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高参88 2021-08-04

本篇要目:

***********************************

1831.新民学会旧址

1918年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1832.湘南学联旧址

1919年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

1833.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

1920~1950年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1834.渌江桥

1924年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1835.中共平江县委旧址

1927~1928年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

1836.湘南起义旧址群

1928年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嘉禾县、宜章县、永兴县、桂阳县、安仁县、

             资兴市,衡阳市耒阳市,株洲市炎陵县

1837.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

1930年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

1838.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0年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1839.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

1935年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1840.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

1935年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

**************************************

1831.新民学会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风景区内,是一座竹篱斜护的古朴农舍,5间青瓦白屋,几株香樟,石径弯弯,莱畦横纵。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在此开会,成立了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众多进步团体中成立最早的,并于1920年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抗战期间旧址毁于战火,遗址已于1972年按原貌复建。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现为新民小区),旧址最早建于清朝末年。蔡和森1917~1920年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他的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姐姐蔡庆熙和外甥女刘昂一起租住于此,当时这里四周都是坟墓,地处荒凉,房租十分便宜。旧址原为当地农民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房东是宁乡籍人,立了一块门匾“沩痴寄庐”,悬挂在旧址院墙的槽门上,匾额大意是“一宁乡籍人寄住在看坟的房子里”。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蔡和森在这里租住后,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他家来聚会、他们经常进行三浴,即太阳浴、雨浴、风浴。他们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毛泽东等同学经常游泳横渡湘江过河,从一师学校来到蔡和森家,有时露宿在蔡和森家旁边的坟山上,畅谈通宵,有时露宿在岳麓山的爱晚亭。饿了采野果吃,遇上大风大雨,也不躲避。有意对着风吹雨淋,对着太阳晒。锻炼自己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18年春天,毛泽东、蔡和森从周家台子出发,沿洞庭湖东南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们外出游学时,带一把雨伞、一双草鞋子,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当时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主,换几个钱餬口,同时代人写信,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的游学多了些内容,他们经常和农民交谈,了解民情,宣传新思想。毛泽东、蔡和森的外出游学,实际上是他们最早的社会调查,这些使他们了解了大量的民情习俗和社会状况,为他们以后参加社会变革,领导中国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于1918年4月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在溁湾镇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新民学会,当时有会员20余人,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到1920年发展到70多人,学会是当时湖南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不少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原会址于1938年毁于火,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创造按原貌恢复了旧有房屋外,新增设有辅助陈列室,邓小平、陈云分别为旧居题字“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额匾和馆名。现旧址已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新民学会旧址内有一张照片,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围在母亲的身边,这也毛泽东母亲身前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回韶山的时候在陈列室看到了这张照片非常高兴,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张是哪里拱出来的。”因为毛泽东照过这张合影后一直没有见到,这是他娘屋里人精心的保存下来的,1919年春,毛泽东将生病的母亲接到了长沙治疗,借住到蔡和森的家,毛泽东的母亲就一直由葛健豪照顾。毛泽东经常来探望母亲。这张照片就是是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来长沙蔡和森家,在周家台子附近照相馆留下的一张珍贵的合影。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05年,新民学会旧址进行了维修改造,此次维修除对故居建筑物本体实施加固,更换部分腐朽的木构件和屋面瓦外,重点从“三个方面”对旧址陈列和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整治。一是拆除了与故居原有自然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按原貌恢复了故居周边的菜地和竹栅栏,并以卵石为原料,对故居院内的小路重新进行了铺设整修,使之再现昔日的田园风光;二是扩展充实了原有陈列,新的陈列室由原来的94平方米增加到206平方米,陈列内容新增了参加新民学会成立时的毛泽东、蔡和森等13名会员浮雕像;三是增加了休闲健身功能,在新民学会旧址内新增了一条供游客休闲健身的亭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为了纪念新民学会的功绩,教育启迪后人,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将新民学会旧址再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6年拨专款将旧址按原貌修复,同时保存了当年的坟墓。按原貌复建后旧址占地约175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屋结构为竹木结构,木排架,、竹织壁、小青瓦屋面;房外有竹篱院墙,前有槽门、水井。南边有菜地(当年毛泽东和蔡和森曾在菜地上搞过劳动)。故居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南方普通农舍的特点。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纪念馆东向建有辅助陈列室,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光辉史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新民学会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2.湘南学联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在衡阳市珠晖区粤汉路1号。