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雪萍,袁李兰 | 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沉默的牧羊人 2021-08-03
作者简介

吴雪萍,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李兰,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是指澳大利亚高校在境外提供的教育服务。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跨国高等教育产出在与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跨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的跨国高等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同时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此,澳大利亚高校采取了多项策略,以提升其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澳大利亚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各国对跨国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的主要输出国纷纷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和具体举措,加强高等教育输出,扩大在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份额。美国跨境教育研究团队(Cross-borded Education Research Team)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全球共有247所海外分校,另有22所海外分校在计划和筹建中。虽然美国是最大的海外分校输出国,共建立了77所海外分校,但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是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2012—2013学年,英国有63所高等教育机构举办了2785个跨国项目,招收253,695名跨国学生,创造了4.958亿英镑的收入。[2]2013年6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题为《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 Growth and Prosperity)的战略,强调为跨国高等教育提供支持,并加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确保英国优质教育的国际声誉。2019年3月,英国教育部和国际贸易部共同发布了题为《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Global Potential, Global Growth)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英国将加强全球外交,继续支持跨国教育活动,并制定具体的国家指南,建立有针对性的伙伴关系,同时也关注学生体验,提升英国跨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3]2019年,英国成为跨国高等教育的世界领导者。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HESA)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英国有142所大学在海外提供了跨国教育课程,有近67万名学生在英国跨国高等教育课程中注册。[4]

英美等国建立的海外分校主要集中在亚洲市场,对澳大利亚高校进驻亚洲市场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跨境教育研究团队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亚洲是美国和英国输出海外分校最多的洲,分别输出37所和25所,占美、英海外分校总数的48%和66%。中国、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卡塔尔等国则是最大的海外分校输入国。其中美国在中国大陆建立的海外分校最多,为12所,还有两所分校在筹建中。英国在中国建立了8所海外分校。美国在阿联酋(6所)、新加坡(3所)和卡塔尔(7所)共建立16所海外分校;英国在阿联酋(8所)、新加坡(1所)和马来西亚(5所)建立14所海外分校;法国在阿联酋(3所)、新加坡(3所)和卡塔尔(1所)共建立7所海外分校。[5]可见,美、英、法三国建立的海外分校主要集中在中国、阿联酋、新加坡、卡塔尔等亚洲国家,而这几个国家也是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市场。此外,在学生入学人数方面,英美等国建立的海外分校也很有竞争力。2018—2019年,赫瑞-瓦特大学迪拜分校(Heriot-Watt University Dubai)共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3608人,其中研究生1481人,占学生总数的41%。[6]澳大利亚高校面临一系列的国际竞争,使各高校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策略,以便占据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不强

作为国际教育的佼佼者,澳大利亚高校一直活跃在国际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跨国教育的迅猛发展,澳大利亚各高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国高等教育项目数量增长不稳定。1991—2003年,澳大利亚高校的跨国教育项目逐年增多,从1991年的25个增加到2003年的1569个。[7]2003年,跨国高等教育项目数量达到顶峰。随后,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呈下降趋势。2008年,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减少至889个,相比2003年,跨国高等教育项目数量下降了43%。后来,由于澳大利亚加强对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治理,其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开始增加。到2012年,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项目达1027个,但与同期英国高校的2785个跨国教育项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增长缓慢。2008—2014年,虽然澳大利亚高校的跨国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长,但增长趋势缓慢,个别年份出现跨国教育学生入学人数下降的情况。2014年的跨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为113,127人,然而,2015年的跨国高等教育学生总人数出现下降,为109,541人[8],较前一年下降3.2%。同样,2018年的跨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从2017年的117,230人减少到112,328人[9], 减少4.2%(见图1)。

图片

再次,跨国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层次有待提高。2012年,澳大利亚高校跨国学生中有70%的学生攻读本科学位,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占23%;2017年,攻读学士学位的跨国学生所占比例有所减少(为60%),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跨国学生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为29%)(见表1)。但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高校招收的跨国学生主要接受本科层次的教育,接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教育层次的学生比例较低,占比不到1/3。

