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ptzhangyh 2021-08-03

《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关爱部下”、要“勇敢无畏”、要“军纪严明”。这些对一个单位各层级的管理者而言都至关重要。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一、“智”

什么是“智”?智,就是智谋、智慧、智力!孙子为什么把“智”放在高端军人基本素质之首?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给予了回答: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有智谋,就是他有全局意识,能够从战略高度认识局部事物,分析事物的利害得失,他那篇著名的《隆中对》就是一篇极好的战略形势分析与判断文章。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因此,孙子强调“智”的作用,将“智“摆在首位,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一个管理者,除了品性优良外,还必须对自身分管业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内在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掌握和精准研判;必须能科学权衡、巧妙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必须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长远发展服务……这一切都依靠管理者的“智”,也是一个管理者智慧的源泉。常言: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就是这个道理。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同时还影响着一个集体的发展。

二、“信”

什么是“信”?信,就是“赏罚有信”,就是诚实不欺。用在治军上,信就是该赏,不以远己而不赏。就是说,部属做出了成绩,不能因为当事人平日不和自己来往,或者曾经犯过错误,或者是自己很烦的人而不赏;信就是该罚,不能以亲信而不罚。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作为管理者,第一点就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从某种意义上言,“信”就是战斗力,就是凝聚力。《淮南子》曰:公而忘私,一言而万民齐。“信”,就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只有公正无私的管理者,对内才能赢得员工的亲赖,对外才能获得客户的信赖。

三、“仁”

“仁”并非妇人之仁,“仁”首在关注关心下属的利益。楚汉之争中,项羽非常关心士卒和下属,有人受伤,他会亲自去慰问,甚至亲自包扎伤口,不可谓不“仁”。然而秦亡后,论功行赏时,他却变得异常“惜赏”,除了亲信能得到封赏外,其他有功之人得不到应得的回报,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因此有人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是假模假样的“仁”。而刘邦就不一样,取得天下后,他麾下的功臣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尽管最后这些功臣大多一样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至少表明刘邦还是有和下属共富贵的胸襟。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最大的“仁”即是不随意给下属不切实际的承诺,时刻关心下属的成长,帮助下属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对客户最大的“仁”即是全方位了解客户的需求,结合客户的特性,个性化地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

四、“勇”

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勇”绝非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勇,而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天下大勇。

对于管理者而言,首先有承认不足的勇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迭代速度非常之快,只有承认自己存在短板,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才有动力去学习充电。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其次要有面对非议的勇气,管理者管的是全局、是整体,有时难免会牺牲眼前或局部的利益,肯定会遇到非议和指责,这时就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再次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要敢于同来自内外部的不合理的诉求作斗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五、“严”

流传了2000多年“吴宫教战”的故事,就是孙子严明军纪的典型事例。这个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记载。说的是孙武奉吴王之命训练宫女,他把180名美女分成两队,分别让吴王两个最宠爱的妃子当队长。可这两个妃子仗着吴王的宠爱,视孙武军令如儿戏,最终被其斩首,杀鸡儆猴。

从《孙子兵法》学管理五要

管理者的“严”,首在自我约束,自己要带头遵守制度和规则,不闯红线,严于律己。对于不按游戏规则办事,屡教不改的下属,必须严格按制度进行惩罚,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绝对不可借规则来公报私仇,这样的管理者心胸狭窄,最终也难以有好的结果。

《孙子兵法》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兵书,但是在现代战争以至商战中屡屡被智者用于经典,其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如同一支铁军的指挥官,必须在智、信、仁、勇、严上下一番苦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