民国8年(1919)6月,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中,夏明翰、蒋先云等联络衡阳各校学生,在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的协助下,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推动和领导了衡阳各界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湘南学生运动的中心。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浮桥公所,现在作为“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坐东朝西,面临湘江,平面布局为二进五开间前后天井,青砖青瓦,南北封火山墙,主体建筑为重檐硬山顶,是南方典型的会所建筑,保存十分完整。据说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衡阳城沦为焦土,全市只剩下五栋房屋,其中就包括这座晚晴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该馆以湘南学生联合会(简称湘南学联)为主体,负责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挖掘、整理、研究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湘南学生运动、毛泽东同志在衡阳建立党团组织及湘南学生投身革命的史实并搜集相关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1年10月,毛泽东至衡阳,以学联负责人为骨干建立党团组织,湘南学联又成为湘南地区党团活动中心。何叔衡、邓中夏、挥代英、李立三、刘少奇、李达等人曾先后来此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运动。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领导骨干。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16年(1927)5月“马日事变”后,学联停止活动,是湖南成立最早、活动时间最长的革命学生团体之一。旧址原为“浮桥公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砖木结构,二进五开间,面积583.46平方米。1967年,对旧址进行全面维修,恢复了原貌。旧址东侧建有湘南学联史实陈列馆。当年对外开放。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毛泽东居住过湘南学生联合会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湘南学联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3.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长沙湖南大学校内,在湘江西岸岳麓山下,指湖南大学早期阶段(1926—1959年)中建成的九栋校舍建筑。分别是:二院(现物理学院实验楼)、科学馆(现校办公楼)、工程馆(现教学北楼)、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教工宿舍、第一学生宿舍(现基建处办公楼)、第七学生宿舍(现离退休处办公楼)、老九舍(现重点实验室)。这些建筑分别建于20世纪20至50年代。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洋式风格,只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属于中式风格,二院属于折中主义建筑,科学馆属于西洋古典风格,其它大部分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则属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科学馆于1933年6月胡庶华校长任内兴建,由蔡泽奉设计。1935年6月竣工,耗资14万元,占地8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55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1间,红砖清水外墙。1937年,科学馆竣工。此建筑为当时湖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动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自参加了典礼,并题字“学以致用”,刻石刊于大楼入口门厅的墙上。科学馆原为两层,后由柳士英教授设计,于1944年加建一层,由平屋顶改建为青筒瓦坡屋顶。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驻长沙地区日军在科学馆受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毛泽东题校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大礼堂由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李达同志亲自主持审定兴建。建筑手段上体现了进步:采用大跨度木屋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以国漆红黑色为主调,点缀金饰;外墙粉刷以普通水泥掺和颜料、石灰、碎玻璃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大礼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老图书馆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老图书馆开工修复遗址,于1954年建成,中国传统大屋顶式样。建筑造型中加入西方早期现代主义手法,特别是正立面上贯通多层的竖向长窗,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造型特征。檐下、墙壁等细部装饰又具有中国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老图书馆竣工。有书库三层,目录厅和办公房若干,1947年馆藏图书79182册。1951年,老图书馆扩建,总面积达2300多平米。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胜利斋是一栋西洋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由柳士英先生设计,建于1948年,最早作为单身教师宿舍使用。“胜利”二字代表抗战胜利。宿舍共有二层,砖木材料,整体呈砖红色,体型小巧含蓄。田字形平面,内有四个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院内安静舒适,草木葱茏。胜利斋是柳士英先生手法与观念都表达得非常明晰的现代主义杰作。目前作为岳麓书院学生交流学术的场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湖南大学胜利斋教工宿舍建成。胜利斋是柳士英先生宿舍作品中的代表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工程馆开始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今为湖南大学教学北楼。1953年,工程馆竣工。工程馆是柳士英现代主义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一学生宿舍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一学生宿舍竣工。一舍建设时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抗战时期湖南大学迁往湘西,校舍遭到日军轰炸、焚烧,损失惨重。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了一批宿舍建筑,都是采用木屋架、木楼板,地板、青砖、青瓦、清水墙面,清一色的地方材料,因地制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二院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设计,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南大学超出岳麓书院向外发展新建的教学楼,称为“湖南大学第二院”,简称二院(岳麓书院被称为“第一院”)。二院为原法商两科校舍,占地1097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为两层古典式建筑,融入了不少西方现代建筑技术。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实验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学生宿舍竣工,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湖大九舍实际上就是湖大以前的第九学生宿舍,原为女生宿舍,建成于1946,那时正当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校舍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轰炸、焚烧,损失惨重,柳士英带领一帮师生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批宿舍。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当时设计的这批宿舍多为一至三层的砖木结构,与现代的多层和高层公寓相比较,自然显得较为简陋,但完全能满足使用与功能需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自卑亭