图片

最后,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面临教育质量问题。一是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教育培养人的功能。澳大利亚将跨国教育项目视为“赚钱”的工具,只注重数量扩张,却忽视质量提升,导致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淡化。有研究者指出:“跨国教育与全球化进程的密切联系使教育被视为一种价值商品,受供求规律的制约。”[10]二是澳大利亚高校跨国教育项目的合作伙伴聘用的教师资历较低。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AUQA)的审查报告发现,参与澳大利亚境外教学的当地教师既没有教授相关学科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资格。三是跨国教育项目的质量保障问题超出高校的控制。澳大利亚高校特许经营模式的合作伙伴大多是私立机构,他们很难在商业利益最大化与提供优质教育之间保持平衡。私立机构在开展跨国高等教育项目时,学生要达到一定人数方可运营。由于跨国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因此,跨国教育项目开始的时间通常会推迟。[11]教育质量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二、澳大利亚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策略

为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澳大利亚高校普遍采取了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质量导向的科研创新策略和满足当地需求的社会服务策略。

(一)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无论大学如何变化,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能力是决定和体现跨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关键所在,因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主要依赖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可以说,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澳大利亚高校在开展跨国教育过程中,实施了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企业与大学合作能产生“双赢”效果:一方面,企业为大学提供大量的外部资金,增加师生从事研究的机会,使教师重点关注学科前沿,为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大学为企业带来新成果、新技术。针对马来西亚棕榈油大规模生产所导致的森林砍伐、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建立了多学科研究平台(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latform)。该研究平台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教育和培训活动,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增强大学与行业的联系,为棕榈油的生产制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由于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的财政资源和研究设施,大学通过自身在工程、科学、药学、商业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使用其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为企业提供样本分析服务。该研究平台还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具有科学和工程学背景的在职人员设计了油脂加工硕士(Master of Oils and Fats Processing)项目。该项目的课程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讲授,学生有机会使用先进的研究设备,开展实验研究,获得真实的研究体验。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由公司提供的奖学金,为棕榈油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供实际解决方案。这便为企业直接与学生互动、了解其研究提供了渠道,也为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提供机会。

产学研融合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众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越南分校(RMIT University Vietnam)与当地和全球合作伙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支持学生参与实践,为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的专业人员打下基础。该越南分校的学生通过嘉宾讲座、招聘会、竞赛、实习等方式直接与行业专家接触,了解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便做出明确的职业规划。最近,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越南分校推出一个为期12周的旗舰实习(Flagship Internship)项目,它是大学工学结合(work integrated learning)的一部分,旨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好准备。该项目利用大学与行业的合作关系,在商业、信息技术、广告、工程和设计等多个专业为学生提供学习、反思与成长的机会,学生可从实习中获得宝贵的一线工作经验。学生在实习中须参加三个有针对性的跨学科讲习班,讲习班的主题分别为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沟通与战胜困难,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与应变能力。企业对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越南分校培养的学生质量给予高度评价。保诚越南保险公司(Prudential Vietnam Assurance)的经理表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为学生提供实用知识和所需的软技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雇主的期望。”[12]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促进知识的流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质量导向的科研创新策略

科研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产业孕育、国家竞争的强大推动力。科研创新能力是跨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澳大利亚高校在开展跨国高等教育过程中,采取了质量导向的科研创新策略,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

采用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创新策略,不仅是对科研经费投资方以及科研成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高校科研实力的体现。澳大利亚所有高校都要接受国内的科研评估,以确保科研质量。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负责评估高校的科研质量、贡献和影响力,为科研事项建言献策,推动澳大利亚科研发展与创新。澳大利亚于2008年推出了“澳大利亚卓越科研”(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ERA)评估框架,它是当前澳大利亚高校科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澳大利亚卓越科研”评估框架设立的目标包括:建立一套在澳大利亚高校实施的完善的评估框架,为政府、产业界和社区提供卓越的科研信息;划分高校的科研优势领域和有待提升的领域;鉴定绩效卓越的研究;确定新兴科研领域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等。[13]2018年,“澳大利亚卓越科研”评估框架明确提出引入社会互动与影响力(Engagement and Impact, EI)评价。在社会互动与影响力的评价中,社会互动被定义为科研人员与学术界以外的科研成果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旨在促进知识、技术、方法或资源的互利转让。科研影响力是科研成果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超越了学术研究本身的贡献。澳大利亚对高校科研活动进行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向澳大利亚政府和公众提供清晰的信息,展示高校科研活动对社会的贡献;改善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优化科研管理制度;了解高校实现科研社会互动的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要求高校所提交的每个评估单元(Unit of Assessment)都必须包括科研的社会互动、科研影响力、影响路径三个方面的材料。评价指标既包含定量指标,如科研成果使用者的经费支持、每年的高等教育科研收入总额、科研商业化收入等,同时,也包括科研产出类型、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定性指标。[15]将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有利于鉴别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质量,促进高校科研评估的科学化。

