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正易心法》与七变为九[转]

 johnney908 2014-12-17

 《正易心法》基本沿袭了《易》的本体论。如“心法”一方面突出了乾坤体性乃天地自然的真体(“六十四卦,唯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20/21章)乾坤之真体实归于一元之易理,乃阴阳变化的本根(“名易之义,非训变易,阴阳根本,有在于是。”40章);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乾坤与阴阳的内在同一性(“奥乾与坤,即是阴阳圆融和粹,平气之名。至于六子,即是阴阳偏陂反侧,不平之名。”10/11章)。与“心法”论纲相应,“消息”则具体吸纳了《易纬.周易乾凿度》、《冲虚至德真经》(即《列子》)中“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的化生理论。
   《冲》卷一云:“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四库本《周易乾凿度》文作“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凿》文为“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注:1*7=7,7*7=49, 9*9=1)。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凿》文在“重浊者下为地”下作“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凿》和《冲》建构了“太易(未见气)->太初(气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浑沦(易)”之先天的形上世界的结构模式,并从数的向度分辨了由“易->一->七->九->一(意象天地、乾坤、阴阳)”的后天的形下世界之逻辑生成。从宇宙论分析,“太易”即是不规定的纯粹的“无”。“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状态,表述的正是“无”在“化”前超乎经验的状态(即“始”),它是由“无”入“有”的最高临界点。而“一”即是太极、元气,是一种决定状态的“有”,它则是离“无”成“有”的最初的关节点。已成之天地、乾坤体性、阴阳是主体所能把握的实体化的“有”。从“无”入“有”的过程即是宇宙由超验的形上界下坠、并衍生经验之形下界的历时态。
  “消息”几乎遵从《凿》、《冲》,但又有所侧重。其云:“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也。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中为人......谓之易者,知阴阳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说本于《冲虚真经》,是为定论。学者盲然不悟,乃作变易之易,是即字言之,非宗旨之学也。唯扬雄为书拟之曰太玄,颇得之。道家亦以日月为古之易字,盖其本阴阳而言也。”(40章消息)又曰:“太初者气之始,是为乾;太始者形之始,是为坤,皆本之自然,无所假合也。故其卦画纯一不驳,倒正不变,是名真体。六子假乾坤以为体,重卦合八卦以为体。若分而散之,则六子重卦皆无体也。若今天地清明,阴阳不杂,则六子何在?六子不交,则品物何在?以是知人间万物悉是假合阴阳一气,但有虚幻,无有定实也。”(20/21章消息)上述宇宙化生模式,大抵可归纳为“大易(未见气,太玄,希微玄虚凝寂,无极)->一(太极,乾坤一元,阴阳之纯气)->阴阳相错(不平之气,亦可称二)->人间万物(天地人,亦可称三)”。可见其几近于借鉴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化生图式。其解“大易”为“太玄”,强调了它虽为“有”(太极,物之理)之真体,却具本“无”的玄虚凝寂状态,这其实跟《系辞》的“易无体”、陈抟《观空篇》的“有者以无为本”及《无极图》“复归无极”等理念相契,并已合宋“由无极而太极”的流行说法。
  所不同的是,《系辞》、《周易乾凿度》及郑玄注、《列子》等并未指斥实体性之“有”为虚幻,经验可知的“有”是蕴存着乾坤体性的实有。而“心法”和“消息”在承认形上界的“本无”状态及乾坤之真体(元)涵藏阴阳体性、创生人间万物的同时,却又认为“人间万物”是阴阳纯气假合的产物,故虚幻而无定实。这其实也否认了已“化”的万物“分有”自性或实体性的存有,而与佛教的缘起观有相契之处:人间万物虽“有”(色),却是“假有”(空)。《正易心法》突出宇宙论能统摄存有论(从无入有)的同时,又凸显了本体界同现象界歧离的一面,从而具有反本质的倾向。
  在确立由“无”(大易)入“有”(太极)之衍生模式后,《正易心法》还从数字符号的向度对乾坤一元构建宇宙万有、创生万物进行逻辑地推阐。
