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考试的感觉“失准”了呢

 铺开生活的纸 2021-08-03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考试的感觉“失准”了呢

2020年轰轰烈烈的考研大戏刚刚落下帷幕,据说今年报考人数达到341万,创历年之最。昔日备考的岁月虽然还未过去多久,但在记忆中已经开始变得模糊,越是深刻的就越会选择性地放在最深的角落里。就在一个多小时之前,我查到月初去四川省属事业单位考试“打酱油”的成绩,只能说结果与我的付出相匹配。虽然这次是纯裸考,在我入川之前甚至连题型都不清楚就只身赴考,考出这样的成绩也在意料之中,但接受起来却有一些不那么心甘情愿。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考试的感觉开始“失准”,对结果的预测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越来越没有了预测的欲望。我一直选择逃避,没有直面这个问题,但在无数次萌生出这样的疑问之后,不得不做一下反思。

我知道自己具备相对准确预测考试结果,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那时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第三名向第一名的跃迁。此后,也许是因为我更加努力了,或者是因为变得更加自信了,每次考试完之后都觉得胸有成竹,还经常在桌子上贴着的考号信息上题诗,以抒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少年意气。当然,很多时候考试结果都是比较符合预期的,我也对自己的“精准”预测能力深信不疑,而且这种盲目的自信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以为很多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一切皆有可能”的那句广告词一样,当年的心高气傲多少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少年的世界很简单,年少的天空很高远。

但是这种近乎绝对精确的预测能力,也仅仅存在于小学的最后两年和初中三年,到了高中就从“绝对”下降到了“相对”。毕竟,高中的考试比小学、初中更加复杂,内在心境和外在环境也都变得更为复杂,一颗更大的心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但那时候对考试还是很有信心,因为之前成功的经验仍然还能适用,就算有小小的回落和低谷,也还能找到重新爬坡的勇气。这个时候,心智更加成熟了,知道有些因素可控,有些因素是自己左右不了的,但绝不会选择妥协,而是选择继续与生活的重锤硬刚。不管预测得准不准,该做的一定做好,败也要不失风度。

再后来读了大学,见识到了这个世界的更多风景和色彩,如同我第一次离开放眼过去尽是平原的家乡,见到高耸如云的山峰时的场景。少年的世界从这时开始被真正打开,我也开始明白这世上有太多还未曾触及的角落。英语听力过后令人茫然的问题,高数试卷上无从下笔的题目,专业课里怎么绞尽脑汁都记诵不下来的概念,这一切都是熟悉的未知,成为了考场上让我感觉“失准”的帮凶。这个阶段,我开始不再那么在意所谓的“第一”,不再对成绩那样上心。记得大学里的第一堂高数课,我还举手跟老师探讨我解题的三种方法,到后来甚至在教室里玩手机,偶尔趴着睡觉,我似乎变得没有以前那么较真,那么精益求精了。

结果可想而知,按照成绩而言,我肯定不是专业里最优秀的学生,除了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英语成绩之外,其他的都不温不火。我自己其实也清楚这种变化的主观因素是在于对自己降低了要求。立上等志,得中等果,瞄准星星的人应该比瞄准树梢的人更容易射过树梢吧。我成了那个只是瞄准树梢的人。

后来决定考研,还给自己选了一个顶级名校,从高中开始这所学校的名字就贴在了班级后面的墙上。但平心而论,我并没有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梦想,它成了我即便曾经接近过但始终无法射到的星星。第一次考研的时候,我整个人很浮躁,像一个外表很绚丽的泡沫,折射着太阳照射来的光芒,但却不是一颗真正的珍珠。我虽然人在自习室,却忍不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下手机;本该系统全面深入复习的知识点,也只是浅尝辄止。当时的状态就算不至于“一暴十寒”,但总归有些后劲不足,间歇性靠打鸡血来度过漫长的备考时光。考数学一之前的那天晚上,我彻底失眠,拿起李永乐那本七百多页厚的考研数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结果第二天到了考场,整个人都是懵的,题本来就很难,脑子于是短了路,整场考试再也没有实现复连。第一次考研一败涂地,成绩羞于告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失准”。我几乎因此而调整了人生的路线,从盲目自信到看清现实,其实并不需要多少步骤。现实总是很擅长教我们如何做人,它手中的锤一直都很有力度。

第二次考研,我把自己与外界的干扰隔离了起来,我怕有太多我左右不了的东西影响了我对结果的把握和判断。于是,就这样度过了心无旁骛的几个月,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几百张A4纸,几十本书,令人满意的正确率,这些都是我测量结果所能依靠的标尺。我绝不能丢下它们,就像我这一次无论如何不会再弄丢自己。在离考研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这次真的准备好了。最后我如愿了,10002离10001差得也似乎并不太远,至少我能慢慢走到。我似乎又恢复了精准预测的能力。

后来,我知道也许是我想错了。读研及工作之后又经历了很多重要的考试,我似乎习惯了“裸考”,也似乎慢慢接受了“打酱油”之后的结果,心理上的不适感越来越低。人都是有惰性的,喜欢待在舒适区里,哪怕是享受片刻的欢愉,承担结果将临时深刻的痛苦。裸考有成功的案例,这要感谢之前努力的自己,感谢打下的基础,但并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样的结果,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下一次幸运还会再次眷顾。那就别再奢望等着幸运来眷顾了,自己去寻找幸运吧!

而现在,我早已明白人生的考试又岂止在考场之上,生活中处处都是考试。如果我们的感觉“失准”了,又该怎样在这世间精确地航行?做一个对自己用心的人,不再对自己的事“打酱油”,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交上一个合适的答卷。

——马什么梅?

——马冬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