澳大利亚高校在海外建立的分校设立了科研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已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的认可。在2015年“澳大利亚卓越科研”评估中,该校在13个科研领域被评为“远高于世界标准”,在9个科研领域被评为“高于世界标准”。[16]墨尔本理工大学越南分校秉承墨尔本理工大学科研、创新、教学、社会互动的使命,并遵守澳大利亚负责任科研行为准则(Code of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该准则指出科研人员应如何管理其数据和主要材料,传播其科研成果;阐释对新入职科研人员的监管、作者署名、同行评议、研究成果发表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要求;规定科研人员和机构在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原则与应负的责任,为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对科研工作的信任奠定基础。[17]墨尔本理工大学越南分校还成立了科研和创新委员会(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mmittee),确保科研实践符合国际道德标准。科研和创新委员会负责审查与监测墨尔本理工大学越南分校科研项目和计划的进展,并就内部研究资金的分配提出建议。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分校(Curtin University Malaysia)为保障科研质量,设立了研发委员会(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mittee),协助学术委员会履行其与研发有关的职能。研发委员会主要就有关研发的政策、程序和指南,学校的研发管理计划,科研管理计划的实施进展,个人、团体、学校的研发绩效以及研发重点和潜在的新研发领域等方面向学术委员会提供建议。[18]科研委员会对学校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有助于高校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科研绩效。

(三)满足当地需求的社会服务策略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际上是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向社会的延伸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澳大利亚高校为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采取了满足当地需求的社会服务策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高校在跨国教育项目中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服务是大学三大职能之一,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其教育质量的外部体现。[19]首先,高校在当地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伍伦贡大学迪拜分校(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in Dubai)致力于通过公共讲座、学术活动和娱乐活动与当地社区保持紧密联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有助于社区参与活动,学校从广泛的互动中了解社会需求,为迪拜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作为学校对社会责任承诺的一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多种服务社区的活动,如学生代表理事会和学生服务部定期举办慈善活动,为迪拜特殊需要中心、微笑行动中心和艾尔诺尔特殊需要中心(Al Noor Centre for Special Needs)筹集资金。[20]志愿服务活动为教职员工、志愿者和参与者提供了互动与了解彼此的机会,拉近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其次,高校关注当地弱势群体的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蒙纳士大学设立了蒙纳士东南亚社区观测站(Monash South East Asia Community Observatory),由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负责管理,它是马来西亚地区人口健康和福祉的研究平台。该平台通过家庭日、保健诊所、专业研讨会和医学教育项目等活动,与昔加末(Segamat)(马来西亚南部柔佛州的一个地区)的各级机构合作,收集相关数据,为医学界、政府和业界深入了解贫苦社区面临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创造机会。眼睛保健是昔加末地区的健康优先事项,蒙纳士东南亚社区观测站成功实施了两个与眼睛有关的保健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与当地高等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奥兰阿斯利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对当地社区六个村庄的居民进行视力筛查,根据筛查情况,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视力矫正与治疗。第二个项目是对学龄前儿童(24~64个月)开展视力筛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使其能及时获得治疗,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筛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弱视占参与儿童的6.9%;22.3%的儿童需要眼科干预。在这项研究之前,94.1%的儿童从未获得过眼科评估。[21]这项研究成果使马来西亚卫生研究所决定开展一项范围更广的研究,为国家儿童视力筛查政策提供信息,改善儿童的视力状况。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当地社区服务的项目,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还体现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澳大利亚高校凭借与政府、产业界建立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与其研究伙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马来西亚社区问题的方法。该校于2016年成立了蒙纳士马来西亚研发有限公司(Monash Malaysia Research & Development Sdn.Bhd., MMR & D),该公司的使命是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专业知识,提供领先的研究成果,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蒙纳士马来西亚研发有限公司为大学的研发活动提供资助,为当地企业提供最新的研发成果,使马来西亚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提供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的测试以及与行业相关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并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和非技术领域的工作坊与培训,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对研究成果的需求,并具备成果转化应用的能力。马来西亚投资开发管理局(Malaysia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Authority)的执行局长达托·阿兹曼·马哈茂德(Dato' Azman Mahmud)表示,虽然马来西亚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因此,马来西亚许多行业、公司可以从蒙纳士马来西亚研发有限公司提供的专业知识中获益,通过与其合作,将研发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产品价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22]