         32/33章云:“数成于三,重之则六,其退亦六,是为乾坤。凡物之数,有进有退,进以此数,退以此数。”其“消息”道:“夫气之数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无以加矣。重之则为六也。然三少阳也,六太阳也;三春也,六夏也。此乾之数也,是为进数。其退亦六。三少阴也,六太阴也;三秋也,六冬也。此坤之数也,是为退数……大抵物理其盛衰之数相半,方其盛也既以此数,及其衰也亦以此数。”推敲一下,此乃通过乾坤卦数的推衍,来象征天地生成演化之理。太极即是天地、阴阳未分圆融和粹之法象,其“气之数”为一;其中又包统天地阴阳已分辨之象,其“气之数”为二。当乾坤破体,“阴阳错行,天地大骇”(11章消息),也即少阴与纯阳或少阳与纯阴错杂时,便衍生日月雷风山泽等质料物。用卦象表征之,即是所谓的六经卦(六子);以易数言之,谓之“成于三”。而乾坤进退数皆为六,系指六十四重卦之各爻数为六,重卦则法象具体之人间万物。一二三六各数的变化,其实就是乾坤之阴阳体性衍释的数理符号之象征,是物理所以盛衰之依据。(“消息”称:“数之所以明理也。”)《正易心法》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征宇宙“生生”之理,无疑跟《系辞》的“太极生两仪”之偏于义理的分析图式颇有差异。
《正易心法》还特从“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来象征天地生成变化之理。
  所谓“天地之数”,即是“五行之数”或“生成之数”、“刚柔之数”。一方面,“天地之数”乃由“气变(无形之天)”至“形变”(有形之天地人)之过程的数理呈现,这其中实蕴涵着阴阳进退、消息之理,五行之共生共成之规以及四时节气变化之则(参37章“消息”糅合汉易的“卦气”学说,并结合陈抟《易龙图》三变之“河图”数言生数与成数的合成)。而作为法象天地万物之“生生”过程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即是依天地之数理而推衍的(如19/39 章消息就借鉴汉易八宫卦法,从八宫卦序的数理变化,揭示天地之阳消阴息、阳息阴消的过程)。另一方面,“天地之数”也是共时态的“天圆地方”(四方、四维、中央)之宇宙时空结构的数理模写:“凡丽于气者必圆,圆者径一而围三。天所以有三时者,以其气也;凡丽于形者必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地所以有四方者,以其形也。天数三重之则六,地数五重之则十。何谓十?盖有四方则有中央,为五。有中央四方,则有四维,复之中央是为十也。”(34章消息)气与形为时空之载体,“天地之数”明其生成之数也。天数与地数之合成也即是宇宙化生之理。
  再者,“天地之数”是蕴涵并贯通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与人事(吉凶)之数,决非形下的经验之数,而具有形上的超验性质。如38章云:“卦位生数,运以成数,生成之数,感应之道。”其“消息”曰:“生数谓一二三四五,阴阳之位也,天道也;成数谓六七八九十,刚柔之德也,地道也。以刚柔成数而运于阴阳生数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凶叶应而天下之事无能逃于其间矣。”“天地之数”既体现了天道与地道的内在的同一,又是人事之吉凶在经验层面上的显露。生数与成数的“和合”,法象的乃天地人三才的“和合”。
  次论“大衍之数”。35章云:“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数,理自不动。”其注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挂一而不用。不用之义,学者徒知一为太极不动之数,而不知义实落处也。何则一者数之宗本也?凡物之理无所宗本,则乱。有宗本焉,则不当用,用则复乱矣……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动之理。”大衍之数不用之“一”,表征的是万物之宗本,它如车轮之运辂,如器之柄,如无为之君主。既为物理之宗本,又何以不动?“消息”接而道:“八卦经画二十四,重之四十八。又每卦八变,六八四十八,则四十八者八卦数也。大衍之数五十者,半百一进数也。其用四十九者,体用之全数也。五十除一者,无一也,易无形埒是也。四十九有挂一也者,有一也,易变为一是也。一不用者,数之宗本也。可动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数变以占诸卦也。一变为七,七变为九,此之谓也。今筮者于五十数先填一于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却于四十九数中除一而终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数,曾不知本卦之本数也,以致误填一于八卦数中,遂有五与九之失也。”作为占筮用的“大衍之数”实质法象宇宙生成之理。“大衍之数”不用之“一”,象征的是“无形埒”、“无形畔”的“易”,即上文之“大易”,即所谓的“无”、“无极”、“希微玄虚凝寂”,而“无”本无规定(如其喻君“无为”),故虽为宗主而不动不用,故文中称“无一”。而“四十九”亦是体用之全数,四十八为八卦数,是余数而非正数,为用数;所存之“一”喻指“易变”,概指阴阳之纯气、乾坤一元、真体,为体数,故文中称“有一”。因此,“大衍之数”其实统摄宇宙由“本无”(无一)入“本有”(有一)的化生原理。就宇宙论层面看,“无一”最为根本;然就存有层面而论,“有一”亦属核心。相对于形下界的有对有待而言,二者皆是无待无对。

