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史话丨抗战时期界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发展

 界首柴大官人 2021-08-03
抗战时期界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发展
张士友
 
展开中国地图,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京汉路以东这一广阔地区,有一条连接在津浦线上的蚌埠和京汉线上的漯河之间的陆上主要通道,界首就在这一通道与沿淮河行至沫河口入颍河上行去漯河的水陆两路交汇处,它亦是皖西沟通豫东的主要门户。而界首尚有通往亳州去商丘的这一路。在抗战前它的重要性尚不明显。
那时由蚌埠至漯河的陆路都是土路面,当时交通工具比较落后,货运多系用人力肩挑,少量用独木轮车、架车。而自行车则是比较先进的了,这些运输工具载重不大,速度较慢,劳动强度也较大。如遇雨雪,道路泥泞难行。由于速度慢,运输成本高,所以,除了比较精细、价值较高的商品外,食盐、食糖、粮食、五金、铁货等商品都用水运,而从皖西六安运往中原地区的竹木、床、扫把、栗炭、窑货等等也全部走水路。
从蚌埠沿淮河行入颍河的船只,主要是比颍河籍船只较大的芒子船,它们船身较长,载重量大。吃水较深,杆高篷大;在淮河行驶主要运用风力,淮河水面宽、水深、河湾少、长而较直,如遇顺风,行驶速度较快,船上有一句俗话叫做“船得顺风跑死(似)马”。在由沫河口入颍河上行后,河面愈来愈窄,河水愈来愈浅,河湾愈来愈多,界首以上更甚。所以,由蚌埠运货的船只到界首后,则不再愿上行,该类船只也不适宜上行。

老码头丨王东军摄影

特别是河南槐店至水寨这一段的上下游地区,因河道里有两道横贯河床的砂礓群,平常时节该河段水流湍急,形成险滩,枯水季节,由于落差,形成门坎。上行船只一般需要二、三十人,大点或装载较重船只则需更多的人才能拉过去;下行船只更为凶险,撞毁船只事故时有发生。上下行的船员,把此段视为畏途。除界首及豫东籍的船只外,多不愿由界上行。同时,由于在界首东河下设有检查过往船只的船卡。因此,过往的停靠船只不断增多,界首逐渐成为沟通豫东、皖西、皖北三地的重要门户,水运的重要港口,皖豫边界商品集散的一个重要集镇。我们从山西、陕西两地商人建的大王庙(现在的向阳粮站,它南临河街北至教门街)、大关帝庙(现在的农行家属院,南临新华街,北至吉甫街)的建筑,依稀可见当年界首商贸发展情形。
界首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适应航运发展并为之服务的行业和中介行业。
在界首日渐成为豫东皖北重要水路码头的同时,为航运服务的手工业和中介行业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为船上需要各种绳索的打绳业。船上需要修理添置锚、以及造船需要铁钉等的打铁业、为了造新船修旧船而兴办的排(造)船业,为装运货物服务的搬运业,为货主停船、为船主寻找货源起中介作用的船行业,为客商购销食盐、粮食的盐粮行和粮坊业,为客商经销山窑竹木杂货行业。为购销棉花、土布花布互换的花布行业……各行各业,无不依此而生。
正是由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不仅在沟通和促进津浦、京汉两线路和豫东、皖北、皖西广大地区的物资交流起到重大作用,而且促进了界首本身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为未来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界首史话第六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