画二十四,重之四十八。又每卦八变,六八四十八,则四十八者八卦数也。大衍之数五十者,半百一进数也。其用四十九者,体用之全数也。五十除一者,无一也,易无形埒是也。四十九有挂一也者,有一也,易变为一是也。一不用者,数之宗本也。可动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数变以占诸卦也。一变为七,七变为九,此之谓也。今筮者于五十数先填一于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却于四十九数中除一而终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数,曾不知本卦之本数也,以致误填一于八卦数中,遂有五与九之失也。”作为占筮用的“大衍之数”实质法象宇宙生成之理。“大衍之数”不用之“一”,象征的是“无形埒”、“无形畔”的“易”,即上文之“大易”,即所谓的“无”、“无极”、“希微玄虚凝寂”,而“无”本无规定(如其喻君“无为”),故虽为宗主而不动不用,故文中称“无一”。而“四十九”亦是体用之全数,四十八为八卦数,是余数而非正数,为用数;所存之“一”喻指“易变”,概指阴阳之纯气、乾坤一元、真体,为体数,故文中称“有一”。因此,“大衍之数”其实统摄宇宙由“本无”(无一)入“本有”(有一)的化生原理。就宇宙论层面看,“无一”最为根本;然就存有层面而论,“有一”亦属核心。相对于形下界的有对有待而言,二者皆是无待无对。

至于“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的关系,《正易心法》似未涉及,但由上推知,在《正易心法》特别是陈抟之“消息”处,“大衍之数”范畴偏于借“筮数”符号法象超验的形上界(本体界)下坠为经验之现象界的过程,而“天地之数”侧重对现象界的生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数的逻辑推衍。前者以四十八为八卦数,然八卦实皆含“天地之数”即阴阳之数,二者又有同一性。故23章“消息”称:“尝密探宣尼,述九卦,以‘履’为用九,‘谦’用十五,‘复’用二十四,皆《龙图》大衍定数。”(陈抟《易龙图》皆以天地阴阳之数论生成)盖“天地之数”,实存“大衍定数”尔。欲理解《正易心法》之数理,似不能执著于五十或五十五等具体可数之数,而应从符号象征的向度来理解其蕴藏的宇宙生成演化之理。

诚如学者们所言:“因为宋代的图书易学有一些难解之谜,谜底似乎都与道教有关,所以道教易学也就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越来越受到它应该受到的关注。”[15]要解开宋代图书易学的难解之谜,扫除罩在陈抟的《易龙图》、《无极图》、《正易心法》这样重要的道教易学著作之上的误解无疑是必要的。以陈抟为代表的宋代道教学者融合儒释道及向心性之学发展的理路,正体现了宋代学术思潮的变迁趋势。其重自悟“心法”及象数符号的易学解释模式,不仅使道教与易学的交融更加紧密,而且深入地推动了宋代抽象思维水准的提高。


[①]《正易心法.跋》,见吴省阑、泉之辑:《艺海珠尘》,木集,经部易类,清嘉庆中彝堂藏版,第22页,下文引《正易心法》文章,皆见《艺》本。

[②] 胡渭:《易图明辨》卷10引,巴蜀书社1991年9月版,第253页。

[③] 卿希泰、詹石窗二先生在《哲学研究》1988年11期刊《心法与<易>学》,曾论及《正易心法》的作者问题及其内丹修炼思想。而李远国先生在《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4期曾发表《<正易心法>考辩》文,主张《正易心法》为麻衣、陈抟之作,近李氏又在《道家文化研究》11辑刊《陈抟易学思想探微》,对《正易心法》与佛学之关系有所论述。

[④] 《易纬》(包括《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等篇及郑玄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七,易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53册,第828-829、866页。

[⑤] 同上。

[⑥] 参见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160页。

[⑦] 胡渭:《易图明辨》,第273页。

[⑧] 惠栋:《易汉学》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六,易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52册,第365-366页。

[⑨] 《二程遗书》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127页。

[⑩] 《朱子语类》卷14,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第257页。

[11] 参见《十力语要》卷1、卷4,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第9、362页。

[12] 张湛《列子》注云:“此一章全是《周易乾凿度》也。”孙诒让曰:“此章与《周易乾凿度》文同。”《列子》成文晚于《周易乾凿度》,因《正易心法》云其说“本于《冲虚真经》”,故本文引《列子》文。参见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卷1,中华书局放1979年10月版,第5-9页。 所引《凿》文,见《易纬》第868页。

[13] 有关《易纬》之有无之辨,可参见丁四新:《郑氏易义.本无论》,武汉大学1996年度硕士论文,未刊稿。

[14] 郑玄注云:“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见《乾坤凿度》卷上注,引处同(4),第826页。

[15]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1辑《编者寄言》,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第1页。
 
 
正 易 心 法
麻衣道者
羲黄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
六画之说,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
卦象示人,本无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会。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
六十四卦,无穷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
消息卦画,无止于辞。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脉,理则昭然。
经卦重卦,或离或合。纵横施设,理无不在。
乾坤错杂,乃生六子。六子则是,乾坤破体。
粤乾与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
至于六子,即是阴阳。偏陂反侧,不平之名。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非特乾坤,六子训释。
坎兑二水,明须识被。坎润兑说,理自不同。
钻木凿井,人之坎离。天地坎离,识取自然。
八卦不正,天地雷风。一身一物,便具八卦。
卦有反对,最为关键。反体既深,对体尤妙。
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其为名义,无不反对。
诸卦名义,须究端的。名义不正,易道悬绝。
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参。
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
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
卦义款审,须求变复。不唯辞合,义实通明。
古今传易,舛讹为多。覆畜八体,最为害义。
画卦取象,本为特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
中爻之义,足为造化。纳音切脚,其理则一。
反对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余,气序自然。
每卦之体,六画便具。天地四方,是为六虚。
乾坤六子,其象与数。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爻数三百,八十有四。以闰求之,其数吻合。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尽纯为垒,是为闰数。
一岁之数,三百六十。八卦八变,其数已尽。
数成于三,重之则六。其退亦六,是为乾坤。
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
凡具于形,便具五数。五数既足,十数乃成。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卦数占卦,之理自然。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应数倍数,亦明特时。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即是卦妄,宜究其实。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
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
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