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高参88 2021-08-03

本篇要目:

**********************************

1441.骡帮会馆

清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

1442.桥上桥

清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1443.瓦房店会馆群

清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

1444.毓秀桥

清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

1445.绥德党氏庄园

清至民国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1446.塔儿庄塔

五代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1447.栗川砖塔

宋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

1448.白马造像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

1449.脚扎川万佛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

1450.环县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

***********************************

1441.骡帮会馆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骡帮会馆,又称马王庙。位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街道,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修建,为四水归堂式清代砖木建筑,结构紧密,砖雕、木雕和墙绘都精致美丽,建筑工艺别具一格。与双戏楼隔广场相对,分上殿和下殿,东西侧各建厢房3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分庙院与戏楼两部分。庙院为南北两院并列,中以墙隔。每院依次有前殿、天井、正殿和两厢。戏楼与庙院相向,亦为南北两座并列。北楼较大,歇山顶;南楼略小,为重檐三滴水。戏楼内外皆饰木雕风俗人物、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案,工艺考究精细。梁架有“大清光绪十二年建戏楼,骡帮会馆众弟子创修”等题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会馆面临靳家河,地处湖北通往西北的水陆交通要冲,系当时鄂、陕、湘、晋、豫5省客商云集的物资散地和水陆交易市场。骡帮会馆南侧有武昌馆,北侧有北会馆,加之附近的楼阁式民宅,组成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融清代南北建筑风格之大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骡帮会馆之武昌馆位于马王庙南,山墙砖面有模印“武昌馆”三字。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湖北江汉一带商贾多次增修。原有戏楼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毁。现存建筑有前殿、上殿、天井、耳房,总面积600平方米。明次间装置棂窗木格门,上殿绘有屈原画像。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骡帮会馆之北会馆位于关帝庙北,墙砖上有模印“北会馆”三字。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陕甘骡帮兴建,现存面积380平方米。上殿神龛塑姜子牙像。前殿明间呈凹形内缩,显得高贵华丽。门前有古柏二株。

