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高参88 2021-08-03

本篇要目:

*********************************

1461.海藏寺

明至民国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1462.圣容寺

明至民国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1463.酒泉鼓楼

清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

1464.兰州府城隍庙

清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

1465.金天观

清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

1466.夏琼寺

元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

1467.文都寺及班禅大师故居

元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

1468.旦斗寺

明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

1469.佑宁寺

明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县

1470.洪水泉清真寺

明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

*********************************

1461海藏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海藏寺,又称清华禅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盛、无量殿藏有经文而得名。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明宪宗赐名清华禅寺,故又称清华禅寺。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海藏寺建筑主要包括牌楼、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清同治间,寺遭兵燹,唯后殿及山门未受损害,光绪时,又加修葺,恢复旧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歇山顶,前后各出五间卷棚歇山抱厦。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地藏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卷棚抱厦。中、后为硬山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灵钧台上有一眼水井,相传和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通,据说喝了井中之水可免灾消难。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灵钧台,是十六国时期建都姑臧(今武威)的河西五凉政权之一的前凉(301—376年)张茂时修筑的高台建筑。这座闻名西北的高台因宏大的规模以及记载着前凉时期的政治、军事防御措施而被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文人所咏叹。据《资治通鉴》记载:灵钧台规模宏大,“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根据上述记载,大致可推算出灵钧台高度应在15米以上,是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最具代表的性的高台建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无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殿内十根描金通顶大柱,并有“海藏寺藏经阁记”和“修葺碑记”二块石碑。殿内脊枋上有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题记。殿门悬有“灵钧古台”匾,殿内供有四大天王。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灵钧台天王像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海藏寺庙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海藏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2.圣容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圣容寺,全名御山峡圣容寺,又名感通寺,位于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始建于公元561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驾临此寺,改名感通寺。贞观十年,唐玄奘取经回归途中在该寺坐禅诵经,香火鼎盛时,住僧数千之众。圣容寺是我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千年古寺之一,有关圣容寺的典籍在敦煌莫高窟231窟存有两幅壁画,详尽描述了一段奇异的传说:圣僧刘萨诃云游到此,遥望御山峡谷,预言御谷他日山开,必有佛陀宝像显现,世乱像必缺首,世平则身首合一。他日,雷劈山裂,御谷岩崖上果显无首佛陀宝像。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公元557年,天下承平,凉州城东七里涧幽谷中突现佛头,人们送往御山峡谷安装,佛首“相长数尺,飞而暗合,无复差殊”。在弯延两公里的御山峡谷中,现存有河西最早的唐塔、汉、明长城、西夏六体文石刻、西夏墓葬群、高昌王墓、花大门石刻等多处文物古迹。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该寺初有僧人七十人,敕赐寺额为“瑞像寺”,从此,香火盛极,僧侣众多。到建德初年(公元572年)一天夜间,瑞像佛首自行落地,僧侣官府惊愕,马上把此情况报告了朝廷,皇帝派大冢宰和齐王亲临验察,并举行仪式重新安放,但是,还是白天安好,夜晚脱落,反复十余次,仍然如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圣容寺塔是甘肃省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建筑,位于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有大小二塔,隔山谷相望,北山巅为大塔。大塔平面呈方形,塔基边长10.8米,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16.2米,第一层南面辟门,密檐用砖砌迭涩,挑出13层,第4、第8层挑出菱角牙子。小塔造型同大塔,通高4.9米,为实心。2001年06月25日,圣容寺塔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圣容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3.酒泉鼓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酒泉鼓楼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东迎华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南望祁连”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西达伊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北通沙漠”