三反四复
“三反四复”之一语,已成为通俗之口头禅,几人人能言之,而人人不能知之。即向来说《易》者,亦皆含糊其辞,而未有切当之解释。致学者若明昧,似或心知之而口不能言之。于是至浅至显之理,遂若极玄极妙,而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是皆不善解释之故也。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八卦之画止于三。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三才之道备矣。兼三才而两之,故重卦之画限于六,而以六五为天,四三为人,二初为地,仍三才之义也。三反四复,则以三画卦言之。如三画皆奇为乾卦,初变为巽,二变为艮,三变则为坤。三画皆偶与乾卦三奇相反矣,故曰“三反”。至四变,则坤又变为震。是初爻又复为奇,故曰“四复”。若以六画卦言之,则复在七,而反在六。故复卦曰“七日来复”,剥卦曰“穷上反下”。然不曰“六反七复”,而仍曰“三反四复”者,则以其数仍不出三与四也(注:所谓一四七奇诡之道者乃在于三爻满,四爻启动新的方向,对于六爻卦的七爻也是如此原理)。如八宫卦变,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三变而下卦之乾,反为坤矣。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至火天大有。四变而下卦之坤仍复为乾,故亦曰归魂。六者数之极,穷上反下。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往复,如环无端。故以六爻之义言之,而反复则在中之三四两爻。《乾·九三》:“乾乾终日,反复道也。”乾乾者,上乾下乾。上乾谓四爻,下乾谓三爻,皆人爻也。天地之道,反复皆在于人。故以乾四之坤初为复。“七日来复”,亦即乾四之复也。乾三之坤上为剥。“穷上反下”,亦即乾三之反也。乾父坤母,具六子之爻,三四为坎离爻(详见《易楔》),必三四反复,水上火下,而后既济之道成,阴阳乃循环而无穷。故三反四复,语意虽极浅近,而蕴义宏深。于理象气数,无不有重要之关系。孔子赞《易》以垂教万世,尤重在三四两爻。故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道即三四两爻)”。于洛书卦数,震居三而兑居四。震仁兑义,亦在三四两位。六十四卦之变化,胥出于此。详言之更仆难尽。兹但发其端,并参观前一条,亦可为隅反之一助矣。

注:大衍之数49,其用48,乃是八卦之数,因为八卦每卦六爻,乃有48爻。此外,可与京房纳甲有关,共有48个干支组合,剩余的一或者12个干支站位乃“宗本”之数,乃“有一”,故也可不用。其法可参考弦图,其有49格,用只有48格,49分之一分割无穷,用48也为无穷,故“八本非八,其积无量”,另八卦八分之一分割无穷,用7也为无穷,7分之一分割无穷,用6也为无穷,依次至于二分无穷,复归于一,一分则稳衡不动,也为“有一”之不用。或者起源于弦图,弦图有顶点数为64,方格数为49,“变”必须得有参照,所以一变至少得有“二”个东西,而七变则至少得有8个按顺序递生而互不相同的东西,这和八卦的顺序排布暗合,一变而为七,由乾坤共合成之存(先天太极)产六子卦共有七位,七变而为九,八经卦两两相重共64卦而49个方格,取余为九,九变而复为一乃64卦拉出中宫有81站位,九九归一而复归于一,类似解释“九变”当有十数,十数相迭而有百数,百数阴阳各半乃各有50,故九变归一暗合阴阳大衍。