新中国成立前后,骡帮会馆被机关、学校和民众占用,部分构件受损。本世纪几经维修,基本恢复原貌。骡帮商会既成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每院依次有前殿、天井、正殿和两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骡帮会馆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2.桥上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桥上桥,又名赤水桥,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是渭南市和华县的分界桥。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洪沙拥塞桥孔,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上叠建一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桥上桥为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后来下桥被淤泥淹没,与八十年代初,被当地群众挖取砂石时发现,从而使”桥上桥”的奇姿展现于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石桥结构的独特之处是它由上、下两层相互对应的桥拱和桥面组成了罕见的“桥上桥”。桥面东西长70米,宽5米。上桥九孔,下桥八孔。全由材质、尺寸和加工方式相同的灰白色花岗岩石条砌成。拱形桥洞各高3.5米,宽3.4米。上、下桥的桥柱、桥洞垂直对应。形状、大小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上桥桥面两侧各砌有高一米左右的石质护栏,栏外有九条雕刻精美的石龙,分别镶坐在每个桥洞的拱顶,龙头朝南,吮吸着上游南来的洪水;龙尾向北,指示着下游人渭的方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桥上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3.瓦房店会馆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瓦房店会馆群位于陕西安康紫阳县城,沿任河朔流而上10里左右,有一江边小镇----瓦房店。明清时期,瓦房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整个陕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被誉为“小汉口”,商贸活动极为繁荣。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自清代中叶开始,全国南北客商为了保持乡土联系,增强商业竞争力,纷纷在瓦房店修建会馆。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商号76家,客商共结为陕、淮、黄、川、湘5帮,涉及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个省,会馆分布于县城、洞河、汉王城、瓦房店、高滩、毛坝、高桥等乡镇20余处,其中瓦房店挖就有17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现在,在瓦房店遗存下来的会馆有山陕会馆(又称北五省会馆)、江西馆和武昌馆。这些会馆建筑样式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均用青砖泥瓦建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与殿之间飞檐饰物栩栩如生,堪称明清建筑艺术的瑰宝。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其中山陕会馆保存较为完整,馆舍依山而建,三重天井呈阶梯状,分为正殿、厢房和乐楼。大门左右有一对镇馆石狮,雄狮高1米,雌狮高0.95米,形象逼真,每狮周围均有4根石栏杆,每根栏杆上刻有龙、虎、象、麒麟等吉祥物造型,姿态万千,呼之欲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正殿正中供奉着关羽塑像,四周墙壁上描绘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征魏伐吴的故事。1952年,北五省会馆被改造为瓦房店乡政府粮库,为了防止粮食受潮,粮库在正殿、过殿墙壁上加装了夹层。55年后的一场大雨,让会馆正殿墙的夹层脱落,县文物管理人员在查看灾情时,意外发现了壁画的痕迹,封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清代壁画方才重现于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馆内壁画是陕西地区现存最大的殿堂壁画,据了解,9处壁画总面积达到120平方米,分别位于过殿东西墙、正殿北侧与东西墙内侧,算是陕西境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会馆壁画。其中过殿壁画形制为8扇屏风状,面积各为12平方米,为工笔所绘“二十四孝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正殿东西二墙壁画面积18平方米,描金富彩,内容为三国故事,包括“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等脍炙人口的情节。正殿北墙内侧壁画为双龙戏珠与天官赐福图,北二墙壁画为6扇屏风,主题为花鸟百兽、山水树木及人物和神话故事。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瓦房店会馆群(北五省会馆、江西会馆、川主会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瓦房店会馆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4.毓秀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毓秀桥又称澽水桥,位于陕西韩城古城的南端澽水河上。桥南北走向,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共有10个拱形桥孔,毓秀桥身全长180米,毓秀桥面宽4.5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毓秀桥墩呈梭形,毓秀桥底石铺,桥面呈弓状,石缝间嵌铁锭加固,毓秀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栏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每孔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两省巡抚)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关于毓秀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三两银子卖桥”的历史故事。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这个故事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当作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活教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毓秀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5.绥德党氏庄园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绥德党氏庄园地处陕西省绥德县白家碱乡贺家石村,是文化大县绥德至今保存唯一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山庄是典型的陕北大户民宅,窑洞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秩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各院相对独立却互相连通,每个院落棱门院墙、穿廊挑石,院内正面石窑、左右厢房、倒座马棚、碾磨俱全。大门、内外影壁、厢房、门窗上配有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整个山庄功能完整,山上有庙宇,沟里有水井,自成体系。据村民讲,庄前还有宏大精雕的石牌楼,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绥德党氏庄园被人们称誉为"陕北印象"。以其规模较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黄土高坡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绥德党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经党氏六辈人的逐步完善,历时近百年建成竣工。庄园山环水抱,建筑群占地面积100余亩,是陕北窑洞建筑的典型代表。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此庄园从四世党盛荣(1814年、清、嘉庆年)起,经五世阳字辈大兴土木(清道光年),历经六辈人的逐步完善,历时近百年,终于建成竣工。规模较大,气势宏伟;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雕刻精湛,装饰典雅;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综观全园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有人这样说党氏庄园。