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红柱碧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装饰富丽。清李拔撰有自卑铭:“窃闻圣教,登高自卑。伦常日用,百姓与如。率由践履,变化固之,之墙何异,美富何奇。毋悲道远,毋泣路歧。循循下学,人圣之基”。自卑亭在岳麓山下今湖南大学广场右前方。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倡建。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故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湖南大学早期建筑正式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4.渌江桥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渌江桥地处湖南醴陵市城南,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木墩木梁结构。1924年经醴陵富绅陈盛芳倡议建石拱桥。1925年竣工,全桥用麻石建成,康有为桥题写“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写渌江桥碑文,刻嵌于下首桥侧。同时造引桥与洲相连桥,该洲名曰“状元洲”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渌江桥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桥,也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渌江桥建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为交通要津。据《醴陵县志》记载:渌江桥不可一日无,也非一州一道之关系。江楚衢途往来商旅轮蹄络绎莫不向渡于此。现在渌江桥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历为吴楚要冲,且连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渌水。南宋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湖南安抚使赵善俊奏停渌水渡钱,说明当时有渡无桥。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诗人范成大(后任参知政事)经萍乡到醴陵,作《题醴陵驿》五律,有“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之句。在所著《骖鸾录》中称:“比年新作桥”。桥名“渌水”,可见桥建于乾道早中期。此后的800年间,毁于水14次,毁于火5次,毁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国时修1次。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桥的跨度大,是目前湖南省境内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题桥名桥碑。 三,文字史料详实,从明代至民国的《渌江桥记》就有十一种之多。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渌江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5.中共平江县委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中共平江县委旧址位于湖南平江县三阳乡大众村成家塝,距县城1.2公里。建于公元1919年,当初为四合院形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小青瓦双坡顶屋面,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6年夏,大水冲毁旧址东栋及附屋。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强行拆除了旧址前栋及西栋,至此,旧址仅剩后栋7间及偏房3间,中堂西边两间分别为当时县委办公室及会议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毛简青(1891—1932),湖南平江人。曾任中共“六大”主席团委员、中共湖南省省委委员兼中共平江县委书记、《红旗日报》社长兼主编,1932年秋牺牲于湘鄂西苏区湖北洪湖瞿家湾。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7年6月至1928年3月,以毛简青为首的中共平江县委在此领导、策划、指挥了1927年的秋收暴动和1928年“三月扑城”武装暴动,郭亮、夏明翰、李六如等湖南省委领导和罗纳川、余贲民、朱璋等平江农运骨干均在此工作和居住过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891年11月(农历十月初十)生于平江县濯水金窝的一个富绅之家。曾就读于碧潭小学、平江县中学、岳州中学。1913年偕妻吴淑坤赴日本留学,先补习日文及其它功课,1915年考取仙台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1921年夏毕业,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长沙任教。1921年,经李六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尔后,在长沙、广州、梧州、平江等地,以学者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在长沙当过湖南审计院的审计员、省财政厅经济股长,在法政学校讲授经济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5年创建中共广西最早的党组织——梧州支部和梧州地委,是广西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平江县委书记,组建平江工农义勇军1200人枪参加秋收起义。领导了平江1927年的秋收暴动和1928年20万农军“三月扑城”的斗争,有效地钳制了“围剿”湘赣边区和井冈山地区的敌人,有力地支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平江起义”和红五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年6月,以湖南代表团书记的身份出席中共六大,当选六大主席团委员,参与大会领导。随后当选共产国际六大有表决权的代表。回国后,在上海党中央工作并兼党中央日、英、俄等国文字的翻译工作。1931年任《红旗日报》社长兼主编,1932年秋牺牲于湖北洪湖,时年41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中共平江县委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36.湘南起义旧址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中共湘南特委领导和湖南省南部地区工农群众配合下举行的武装起义。湘南起义发生在1928年1月12日下午4时的宜章县城。朱德、陈毅在中共宜章县委的紧密配合下,智取宜章县城成功,发动了宜章年关暴动,打响了湘南起义第一枪。湘南起义旧址群是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省南部发动湘南起义的遗迹,分别位于宜章县、郴县、汝城县、嘉禾县、永兴县、桂阳县、安仁县、资兴市、耒阳市、炎陵县。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宜章,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在这里,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这里,成立了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组建了湘南第一支农军——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宜章县苏维埃政府,上图背面。