   很明显,给不同的国家着色,实际上也是给球面上的国家进行分类。可见在分布在平面或球面上是的物质应是“四行”的。在一维的直线上,相邻线段的最少分类是“二行”的。在一封闭曲线上的线段应该是“三行”的。我猜想若是将一实心体切成许多小块,如果给这些小块着色,则应该是五色即可使相邻两小块区别开来。相邻的两小块指有公共面。只有有限个公共点或者有限条公共线,不能算是相邻的小块(均是多面体)。也就是说,三维实心体,若是由有限个小多面体堆砌而成的话,那么这些小多面体必是是可五着色的。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地图是画在欧拉示性数<2的曲面上,地图着色问题反而容易解决.例如,环面上地图正确着色,要且只要7种颜色;单侧克莱因瓶上地图着色的种数是6.环面上地图正确着色,要且只要7种颜色,这个结论非常有价值,7种颜色若再加上维持环面结构的“内空”(内太极)和“外空”(外太极),则应数九,人体消化道和皮肤实际上构成一以口腔和肛门为节点的近似环面结构,有数7和数9的基本规律也非常正常。实际上人口为兑,肛门为魄门也对应兑,海底,上颚都可对应山泽通气,其舌顶上颚与尾闾弯屈性状恰好构成完整s线结构,而口和肛门皆是内外表皮相衔接的地方,皆属于兑有其合理之处,另八卦命形中以兑为泽,泽有吞吐之巧,恰应口和肛门的功能。

  乾坤共合成之太极站位八纯卦中两卦合占七变而有七佛护体,而其余六子卦各占七变,乃其中各有八卦,其相应乾坤卦乃共占一变,其余六卦每卦一变,共49变。凡49变满则进入下一层个别某物之无,可无限循环,也可闭锁于几个循环之间。实际上干支别数乃干从支数,实际上是立位于地支为主导的数,地支为阴,乃从阴体,故天地间事物演化积满49变则进入新一轮循环,则以49变为满数,减去从天干地支所积之变,以变之余数定纳音之数,实为干支形盘的伴随数,其类似现今量子力学所曾经研究之导航波(最早由德布罗意提出,后丢弃,乃非向量波),时时伴随而存,因此其必须要顺生一位作为未来信息的作用以为援引,以成先机,所以纳音站位于灵,而万事万物莫不循机而动,其机乃阴阳相互作用的通道,纳音五行必然对应零中全五行。

  男周期八女周期七从体用角度可以解释得通,就八卦而言,乾坤体一而用二,则言女,能孕育后代,乃以乾坤为一,其用数七(体用阳)。言男,乃以乾坤为二,则用数八(用用阴),故男周期为八——有点类似于八度和七声音阶的关系。周期八和周期七统一于弦图和64卦方步周天图,其变分阴阳相间而存,体16而满15变,凡阴而用七数,凡阳则用八数。八宫卦中,每一宫位所零八卦生成均存在体七用八的问题,因为1/7可展开成无数1/8的递归剖分,到二维角度也便存在49和64的差异。佛祖东西南北各走七步的传说以及每方七宿共28星宿的说法都与弦图有着密切的关系。瑜伽认为我们有七个身体:肉体的、以太的、魂魄的、精神的、灵性的、宇宙的和涅磐的。另外,七佛护体、七星挂珠等都与七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发现了七个主要电子层和OSI七层模型、古代有七重天、七级浮屠、七声音阶、算盘七颗珠(二颗权珠五颗数珠应三五之数)、铁核为核反应最终稳定产物为7*8=56(很多行星的内核)等——金性最坚固,最后生成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