三、澳大利亚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经验

澳大利亚高校开展跨国高等教育的时间较早、举措较多,它们在丰富的跨国教育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探索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澳大利亚高校在跨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培养,探索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高校开展企业所需的应用研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为学生带来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商学院邀请企业与学院合作,使学生为进入当前的商业环境作好准备,并满足雇主的需求。企业的专业人士通过参与学院的案例研究、学生实习和工作安置项目,将其实际工作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学生的经验。

高校在跨国教育中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是为了践行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为了促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相适应,进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产学研融合是破解产业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两张皮”问题的有效策略,也是连接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构建和完善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高校吸引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开发与设置、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并将其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中,精准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企业获得高校的科研支持,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并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为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高校须探索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建立校企利益共享机制。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盟,吸引企业投资,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所直接需要的技术专利、管理方法,推动企业革新,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高校可与企业共建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当地企业提供各类实习、见习等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次,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高校可鼓励高校教师从相对封闭的学术象牙塔“走出去”,面向当地的行业市场,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一线的应用研究,提升研究的应用价值。同时,高校可采取“引进来”的策略,根据跨国教育项目的发展需求,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一线教学等工作,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在教学中的互补与融合,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创新

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科研评估框架,定期对高校的科研产出进行监控和评估。澳大利亚高校建立的海外分校还成立了科研委员会,监管学校的科研成果,严格把控科研质量,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澳大利亚高校在海外开设的分校注重科学研究,为研究人员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提供经费支持,以解决国家和当地社区的实际问题。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认为传统学院和学科界限会阻碍新发现、新知识的产生,因此,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研究,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当前问题。该分校创建了“21世纪的全球亚洲”(Global Asia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平台,由一支来自商务、科学、医学、信息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探索亚洲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崛起。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由于高新知识是大学创造的,而创造高新知识的人才是大学培养的,所以一个国家的大学落后必然导致其高新知识的创新不足,这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全球事实。倘若大学缺乏科研创新与高新知识生产能力,则难以承担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正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和挑战,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就需要大学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坚,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还有助于提升大学实力和国际声誉。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高校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估框架。质量导向的科研创新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强调科研成果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对文化的传承;在科研评估框架中,可明确设置科研成果的社会互动、影响力和贡献度指标,并给予更高的权重。其次,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高校可选择优先发展学科,将学校资源重点投放至跨学科研究的特定领域,建立新的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为跨学科研究团队提供基金项目,成立专门的跨学科项目办公室,对跨学科研究中心与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提升研究团队的国际化水平。高校深化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除了日常的学术交流外,还要积极探索合作研究、联合创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和著作,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为提升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提升社会服务的水平和影响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明确提出,运用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之一。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使命,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依据。高校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便是为社区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澳大利亚高校非常注重为当地社区服务。例如,开展慈善、志愿服务活动;开放大学建筑和设施,供社会各界举办各类活动;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伍伦贡大学迪拜分校为履行其社会承诺,举办青少年技能竞赛和行业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专家讲座活动汇集了来自当地社区的学校师生代表、行业高管,让他们分享当前商业环境中的最新理论和专业实践。[23]澳大利亚高校还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学校的科学研究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地方经济发展中,促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大学的当代使命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也不仅是提供一般性的社会服务,还在于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引领社会发展。大学为社会服务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共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的价值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其存在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民众观念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推动各大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根据地方的办学资源、现实需求、自身优势,确立其办学理念、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发挥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有助于避免同质化,丰富高等教育机构类型。三是服务社会使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方面,大学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在科研层面,大学针对社会现实需求问题开展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在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过程中,须注重提高其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和影响力。首先,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高校基于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条件,面向社区举办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成立继续教育中心,为校外人士提供涉及农业、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社区的研究,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次,深化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高校可搭建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困境,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使学校的科研更“接地气”;学校研究人员可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及时转化、应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因篇幅限制,详细参考文献信息见纸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