南昌起义军余部利用曾在国民革命军第6军任过营长的胡少海的关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解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接着,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工农革命军作战的胜利和宜章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振奋了湘南人民的斗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为了支援农民起义,工农革命军第1师挥戈北上,在黄泥坳打垮国民党军何键部两个营后,于2月4日占领湘南重镇郴县,帮助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分兵协助当地农军占领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安仁、茶陵,酃县、桂东、汝城、临武、嘉禾、桂阳,常宁、衡阳等县大部地区的农民也纷纷起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郴县陈家大屋

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便率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师占领了郴州,同月7日,便成立了郴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初设在中山北街26号美国教会福音堂,后才迁至位于兴中街的陈家大屋,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朱德、陈毅在全县进一步开展了武装起义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汝城会议旧址位于汝城县津江村,有古建筑6栋。1927年11月26日至28日,朱德在此主持召开湘南、粤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策划湘南起义,史称“汝城会议”。会议制定了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打先锋,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粤北起义的计划。“汝城会议”为湘南起义做了充分准备。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汝城会议旧址是朱雄万之宅院,是当年湘粤赣农民运动指挥所。

1927年冬,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经过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后,从崇义上堡进入汝城,利用汝城革命斗争的坚实基础,余后重生、振军再起。朱德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在储能学校及津江谈判成功,使部队得到了给养和装备上的补充,并利用合作环境扩充军队,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朱德还在津江村题赠了“世界一家”的匾额。此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8年4月9日,陈毅、何长工等率领湘南起义队伍与杨福涛为书记的湘南特委作战略性转移,途径资兴,所率部队驻扎在彭公庙胡氏祠堂。为研究保存革命力量、安排上井冈山的路线,湘南起义队伍与湘南特委一起在彭公庙召开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湘南特委不听劝阻执意回衡阳,后遇敌伏击,全部遇难,陈毅、何长工率湘南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顺利会师。彭公庙联席会议确立了湘南起义队伍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的战略决策,为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湘南起义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1928 年1月,湘南暴动的革命烈火燃遍湘南各地,永兴党组织闻风而动,先后组织领导了油榨圩起义、板梁起义和东华山起义。随后,在朱德部队的协助下,2月9日攻克永兴城,第二天,在太平寺成立永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中共湘南特委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司令部决定于3月16-20 日在太平寺西房楼上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土地革命初期,培兰斋为中共耒阳县委秘密办公地点,湘南起义时期仍为耒阳县委机关所在地,并在此设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招兵处。朱德、王尔琢等湘南起义主要领导和耒阳县委主要领导都在这里办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从而成为当时全县乃至湘南地区的革命指挥中心。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耒阳人民开展了一场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在耒阳乃至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桂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始建于清代晚期,坐西朝东,整个房舍呈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古为衡湘通往两粤的驿道。1928年湘南起义暴动掀起高潮,于当年2月14日,在此成立桂阳县苏维埃政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唐天际将军故居是生活起居和早期从事革命的地方,1925年5月唐天际将军考入黄埔军校四期,从此离开家乡投身革命。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0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回到故居,开展革命斗争,在他的组织领导下,1928年1月在故居成立了安仁县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华王党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安仁县县衙,偏僻小县城还有西式洋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东南朝西北,是一座以砖木为主的古典建筑,俗称“大厅屋”。