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酒泉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4.兰州府城隍庙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兰州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现有建筑按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享殿、正殿、寝官、客堂,牌楼由节园颜妃墓前的贞列遗旰牌坊改建而成(属明代建筑),院内石狮一对,有200多年历史。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1956年辟作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1998年,兰州市总工会多方集资800多万元,重建修葺城隍庙,并以崭新的面貌向社会开放。现城隍庙交易市场拥有经营古玩的商户100多户,经营的种类有古玩、书画、瓷器、奇石、铜器、玉器、钱币、邮品、木器等近百个品种,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兰州府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5.金天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金天观在甘肃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5号,唐代称为云峰寺,宋代改为九阳观。明肃庄王于公元1400年重建道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占地57.9亩。金天观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金天观古建筑群座南朝北,共有古建筑单位42座。中轴先有老子殿、玉皇阁、三清殿、雷祖殿、九天门;东轴线有大门、魁星阁、文昌宫、云水堂、望河楼;西轴线有三公祠、华佗殿、慈母宫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金天观因观内供有雷祖神像,又名“雷坛”,是早年道教在兰州传经的圣地。昔日金天观殿阁崇巍,回廊幽曲,松柏槐榆错杂遍布。中为雷坛,东为坛祠,西为吾祠,西北角有一花园。现被辟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院南有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三清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四合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金天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6.夏琼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49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自创建以来,先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然,气势磅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为藏佛寺院,因藏传佛教格鲁派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在此剃度出家而闻名于世。该寺地势异常、幽雅殊胜。寺后山崖形如展翅欲飞的鹫鸟,故得名“夏琼寺”。寺内至今藏有舍利子和阿底峡大师灵骨装藏的洛格夏惹观音像、以释迦佛舍利子装藏的檀香木古塔、法王顾实汗的宝剑和顿珠仁钦、宗喀巴的金铜像、金书《甘珠尔》大藏经等珍贵文物。在历史上以戒律严格、多出名僧而闻名于该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创建者为宗喀巴的启蒙老师顿珠仁钦,寺庙始建于1349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传佛寺之一。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曾先后捐金数千修饰夏琼寺殿堂,该寺第一批经师亦先后充当七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御题“法静寺”,上书“大乘佛法昌盛”六个金字,并敕赐汉、藏、蒙、满四文匾额一幅,一时声名鹊起、风光无二。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本为藏语,意即大鹏,乃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甫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后托八宝山,有赞日:“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恋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向北远望,寺院恰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初建时属于噶丹派,格鲁派兴起后,它和其他噶丹派寺院一样,成为格鲁派寺院,采用色拉寺佛学教程,属于色拉寺系统。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十月,三世却藏阿旺图登旺秋(1725--1796)任该寺第三十九任总法台,曾捐银4000余两建成该寺具有128根大柱的经堂。自此,历辈却藏活佛为该寺寺主,夏琼寺成为佑宁寺的属寺之一。重琼寺所辖寺院《安多政教史》载有20多座,《夏琼寺志》云25座,主要分布在化隆县的西半部,即今支扎乡的支扎寺,雄先乡的雄先寺、卡夏德静房、赛康静房,查甫乡的才毛吉静房,扎巴乡的达东尕布寺、东冲寺、甲玉寺,德加乡的德加寺、知乎隆寺、昂思多乡的尕吾寺、尕若洞寺、尖扎麻尼经堂,二塘乡的科才卡昂寺,群科镇的安达恰罕卡昂寺、贡依寺、文布具卡昂寺,沙连堡乡的卡岗寺、郭卜列寺,德恒隆乡的尕加知岗寺、那加寺、塘才噶尔寺,加合乡的多达寺、麻达寺,石大仓乡的乙什扎寺。解放前夕部分寺院已经消亡,一般传为18座属寺,内分上下二部,支扎、查甫地区寺院称为上部属寺,其下至乙什扎寺,称之为下部属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夏琼寺志》亦云,今海南州贵德县白马寺(藏语谓之郭密却什典格寺)、化隆德恒隆若索寺、甘都东麻昂寺、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香日德班掸行辕等原为夏琼寺属彦,后献白马寺于却藏活佛,献若索寺于尖扎拉莫德千寺的直于仓活佛,献东麻昂寺于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活佛。香日德班禅行辕最初由六世班禅赐给夏琼寺,后因路途远,夏琼寺复献于班禅大师。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夏琼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7.