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芝润斋 2021-08-02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清 僧装地藏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藏

《西游记》小说借五庄观镇元大仙之口说出唐僧的前世是 “金蝉子”,其身份乃是佛的“第二个徒弟”。如:

(第二十四回)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 故此是为故人也。”

佛教中对追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诸罗汉并无“第二”之说,如来佛的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其分别被称 为“某某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可见“佛的第二个徒弟”乃是小说家杜撰。虽然如此,但小说家赋予了“金蝉子”这一名号谐音、昆虫的特性及暗合佛经典故等三方面的寓意。

首先,“蝉”是禅的谐音,“禅子”即僧侣;“金” 代表高贵,以此说明其身份。如唐代皎然《闻钟》诗: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又如唐代姚合《寄题尉迟少卿郊居》诗:“隅坐唯禅子,随行只药童。”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汉 白玉蝉 首都博物馆藏

其次,世人对自然界中蝉的独特习性有所认知, 并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蝉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没有成蛹的过程。蝉卵在地下孵化, 幼虫破土而出后爬至树干上,经蜕皮羽化而成为成虫。古人常将蝉的这种生命周期过程赋予强烈的寓意,希望灵魂能在死后如蝉一样脱离肉体而不灭并获得新生。汉代时人们就将玉蝉作为琀置于死者口中,寓指亡者精神不死,将再生复活。如首都博物馆藏一件长 6.2、宽 3.6 厘米的汉代白玉蝉就是此 类玉琀。小说家不仅借此观念和成语“金蝉脱壳”来表达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更是借此比喻唐僧通过取经修行的磨难实现“脱胎换骨”而最终成佛的过程。从小说的文本中可知,作者是知道“金蝉脱壳”一词的,如:

(第二十回)那怪慌了手脚,使个金蝉脱壳计, 打个滚,现了原身,依然是一只猛虎。

另一方面,蝉的成虫依靠吸食树汁生存。但古人误以为其食用“露水”而认为其“居高饮清”,并以其象征高洁的人格。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蝉象征高洁的社会风气十分流行,文献中也有记载。如《汉书·燕 刺王刘旦传》记载:“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 皆号侍中。”《后汉书·舆服制下》记载:“侍中、 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 冠。”因冠上有蝉纹装饰,故称蝉冠。后代常常以“蝉冠”比喻显贵、高官。唐代钱起《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 解蕙带,三入偶蝉冠。”宋代苏辙《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龙袞蝉冠, 遂以往襚”等。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北朝 蝉纹金质冠饰 长 5、宽 4.8 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东晋 蝉纹金珰 南京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 20 世纪 60 年代初出土于北京顺义临河村北朝墓的蝉纹金质冠饰,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 1998 年南京仙鹤观 6 号(高悝夫妇)墓出土的东晋泰和六年(371) 蝉纹金珰,此二冠饰均是对文献记载的佐证。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历代帝王图摹本 曹丕像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历代帝王图摹本 刘备像(局部)

其使用情况可参见《历代帝王图》。相传此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其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画作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画面 从右至左主要描绘了 13 位帝王像: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 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 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各帝王图前均楷书榜题文字,且帝王像旁均有人数不等的随侍相随,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组人物。从其中部分帝王所戴之冕旒冠上亦可见其饰有蝉纹。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东魏北齐时期 蝉冠菩萨像及其冠饰 通高 120.5 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东魏北齐时期 蝉冠菩萨像及其冠饰 通高 120.5 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当时佛教造像。如山东省青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尊 1996 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 北齐菩萨立像,其残损的宝冠中装饰有蝉纹。又如山东博物馆收藏有 一件 1976 年出土于博兴县龙华寺遗址的东魏至北齐时期石雕蝉冠菩萨像,其冠上也装饰蝉纹。

《西游记》中唐僧金蝉子之名的文化背景和文物解读

明 玉叶金蝉 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时人们仍十分喜爱以蝉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代玉叶金蝉。其于 1954 年出土自苏州明代弘治年 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被认为是墓主人的发饰。作品表现的是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似 在奏鸣;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 1.7、宽约 0.8 厘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蝉站立在透明的玉叶上。玉叶长 5.2、 宽约 3.2 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 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 0.2 厘米,分为八瓣。 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 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 得圆润光滑。整件作品制作技术十分复杂,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 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通过这件略早于小说《西游记》成书时间的工艺品,可知明代时人们不仅对蝉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十分喜爱这一题材。

第三,“金蝉子”也是暗合《金刚经》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等典故的。《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记载:“'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陈秋平对“身相”的注释是:身之相貌,并将这段内容译作白话文:“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 性。’”小说家却将《金刚经》中的“身相”依据字面之意将其解 释为“唐僧的肉身”,以唐僧“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的缘故引发“凌 云渡漂死尸”的故事,故事中的“彼岸”一词除了指“水那边的陆地” 这种字面意之外,在佛教中蕴含着解脱和死亡双重含义。如:

(第九十八回)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 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 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 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 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 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 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