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些人不但认识很多字,还会做数学题,很难的数学题,那可是费脑子的事情,当然了不起。再后来,读书人多了,很多人也以读书为职业。从幼儿园,一路读过小学、中学、大学,还要读研究生,读博士后,还要终身在书斋里做学问。“学而优则仕”是我国的传统,读书人仿佛高人一等。只是这样的读书人多了,反而觉得也不足为贵。 相反,一些不读书的人,反而看不起读书的人。于是,有了“造原子弹的不如茶叶蛋的”怪论,现在的商人,企业家变现能力和社会地位也明显地超过了读书人。我也是个读书人,从小学读到大学,然后,又重返校园读书和教书,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到了不惑之年,读书人真的就一定值得敬重吗?我看未必! 在读书人少的阶段,很大一部分读书人,把掌握的知识用为技能,用来传播信息,传递文明,教书育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收获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现在,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我们不能再把知识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应把读书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桥梁,一种手段,这样的读书人才会不把书读死,才会读出门道来。放在市场经济里,读书人应该有种产品思维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然后,才会产生应有的价值,你的知识也才会有用。 知识总是死的,书本里有,电脑里也有,你把它从电脑转入你的大脑,除了增加你的头脑负担,徒占内存,根本没有用。只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你的作品,才能证明这个知识是你的知识;只有把你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放在市场上,有人来购买,产生价值,对他人有用,你的时间才算有价值,你的学习也才有意义。 而现实中,我们很多读书人,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论证而论证,从来没有想到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更没有产品意识,这样的读书人,岂不成了“两脚的书橱”?除了装门面,唬人以外,能有什么用?又怎么会引起别人的尊重呢? 那么,我们再追问,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不愿意把知识转化为产品呢? 因为懒!读书会使人变懒,越读越想读,一味地读,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就像出出外旅游一样,越走会看到越多的美景,坐在那里,不用动腿,就可以俯看一切。这样的读书人,貌似很努力,却不太费劲,花费的只是时间,而不用思考,不用转化,不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用触及现实中的问题与矛盾,不用再创造新的知识和方法,就像重复的匠人一样,这样的读书人费力却不费心。当然,这样的读书人也是很能唬人的,著书立说,搞论坛,名词迭出,旁征博引,貌似学问很高深!这样的读书人只会作秀,兜圈子,制造麻烦,还能让他拥有过高的社会地位!天理不容! 真正的读书人,他会牢牢记得为什么要读书,他会有产品意识。每读一本书,他都会把书中的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过一遍,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看哪些有用,哪些值得商榷,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不要小看这个表述,其实,你已经对该书进行了萃取和转化,你已经把作者的观点转化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还不能算完。优秀的读书人还会从书中看到新的观点,或者发现新的问题,然后,把书中的论点与现实中的事实进行比照,从而再去读更多的书,再去做更多的事,从而建构自己知识,开发出自己的产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道”和“做出来”之间有着一段长长的距离,“做出来”比“知道”要复杂很多倍,更重要的是,只有“做出来”,才会让你的认知得以转化,才会生成新的知识,“知道”才有现实意义。读书会使人变懒!当别人恭维你博览群书的时候,要小心,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你不必一味地钻在书斋里享受安逸,也不必钻在书本里躲避风雨,更不必用一些乱七八糟的名词来搪塞自己,那只为误了你的光阴,让你变得更懒。 要学会拿来主义,宁可不读,不能不用。读书是为了运用,为了建构。现在读书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们读书的时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我们的读书和刷视频,打游戏,高明不了多少。我认为,有时不但不高明,还让你学会了假性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