文都寺及班禅大师故居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文都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拉代村,现存大经堂、护法殿、弥勒殿、三世殿、宗喀巴殿、多哇灵塔殿,以及十世班禅灵塔殿和多座活佛囊谦、僧院、佛塔、转经廊道,寺院占地面积逾130亩。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故居位于文都乡麻日村,距离文都寺约8公里,1938年班禅大师出生于此,幼年时经学于文都寺。 文都寺又称边都寺,藏语全称为“文都贡钦扎西曲科林”,意思是“文都大寺吉祥法轮洲”。元代以前的此地居住的多为苯教信徒,并建有苯教寺院。元代至正年间(1272年),元朝帝师仁钦坚赞(汉译亦怜真)迁离苯教信徒,兴建萨迦派寺院——文都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大经堂大经堂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位于文都寺中心,坐西向东,由大门、围廊、庭院和主体建筑所组成,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建筑,建筑面积约2220平方米,是全寺面积最大的建筑物。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小经堂小经堂位于大经堂西南侧,坐西北朝东南,为平顶密椽的一层建筑,经堂前设有门厅,故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约307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十世班禅灵塔殿位于大经堂西北侧,坐西朝东,仿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扎什南捷大殿而建,为汉藏风格合璧的四层歇山式建筑,殿墙外石内木,即“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传统藏式建筑,建筑面积约845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确吉坚赞(1938-1989),1938年出生于青海循化,1941年被选定为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成为十世班禅,1954年始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9年去世。十世班禅一生致力于促进藏汉之间民族团结,以及西藏的繁荣发展。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班禅大师故居为一进三院的平顶四合院式建筑,房屋外型具青海民居特点,故居内有藏式楼房、佛堂,整体建筑装修庄重典雅。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元初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班禅故居门前两棵老百杨高耸挺拔,故居共分三院,东院为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班禅大师旧居,其老厨房靠柱子系有哈达的地方,是班禅大师诞生之地,东院为两层的藏式楼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楼北正中为大师颂经的佛堂,其内有班禅大师的佛像,其左侧为大师的卧室和会客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极具藏族风情。大师不仅受藏族同胞爱戴,同样在省内外,广受各族群众的爱戴,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胜观光者和佛教徒的朝拜之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十世班禅法名为“确吉坚赞”,即“法幢”的意思。十世班禅是当代杰出的藏传佛教领袖和伟大的国主义者。他于1938年2月3日诞生在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被认定为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6月,经国民政府批准为十世班禅。8月在塔尔寺举行了坐床大典。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文都寺及班禅大师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8.旦斗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丹斗寺,藏语全称“丹斗谢吉央贡”,是藏语系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位于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公元9世纪中叶,西藏“三贤哲”曾来此定居。喇钦·贡巴饶赛从“三贤哲”出家,受比丘戒成名后,创建丹斗寺,招徒弘法,使西藏佛教再度复兴。因而该寺成为各派信徒向往的圣地,来此修持者络绎不绝。该寺虽地处偏僻,但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阿弥鲁迦殿、热杂帕殿、“三贤哲”及喇钦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大经堂、如意佛塔、僧舍等共约200余间,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丹斗寺几座佛殿散落在一条山沟里,规模不大,峡谷两边石壁陡立,似刀削斧劈。分别建于悬崖峭壁之中,有的则依天然岩洞而成。当我们踏入第一座“龙王殿”,整个建筑就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很巧妙地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栩栩如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入正门,四大天王体形魁梧,各持凶器,相貌狰狞,相对而坐,令人望而生畏。再往里走,正殿里三尊救世主佛又是一副慈祥的面容,刚才的那种恐惧感顿飞九霄。绕过正殿往里,一座只有一人多高的小宝殿,显得小巧玲珑,新颖别致,龙王神就供奉在这里。平时,谁也不能看到龙王神的尊容,只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那天才打开门让人们朝拜。第二座佛殿就是在传说中太子全家住过的地点上建立的。建筑造型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结构新颖,四面壁画令人注目。塑造的太子佛像手捧佛经,仿佛在默默诵经,大概在为众生超度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太子妃则端着盛有野果的盘子侍奉太子用膳,公子、女儿采着野花戏于两旁,一举一动,形象逼真,人物比例调配适宜,显得十分和谐。这几尊佛像充满着人间真情,十分感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他们在流放期间,过着卧则草蓐,食则果窳的艰苦生活。“阿吉达”佛殿是钟鼓楼式样的建筑物,前边是两重飞檐,后靠陡峭的岩壁,造型独特,别具匠心。登上楼顶,极目俯瞰,使人头晕目眩。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丹斗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69.