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运赛场上,它真的能提升运动员成绩吗?

 瑶mm75598g76sp 2021-08-02

兴奋剂真的那么神奇?

最近,东京奥运会当之无愧是各大热搜榜的常客,众多“名场面”载入奥运史册。

截止到8月2日17时,中国已经拿下28金、16银、14铜的优异成绩,牢牢霸占着世界奖牌榜第一的位置。

前有“六边形”马龙蝉联乒乓男单冠军,成为史上第一位男子双满贯+全满贯得主;后有苏炳添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运动员,刷新黄种人的百米极限时间——9秒83;顺便包揽羽毛球女单、乒乓男女单打冠亚军,教会伊藤美诚“能打败中国队的,只有中国队”。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谁不说一声“中国奥运健儿永远的神”!
 
优异的成绩背后往往免不了争议。近日,美国媒体在赛后采访中国游泳运动员张雨霏时,质疑中国队使用兴奋剂,张雨霏正面回应“中国选手是全世界接受尿检最多的”。

为何总有媒体在奥运会拿兴奋剂说事?

生活中常说的兴奋剂,大多指苯丙胺类的毒品,这类毒品亢奋精神,耗竭人的心脏,作用于大脑导致精神病样症状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被法律所禁用。

而体育运动中所说的兴奋剂(Dope),原意是”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泛指能够改变运动成绩、并被列入运动员禁止使用药物名录中的药物。早期运动员用来提高成绩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后来又出现了其他类型如利尿剂,b-阻断剂,但仍沿用了兴奋剂的名称,因此兴奋剂是对违禁药物的统称。

兴奋剂的前世今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伴随着“手拉手”响彻全球,男子百米“世纪对决”也一触即发,美国的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迎战“代表人类极限”的本·约翰逊。最终,约翰逊创下9秒79的世界新记录赢得冠军。但走下领奖台后,迎接他的不是举国欢庆的盛世,而是反兴奋剂委员会的检查。

2天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主席面色沉重地向世界宣布:约翰逊尿检阳性,被证实使用了违禁药物,他所创下的世界记录取消,金牌获得者改为原银牌得主卡尔·刘易斯。

其实1980年之前,约翰逊在与刘易斯的对战中从未出现过胜绩。然而就在1985年8月,约翰逊第一次战胜了刘易斯,从此再无败绩。

图片来源:新周刊

这件奥运会史上最著名的兴奋剂丑闻,最终让约翰逊名声扫地,而约翰逊使用的就是甲泼尼龙,一种类固醇类药物,也是通俗认为的激素。

早在1928年,便出现了第一个提出禁止在田径比赛中服用刺激物质的组织——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但是碍于检测技术的落后,几乎于事无补。当时运动员服用的兴奋剂大多是咖啡因混合物、含酒精的饮料、硝酸甘油等。

真正引起人们重视兴奋剂的危害和滥用现象的是1960年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选手克努德·詹森从自行车上跌落后死亡,检查结果显示他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和酒精混合剂。

在此后的时间,不断有因为过量服用兴奋剂和化学药品而去世的运动员,由此爆发了1968年反兴奋剂运动。截止到现在,国际奥委会共有138种的违禁药品清单。

兴奋剂有哪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已有数十余年的进步,检测手段却始终落后于兴奋剂的快速拓展。

从最早的中枢神经刺激药物安非他命,到合成类固醇,再到近年来新出现的基因药物,兴奋剂不断更新。田径、游泳、自行车、举重等运动项目一直都是兴奋剂泛滥的重灾区。

图片来源:深蓝 Deeper Blue

如果按照年代排序,会看到兴奋剂的更迭:20世纪50年代,安非他命和其他的刺激类药物被使用得相当普遍;合成类固醇则在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EPO(促红细胞素)以及人类生长激素则从九十年代用到了现在;新兴的基因兴奋剂由于仅存在于肌肉中,与天然产物不无二致,通过注射,无法通过现有的检测手段检测到,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这些药物的发明对运动员来说如虎添翼,针对不同的运动“精准打击”,比如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从而提高功能状态,又或是保持镇静。按照药理作用,这些违禁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1. 刺激剂

刺激剂是最早禁用的一批兴奋剂,也是原始意义上的兴奋剂,包括精神刺激药、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咖啡因类药物以及杂类中枢神经刺激物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运动员所使用的兴奋剂主要都属于这一类。比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所查出来的使用兴奋剂有苯丙胺、麻黄素、去甲伪麻黄碱和尼可刹米。

2. 麻醉止痛剂

这类药物按药理学特点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以杜冷丁、安诺丁为主的哌替啶类药物和以吗啡、可待因为主的阿片生物碱类药物,可以让运动员长时间忍受肌肉疼痛。

3. 合成类固醇类

作为兴奋剂使用的合成类固醇,衍生物和商品剂型品种繁多,多数为雄性激素的衍生物。通常情况下,可以促使体格强壮、肌肉发达、增强爆发力。曾有一段时期,这类药是药检中的重要对象。国际奥委会只是禁用了一些主要品种,但其禁用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

4. 利尿剂

此类药物的临床效应是通过影响肾脏的尿液生成过程,来增加尿量排出,从而缓解或消除水肿等症状,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体重,常见的有氢氯噻嗪、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5. β受体阻断剂

这类药物是1988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新增加的禁用兴奋剂,但是在体育运动中运用比较少。β受体阻断剂以抑制性为主,可以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等,常用的有心得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等。

6. 内源性肽类激素

大多以激素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包括人体生长激素、胰岛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性腺素,最终能够刺激骨骼、肌肉和组织的生长发育。

7. 血液兴奋剂

1988年汉城奥运会正式被国际奥委会列入禁用范围。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原本是用异体同型输血来达到短期内增加血红细胞数量,从而达到增强血液载氧的能力。

其实大多数兴奋剂,并非为运动员发明,而是来自临床中的药物,或许找一找就会在家中的抽屉出现。正如前文中约翰逊使用的甲泼尼龙,目前还在临床使用,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016年,一家名为“奇幻熊(Fancy Bear)”的网络黑客组织侵入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数据库,陆续曝光了数十名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其中包括里约奥运会体操冠军西蒙·拜尔斯以及网坛名将大小威廉姆斯等人。

WADA在首份名单公布之后迅速发表声明,声称这些运动员是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允许下使用的,也符合WADA的相关规定。许多涉事运动员也给予了回应,其中拜尔斯就在推特上透露,她自儿童时起就一直服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

当然,还有一种“精神”兴奋剂。德国人类认知和脑科学专家斯蒂芬·考尔思克博士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某种节奏的音乐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及血红蛋白携带氧的数量,优化比赛表现。“飞鱼”菲尔普斯、“大白杨”孙杨在每次赛前两分钟都会听着耳机里的音乐做准备活动。事实上,不少游泳运动员都会戴着耳机听着音乐进场。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不过对于运动员来说,上述兴奋剂必定是明令禁止,倒不如尝试一下东方的“神秘力量”——拔罐。


来源:思齐俱乐部
作者:Janessa
排版:Joyce
责编:Ada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