整个厅屋为长方形四合院式,青砖青瓦,穿斗式梁架结构,屋顶为硬山式,通面阔19.4米,通进深21.1米,占地面积409平方米。门口原有一对石狮昂首蹲坐,文革期间已被毁。大门两边嵌一幅钩边行楷对联:“门闾高大常依日月照映,子孙蕃昌不愧齐梁正脉”。跨入大门,右边是耳房,与左边厢房有一口天井相隔。过耳房即到正厅,正厅分上厅和下厅,两厅之间又有一天井相隔。厅两边有厢房12间,用木板隔开,是萧克将军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萧克将军就诞生在这里。故居一直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保护,经常拨出专款进行维护。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萧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1925年萧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中共酃县(现为炎陵县)县委机关旧址(张平化故居)此屋为晚清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2间,硬山顶,台梁式构架。此旧址由厅和厢房组成,建筑面积为114平方米,1930年—1933年,为中共酃县县委机关所在地,张平化任县委书记,在这里领导全县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壮大了地方武装。建立了群团组织,开展了土地革命,扩大了红色区域。时任省委常委兼湘赣独立第一师政委的王震也曾在这里住宿和办公。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张平化(1907-2001),原名张楚材,出生于炎陵(原酃县)石洲乡。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政委,东北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哈尔滨市委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安仁唐天际将军故居,朱德率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到达沔渡,唐天际率安仁农军到沔渡赶上主力部队,陈毅、邓允庭、黄义藻、邓宗海、黄克诚率部和何长工、袁文才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在资兴汇集后,经中村、水口、炎陵县城到达沔渡,三支部队在沔渡圩会合。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湘南起义旧址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37.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在市苗族侗族乡西进街居委会龙家祠堂。1930年10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主力从广西河池出发,转战桂黔湘边境,并相继向中央苏区转移。12月中旬,为获取补给,红七军在桂北重镇长安与桂敌白崇禧部激战七昼夜,伤亡500余人。为保存实力,红七军主动撤出战斗,向湘桂边境敌军实力相当薄弱的绥宁进军,并于12月20日进至绥宁南部的陇城、双江(两地今已划隶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接着,兵分两路,向绥宁县城在市奔袭,一举攻占绥宁县城。当日,邓小平等人在县城龙家祠堂设立指挥所,指挥一部分红军进至长铺和竹舟江一带布防警戒,并带领部队主力在县城休整,筹措粮款和冬衣,计划在绥宁扩充红军,相机发展游击根据地。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红七军攻占绥宁县城,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震动。蒋介石立即委任湖南军阀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统率湘桂黔三省兵力,对红七军进行围追堵截。鉴于敌情变化,加之绥宁地处湘桂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情复杂,邓小平当机立断,迅速改变原计划,决定红七军主力提前结束休整,并于23日离开在市,经长铺、关峡、梅口等地向武冈进军。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红7军奉命北上,从1930年11月开始,转战黔、桂、粤、湘、赣5省边境,经大小战斗百余次,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进入中央苏区后,编入红3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1方面军整编后,红7军与红21军缩编为红3军团第5师。红7军不仅走出了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锻炼出了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4名、少将12名开国将领。在邓小平率领下,红7军留在遂宁大地的足迹,不仅载入遂宁县史册,也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38.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桂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始建于清代晚期,坐西朝东,整个房舍呈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古为衡湘通往两粤的驿道。1928年湘南起义暴动掀起高潮,于当年2月14日,在此成立桂阳县苏维埃政府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永兴县太平寺正式成立了湘南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地区级苏维埃政府,选举朱德、陈毅、何长工以及永兴的尹子韶、陈伯诚等21 人为执行委员,陈佑魁当选为主席,使湘南地区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二是经过土地革命的试点,取得了“ 插标分田” 的经验后,制定了《土地分配法》;三是彻底废除了封建统治制度,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政府;四是首次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群众男女一律平等,享有民主权利;五是统一规定用革命武装去镇压地主豪绅和反革命,从而维护了湘南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政权,保证了湘南地区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1928年1月至4月,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在湘南地区举行了震动全国的湘南起义。