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英国当大学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脩姱 2021-08-02

这是洋红的第15篇原创文章

来英国大学面试之前,我没有来过英国。面试成功后,顺利办理了五年的工作签证,来英国入职了。现在已经工作一年半了。杜伦大学商学院的管延军教授提到,在国内大学任教四年,刚来英国萨里大学任教时,适应的前两年是很痛苦的,也有很多的自我怀疑。而我是刚刚博士毕业就来英国入职,之前也没有工作经验,在英国任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因为我在香港读博士期间经历了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在英国的日子已经是岁月静好了。我不会用痛苦去形容自己的适应期,只是有些不容易罢了。

一个人孤身来到英国,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工作和生活,对我来讲,并也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做出这个决定,就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样,心里想来就来了,心里上没有什么负担。初来乍到,需要适应这个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个适应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来的前三个月,我感觉我每天都跟梦游一般,似梦似醒,感觉像是一滴油漂浮在水上,不能跟环境融为一体。当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时候,是需要一点时间让自己去慢慢熟悉这个环境,慢慢产生安心的感觉。

图片


适应语言环境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说英语的环境里长期生活过,偶尔去国外旅游打卡不算的。在国内读书时不上英语课大概也没有说英语的机会。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上课和学术讨论,也基本不会说英语的,日常交流我用的是普通话和粤语。可见,我来英国之前,不怎么说英语的。刚来到英国后,当一切交流都需要用英语进行的时候,有时候想表达的时候,还真的不一定就可以很快表达出来。跟“书到用时方恨少”类似,我是话到嘴边,不知道怎么表达好。来久了之后,说多了表达就顺畅了很多。相比之下,书面表达就容易多了。好歹博士论文也是用英语写的,而且在香港期间写邮件也都是用英语写的,书面英语交流的能力还是具备的。但是交流不只是需要英语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个是需要自己揣摩的。

图片


适应文化环境

从英国大环境来看,这里注重人人平等,大家差别很小的。大学老师的收入并不会比很普通的工作者收入高多少,很难是一般人的两倍。加上苏格兰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也有免费的医疗,大家过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的。类似地,我的芬兰学生告诉我,在芬兰可以给总统写信,是可以期待总统真的回信的。我还跟一个芬兰朋友确认了这点,更惊悚得知,大家把总统就当个普通人的。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呀!在人人平等的氛围下,学生不会对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尊重。我也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我是比较适应这种平等的文化环境的。可喜的是,我的观念和我所处的大环境下的观念,在人人平等这个方面,是很吻合的。

图片


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读博士的时候除了做科研,也有过教书的机会,但是真正当老师了,工作的内容是大不一样的。整个工作环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方面突出就可以的。工作的内容分为科研、教学和行政三块的。科研和教学各占40%的工作量,行政占20%的工作量。工作了之后,用来做科研的时间大幅减少了,时间也很分散,这对刚入职的我确实是一个挑战。好在英国的学期比较短,暑假比较长,暑假是做科研的好时机。

教学的挑战之一是因材施教,适应这边的教学风格。我教过一年级、四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班。即便是用同样的参考教材,我需要根据听众的特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每门课有课代表,课代表可以在正式的师生会议上提他们喜欢什么风格,希望课程怎么教,老师们也需要灵活做出调整。除此之外,我每年去位于中东的卡特尔校区教课一周,迄今为止,我去了两次多哈了。不管教哪个年级的学生,想通的地方是多讲真实的商业案例,多与学生互动。

图片

真正有挑战的事情是处理各种跟教课无关的事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跟学生们沟通。回邮件还不是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一定要考虑回复是否恰当,毕竟邮件沟通会留下白纸黑字的证据。怎么回学生邮件,其实是需要学习和揣摩的。教学期间,每天花在回复邮件上的时间一般有两三个小时,多的时候有三四个小时,也就是早晨的美好时光都在回邮件中度过了。这里的学生可以去问老师很多问题,包括很多自己看看课程大纲和课程通知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问题。虽然每天回复了很多的邮件,很少邮件是问一些关于课堂知识点的问题。比如,最近很多学生因为疫情而回家回国,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论文和作业,我收到了大量有关要求延期和再次延期的邮件。再比如,论文导师分配的时候,很多学生要求选择谁当老师。再比如,成绩出来后,一些拿了C的学生会写邮件过来问是不是改错了。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想换论文导师和小组内部有矛盾。处理这些学生邮件,是当课程协调者的重要职责。参与教这门课的老师,一般是不用处理这些邮件的,只需要负责教好自己要教的内容,回答学生关于课堂知识点的问题就好。我第一年来还没有当课程的协调者,只是参与教学。第二年,我是三门课的课程协调者,其中两门课我一个人单独负责,加起来有340人了,一门课跟人一起负责,有310个学生。这两周因为正好赶上了疫情这个意外因素,跟学生的沟通量暴增。而且因为课程改成网上上课和线上答疑,用来沟通的时间更多了。

关于行政这一块,我还需要充当学生的辅导员(tutor)和交换生辅导员。一个老师需要充当一些学生的辅导员。如果这些学生有任何问题,特别是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这样的安排确保了学生有任何事情可以有明确的对象说出来,不至于需要帮助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除此之外,我还是系里面交换生的辅导员。想要去国外交换的学生和来到系里面的交换生,要问什么事情就可以来问我,我还需要审核他们要学习的交换课程是否恰当等等。

图片


回首向来萧瑟处

回顾这一年半的历程,谈不上痛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从中国内陆去香港读书,是我第一次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修炼了很多技能。这些技能在我来了英国后,依旧发挥着作用。从香港来英国,是第二次去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了,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很多,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是无疑的,但适应的过程也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到目前为止,算是适应好了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感觉像是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了。祝愿从今往后的日子里,更高效去工作,更开心地生活,让生命更成熟更有活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