佑宁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省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囊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佑宁寺寺主为第七世嘉色活佛,已转世13世。原有20多位活佛,主要为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昂活佛和九小昂活佛,五大昂活佛在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地位甚尊,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五大昂活佛精通藏、汉、蒙、满文和佛学典籍,著作颇多,声誉卓著。该寺现藏有印度造释迦牟尼佛像,挖掘出土的三位一体铜佛像和佑宁寺护法神天王神各一尊,寺后半山坡一世章嘉坟墓一处等,均属稀世之宝。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举行祈愿大法会。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历史上该寺以规模大、历史长、名僧多而驰名于甘青地区。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曾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据史书记载,该寺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附属寺院49处,在青海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康熙年间,郭隆寺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已发展到7700多名,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寺内有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嘉、达玛(即丹麻)、林家、赛尔墩、加定、李家、五十、霍尔郡、郭莽、堪布等大小20多位活佛,成为湟北地区最大的寺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在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四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喇嘛为了在青海宏扬佛法,特别指派七世嘉色活佛在当地修建寺院,因地处郭隆地区,故最初称作郭隆寺。到了清康熙年间,寺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规模空前宏大,拥有2000多个院落,僧侣达到7700多人,属寺达49个,俨然有西藏三大寺的规模。章嘉活佛还被清廷封为大国师,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也成为湟北最大的喇嘛寺,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美称。其影响力曾一度越过了塔尔寺,这是佑宁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可是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参与了罗卜藏丹津反清叛乱,宏伟的寺院竟然被官军付之一炬,寺内僧人死走逃亡。尽管在雍正十年,皇帝为了重当地喇当地喇嘛教而僧的意愿,钦命宣修寺院,并赐额“佑宁寺”。但这座可与任何恢宏寺院比肩的佛教圣寺再也没有恢复年的规模。在空前绝后的“文革”中,这座古寺再次被焚毁,这一次比雍正年间那次兵火更加彻底,寺内文物几乎荡然无存。经过小规模修复的寺院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数十间院落和并不能称为宏伟的几座经堂散处于山谷间,在北山林场的映衬下自在场然,似乎依然在回味着数百年来的那两场令人心酸的大火所带来的凄凉悲惨。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1980年7月,在中央关于清除左倾思想,落实宗教政策的指示下,重新开放了佑宁寺。当年建成“嘉色康”(嘉色寝室),1981年重建“宣康”弥勒殿,1982年重建“尼达康”(土地神殿)。现有殿堂27座,僧舍434间,僧侣82人,其中活佛1人,完德(学僧)20多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佑宁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70.洪水泉清真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洪水泉清真寺是青海省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明代青海地区。洪水泉清真寺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寺中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寺门:寺门朝南开,长12米、宽8米,共三大间,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其精巧之处是寺门无大梁,采用斗拱式建筑,寺门顶棚全由短横木交错摞架,支撑着寺门顶的巨大负荷,其建筑工艺复杂、奇巧如鬼斧神工,俗称“二鬼挑担”。山门房脊顶上用砖、花脊嵌有“凤尾挑梁”和“龙凤呈祥”雕刻图案。山门两侧的八扇屏上,分别镶嵌刻有“老鼠偷葡萄”和“麒麟伴苍松”图案的砖雕,喻意多子多孙、麒麟送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木塔:它是四周最高的建筑,其飞檐转角错落有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的砖雕木雕技艺非常精美,这在崇尚粗犷豪迈之美的西北来说,尤其显得与众不同,这就是邦克楼。楼高20米,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底部为砖木结构,二三层为木质结构,全塔由两根直通顶层的巨柱支撑,人称“通天柱”。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邦克楼一层为方形建筑,灰色砖墙,墙面上雕有动植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底座由花岗岩石砌成,底层有门贯通后院。邦克楼每层建筑的斗拱都不同,且富于变化,愈上愈显得华丽,造法上也显得更灵活。走在略显古朴的青砖上,发出带有回音的声响,仿佛与远古对话一样,庄严肃穆,凝重铿锵。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木塔藻井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因地处深山,地形窄偏,故布局紧凑,设计独特。洪水泉清真寺结构复杂,工艺高超,采用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洪水泉清真寺作为砖木结构建筑,以淡黄色木料,配淡青色砖雕,可谓层次分明,精工细刻。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具有国内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堪称瑰宝。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2013年3月5日,洪水泉清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