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802教学手记——一个下午能读什么书?

 晋诺工作室 2021-08-03
深夜收到了一篇文章,作者不是我的学生,而是邻班的一位同学,他听说我让同学们读《美的历程》,他也读了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是他用一个下午就读完了,如果仅仅是读完了,并不值得惊奇,关键还写了近两千字的小论文。
当然,中学生能写什么样的论文呢,可能很多人都这么想,但我不这样认为。
一个同学能在一个下午读完《美的历程》,这说明他具有非常好的阅读素养,我所说的阅读素养是指喜欢阅读且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渐渐地让我肃然起来,因为,我布置学生读这本书,自己也在读,我可是读了好几个“下午”的,而且,我还没来得及抽取这本书的筋脉,读了该同学的文章我觉得他能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读完这本不易读的书,且能形成自己深刻独到的认识,这对于我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可是,他竟然做到了!
他在短短两千字的篇幅里,梳理了整本书的逻辑脉络和表述方式,尤其是对作者的研究思维和表达原理的探讨,是一个中学生很难做到的,他竟然也轻松地做到了!
这让我回忆起我与他的简单交往,因为,他的代课老师要上公开课《寒风吹彻》,设计的任务就是刘亮程笔下的冷与李娟笔下的冷,哪一个更冷。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他写的作业。对刘亮程文章的解读让我为之赞叹,于是我们认识了。他问我,该怎样把文章读深刻,读出其中的滋味来。我给他讲“言语形式”,他很感兴趣,并要我给他推荐读物。我推荐了孙绍振、孙彦君合著的《文学文本解读学》。这是一本非常厚的且具有专业水准的书,他拿过去也就是一周就看完了,之后我们作了深入的交流。
由此,我还是想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说,给你的孩子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吧,一个下午,可以读一本书;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学生,一个由阅读而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他的语文真的不需要反复做那些题,达到了他的这种阅读水平,高考不过就是一次轻松的小测验而已。
如果您不相信,请看看他的这篇小文章吧,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语文能差吗?
噢,还要告诉您,这个同学的名字是:余舒啸
 


以思想史贯穿的艺术史
苏州中学园区校  余舒啸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写就的一部中国美学的简史。说它是“一部”,或许有些夸大其辞,毕竟加上插图与扉页,它也不过只有三百页。不过,字数的多少向来不是衡量书籍好坏的标准,《百年孤独》不过几十万字,三代人一百年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就栩栩如生地展开在人类文学永恒的殿堂中了;李泽厚自然也不是意在稿费,力求其字多。
“美学”,一般其所指,为文学和艺术。文以载道,画以怡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文学和艺术的宝藏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那么,李泽厚是如何找出中华美学的脉络,并且极为清晰地在一本小书当中,带领读者走完这五千年的美学史,并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呢?这些宝藏虽然无价,但实在是太多了些。李泽厚的答案,就是先梳理思想史的发展,然后用思想史来揭示艺术史发展的规律。这还不够,李泽厚还把思想史背后的政治史和经济史揪出来,这样,“美的历程”就更加明晰了。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虽然和美的历程在表面上并无太大关系,但是它们是美学这条河流下的河道,是美学之所以产生的土壤。一切的河流,都离不开河道,否则就成为了虚空中的河流。美学史,用经济史来阐明它创作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用政治史来阐明它创作的直接背景,用思想史来阐明它创作的要旨,这样,挑选出来在读者面前的美学样本,就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了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史作为背景,这些样本就变得坚实可靠。
对于历史发展对美学的推动作用,作者阐释的尤其清晰。比如,正如作者在论述先秦时期的儒道互补时,基本的思路就是这样:氏族公社的基本结构解体,这是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基础;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上产生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先秦文学产生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贯穿先秦文学大部的理性精神,并在中国接下来的历史中作为文化基因流传下去。先秦文学有百家,为什么在这里只提及“儒道互补”和“赋比兴原则”?因为政治和经济史决定的思想史的主脉在这里,从而在美学演进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在这两个小标题中了。
当然,先秦的土壤不是只产生了理想主义,还有以屈原为首的浪漫主义,《离骚》正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他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呢?没有,李泽厚在下一个章节中浓墨重彩地提及了楚汉浪漫主义。大家手笔,在这里可见一斑。李泽厚并没有机械地按照时间,“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而是按照事物演进和发展的标准,给美学历史上的现象进行分类。项羽刘邦,皆兴于楚;而浪漫主义的源头屈原的《离骚》,也诞生于楚国。这不可说是偶然,所以李泽厚在这里,没有拘泥于时间顺序。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宋朝崇尚的韵外之音,乃至对明清时期文艺思潮的剖析,李泽厚都没有局限于孤立的样本,而是深刻地梳理其之所以为此的原因和脉络。
结语当中,李泽厚自言,“跑得如此之快,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这句话当然是这本书的缺点,他很诚实;可是在一本小书当中,面面俱到自然就难以欣赏细微的价值,所以任何想要在这个点上批评这本书的人,都得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句话虽然诚实,但是是一句没有多大用处的话,这里李泽厚耍了一个小小的滑头。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他在后面提出来的:“早成为古迹的作品,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猜想,引用《兰亭集序》里的这句话:“虽世殊时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可以被古人的感慨打动,在明朝的民族明主思想在清朝被扼杀的时候扼腕叹息,在李贽的文字前遥想那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在戴震和曹雪芹的文字前叹息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本书,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明清时期的文字,因为我看见一个美学史的作者,在政治经济史面前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屈辱的历史,腐朽的清廷在那之后的七十年中大肆卖国;还是因为这个落后少数民族的政权扼杀了一个将要开启的资本主义的时代,它扼杀了本应当蓬勃发展的美学,只剩下毫无意义的训诂,《红楼梦》一枝独秀,乏善可陈的清朝文学和艺术是李泽厚扼腕的所在。
这是2000年出版的小书,出版前刚刚经历了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积贫积弱,忍气吞声的日子,不是由清朝埋下的吗?李泽厚在这里不得不思索,不得不叹惋,为这个“巨大倒退的变易”感到悲愤。这是一个美学史的悲剧,上演在中国从清朝开始的整个悲剧当中。或许,在探寻历史当中的美学史的过程中,总是那个与现在我们息息相关的那一部分,最为动人,让人深思。
《美的历程》是这样一本书:它把整个中国的美学史的珍珠,拿着思想史的绳子穿起来。虽然没有写下近代的美学史,但是作者依旧在文字中埋下对中华美学的热爱,即使是古代的美学史,依旧与近现代血脉相连,挖掘出了真正藏于内在的逻辑。诚然,用发展的眼光看美学史,《美的历程》不是第一个,可是,它的独到见解,让它在美学研究上,有它不可抹去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