党氏庄园位于绥德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绥德县白家碱乡贺家石村。此庄园从四世党盛荣(1814年,清嘉庆年)起,经五世“阳”字辈大兴土木(清道光年),历经六辈人的逐步完善,历时近百年,终于建成竣工。这座窑洞城堡式的民居大庄园建筑总面积达100余亩。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一个家族耗时耗资如此之巨来筑造自己的生活家园,大约祈愿族人世代荣华如斯吧。据老百姓说,党氏家族鼎盛时期,德荣化(党氏商铺字号)的元宝从东贺家石可以摆到县太爷的衙门口。如今,留守这里的党氏后人早已不是钟鸣鼎食,而是过着陕北农民寻常的平淡生活。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依山傍水,深藏不露,大约是农耕时代居住环境的最佳选择吧。党氏庄园就藏在无定河东岸大山皱褶里一个很开阔的沟掌中。一条小溪潺潺地沿庄园脚下流过,党氏先祖没有发迹时却也能面朝溪水,春暖花开,怡然自得。党氏庄园大致院落有14处,共有石窑洞126孔,大门17座,厢房4间,库房、碾磨房、马棚、草房各1处,占地100余亩,是绥德县清朝以来第一座地主大庄园。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绥德党氏庄园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6.塔儿庄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塔儿庄塔(五代),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罗山府林场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富平县接壤,西南距盘克镇60公里。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11米。该塔塔体表层砖经过精心打磨,做工精细,堪称一绝。塔内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画为修补时所绘。造型优美,庄严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砖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系全砖结构,平面正方形,楼阁式,共三层,顶部残损。通体高约11米,底边长3.73米。塔表层磨砖对缝,十分规整。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无台基和基座,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层南面设单砖卷顶门,门高2.2米,宽0.96米,塔室为正方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正面神灶尚存,室顶直空,内壁三面有彩绘壁画,还有两幅清代咸丰五年曾维修过的重修记事文字。各层设有木楼板,内壁一层为重修,第二、三层檐部施斗拱二朵,檐上方椽铺以瓦栊,均施平坐、栏杆,四周栏杆所砌砖面刻有各种花卉牡丹、菊花、忍冬图案和马、羊、象、鹿、鱼、鸳鸯、人面人身鸟尾等动物图案。第二层四面均刻版门和窗,版门施方形门框,窗施直棂和八棂拼成的九格窗。第三层南北面设真门,单砖卷顶,门傍各设刻板九格窗,东西面均设刻版门与刻版直棂窗。该塔为宁县境内三个塔中有彩绘壁画的砖塔,造型独特,筑造精美,设计优美,庄严而有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檐、斗工整,棱角如锋,砖缝弥合如线,不见缝泥,为研究古建筑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物考古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塔儿庄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7.栗川砖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栗川砖塔,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乡郇家庄东侧台地上(郇家庄小学南侧)。始建于宋,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第一层镶清道光十二年(1879)所立《修补塔序》。栗川砖塔为八角九级空心楼阁式砖塔,通高25米,塔基用石条砌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栗川砖塔为多层叠涩檐承托平座的楼阁式砖筑空心塔,通高25米,底边长2.7米,塔身底层南面辟门,以上各层每面辟劵龛或假龛,隔层真假相间,对称配置。层间叠涩出檐,檐下设砖雕斗拱及挂落,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已毁。现存9层,通体砖砌,空心楼阁式建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塔身自底部向上逐渐缩小。第一层最高,约7米,残存仿木斗栱。第二层以上均施平座,勾栏、塔檐,出檐深度由下至上逐渐递减。四面雕菱形窗,塔顶坍塌无刹。各层塔檐均施三朵双杪华栱,转角出双杪挑角斜栱上承替木,有残木构痕。再上雕出檐椽,椽上铺二层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远望外观凌风潇洒、庄重挺拔;近观塔体筑砌精致、雕工玲珑。塔基平面八角形,用石条砌筑,出地西二层为台阶。塔身八面九层,底扩顶收,白底部越上越小。白塔整体筑砌精细、雕工玲珑、结构严谨。该塔风格古朴,与庆阳地区东华池宋代砖塔相仿,是陇南市境内保存较完整的两座砖塔之一,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栗川砖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8.白马造像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白马石造像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白马乡政府南500米处台地。塔身高5米,共7层,六角形,顶部残,全部用红砂岩凿砌而成。塔底部平铺石条,上砌塔身。塔身各层均有塔檐,檐下有仿木斗拱,每面两朵,檐上有方椽,铺以瓦垄。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第一层塔身每面宽84厘米,西面雕一身高20厘米手扶拐杖的长者,有4个高8厘米的小侍面向长者拱手揖拜。其余各面分别雕有奔马、麒麟、雄鸡、鹿、狮等。第二层以上各面中间均开一小龛,高24厘米,宽18厘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龛内各雕一尊坐佛,脸面丰满,螺髻偏高,袒胸,身披通身袈裟,端坐。全塔共雕有佛像42身。目前塔身已出现裂缝,第一、二、三层佛像残缺,北面三、四层和西北面第六层石面严重剥蚀,塔底座残损。此塔造形古朴,有唐代风格,建于唐末或宋初。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白马石造像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49.脚扎川万佛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紫坊畔乡高庄村川畔组小河西岸台—地,建于宋代,因通体遍雕佛像,故称“万佛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全塔以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锥形,底部残,现共存9层,残高8米,平面八角形,底层每面宽40厘米,各层均有塔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塔身通体布满浮雕佛像,每层各分3面,每面6身,疏密相间,排列井然,共有造像约1200身,均为一佛坐于莲花盆中,样式一致,姿态单一,衣纹不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脚扎川万佛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0.环县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环县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第二级阶地上。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环县塔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向上逐层微敛,顶有塔刹,通高22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塔身青砖镶砌而成。底层较高,超过塔高的四分之一,内外无台基。每面宽3.13米,向南有门,其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1.20米。各层塔檐出双杪华拱,每面补间斗栱两朵,上承替木,再上出叠涩若干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每层间隔一面设有门或雕刻版门和直棂窗,分层变换方向。门单砖券顶,两侧浮雕莲花饰。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座,下施斗栱,上设栏杆,人可通行。塔顶为镀金铜质塔刹。

  环县砖塔保存完整,对研究宋代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艺、风格等具有较高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环县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