资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斗争,在短短4个月内成立了中共资兴县委、县苏维埃政府(1928年3月20日),建立了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工农革命军资兴独立团和区、乡农民赤卫队。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名锦绶堂,为涂氏家族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四周围墙筑护,为典型的天井院式民居建筑。旧址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科学合理,气势恢宏,工艺精美,虽历经百年风霜而显斑驳,但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仍令人赞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克长沙,30日,在长沙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反扑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机构随红三军团主动撤出长沙,1930—1931年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机构先后两次入驻锦绶堂办公,时间长达9个多月。以杨幼麟为代主席的省苏维埃政府在此领导全省人民取得了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与后勤保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省级苏维埃政权获取了宝贵的经验。现旧址墙面上还保存有大量的红军标语、油印小报及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财务收支表等。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锦绶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系守节三十余年的孀妇涂刘氏受到光绪帝旌表后所建造的一处住宅与祠堂相结合的大型庄园建筑群。后成为涂氏后裔的公产。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两次入驻锦绶堂办公。建筑墙体上还保存当时的标语、传单等遗迹。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2013年3月5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39.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村,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约30万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和军委分会在刘家坪召开会议,决定向湘黔边突围,实行战略转移。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1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集中在桑植进行了短期的休整。11月19日,部队分别在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举行了突围誓师大会,贺龙、肖克分别下达突围命令。当晚,部队开始突围,踏上了长征的道路。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旧址为一正两横的吊脚木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大小房屋9间。1949年以后仍为农户居住,至1978年迁出。维修后,在旧址内开辟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刘家坪陈列室”,并复原陈列了贺龙、关向应的住房。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1986年在刘家坪干田坝朱家山上修建了长征纪念碑,高17米,碑身正面为王震题写的碑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0.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今奉家镇上团管区办公楼,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大门正面为圆型拱门,两边为一层砖木结构房屋,其它三栋为凹字型双层砖木回廊式风格,回廊与栏杆、门窗对称,共有房屋80余间。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贺龙、任弼时曾率领红二军在此驻扎休整,把司令部设在当时本地最大地主奉仕卿的宅院,该宅院占地5000多平米,全木结构,如同北京的四合院,这种结构也是梅山地区典型的奢华宅院结构,可惜目前的保护和管理很不到位。据说是为游人停车方便,铲除了巨大的石板庭院后修理成了现在的水泥停车场,后院也有农户恣意地建造了猪舍和喂养了鸡鸭、堆满了牛粪,让我们为当地人缺少文物保护意识而倍感遗憾。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1935年12月1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进入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设军团部于此。旧址反映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在红军长征时期为战胜强敌,顺利实现战略性转移,沿途积极开展革命斗争,进行革命宣传的一段难忘的历史,是典型的红色教育基地。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湖南洞口县洞口镇萧氏宗祠红二军团长征革命活动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3)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
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